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2 10:25:01瀏覽393|回應0|推薦0 | |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式崛起為世界級強權,連帶的讓其軍工企業也長期保有極為強勢的地位;在一九六零年代前的冷戰時期前半,因為除去前蘇聯及其盟國市場跟美國同盟一樣,主要都是用各自老大哥的武器的狀況之外,當時歐洲的盟國因為經濟問題無法提供研發多數武器系統的經費,所以幾乎沒有可跟美國廠商競爭的歐洲國防廠商,因此當時就無所謂保護主義問題、無須保護就能排觸他國廠商競爭,連歐洲不少現在已經是足以跟美國在部分武器系統領域抗衡的大國,都還是大量用美製武器,像是裝甲車大國-德國使用美國的自走砲,或著法國用美國的戰機等,只有在大戰受創較輕、又是與美國關係好很多的英國.還能從戰後一直持續保有很好的國防工業能力,而沒有歐陸國家的要充新發展崛起的起伏問題。 當到了歐洲經濟復甦狀況差不多時,歐洲紮實地工業體系開始能供應優良的自行研發武器系統,法國的戰機與德國的裝甲車等武器系統已經開始重新展露頭角,不只供應自家所需,甚至開始能與美國廠商在市場上一較高低;但此時因為美國經濟狀況大部分時候都不錯,還因為要圍堵前蘇聯勢力擴張,戰機與戰車等外銷數字中,有很高比例都是以成本價、甚至幾乎等同於贈送的方式將武器提供給盟友(像國軍當時不少戰機與戰車等都是這樣得來),所以美國還不太在乎跟他國廠商競爭的狀況。 不過到了冷戰時期的尾聲,已經漸漸無法用外援軍售來支撐國防工業,其中做重要的是因為武器系統開始變貴;例如-美國在國防預算五六百億美元的時期,主力戰機是數百萬美元到勉強迫千萬美元,外援用的輕型戰機甚至僅數十萬美元;但是到了後期時,戰機開始都是至少數百萬到千萬美元起跳,已經有不少是一兩千萬美元等級甚至更貴,簡單說就是漲了十倍多、甚至還不止,然而國防預算也『才』增加四五倍;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各種武器系統的年通貨膨漲率在部分研究人士粗略估算後、大約得出約為百分之七上下的年增長比率,而大家應該都知道,一般經濟體不可能長期保持百分之七這種高成長率,所以會有這種結果其實可想而知。 就因為美國的國防廠商居受美國政府接近於半補助方式的發展時代已過,原本就激烈的國防工業領域就更形險惡;也因此美國政府與廠商為了整理成本考量,某個武器系統在開發時,得知英國的英國航太(BAE)或法國泰利斯集團(Thales Group)的某電子系統等部分已經有夠合用的先進成品,就會外包給他們、甚至找來做合作夥伴,這樣能降低整體成本的分擔,因此直到前幾年都還沒啥問題,也被美國政府單位認為有強化良性競爭、進而降低最後成本支出的效果,甚至被推舉為全球化、全球供應鏈型態的良好範例;然而到了美國經濟與就業率開始出現負面問題時,就開始有美國國會議員拿此當題材在各種商業進出口、以及這次從前兩年就在吵的新一代加油機案等國防採購案來發揮,或許發揮批評的題目不同,但其實都是拿一個相似的理由為主軸:「應該全部都在美國本土進行,如此才能保障美國人的工作權益」(作者按:看官會否感覺這種話很熟悉?其實全世界政客都差不多)。 這樣的發展不只像是連結內的新聞報導的讓歐洲方面不爽,其實跟歐洲航太防務公司(EADS)一起合作爭取這個的夥伴-美國的知名國防大廠-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已經多次表達不能就如此重新修改規格、甚至改成對波音產品明顯有利;其實EADS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團隊再第一次競爭決標之前就規劃超過七成生產工作是在美國本土的新開生產廠執行,並會同步擴大空中巴士(EADS旗下)在美國生產線的規模,最後還是被波音抗議導致作廢第一次競標結果、第二次開標又把條件改成十分有利於波音,當然讓歐洲人會如此不爽;其實連美國人都認為太可笑,曾有美國主要媒體在波音隊第一次決標爭吵時,登載一幅包著有波音字樣尿布的巨嬰、對著看似兩位美國官員的小大人哭鬧著說:「我不想失敗~!」諷刺波音的意味十足。美國在經濟狀況轉差後,於國防工業與其他領域開始打壓他國,不管是大陸廠商要併購美國能源或礦產公司,或著是歐洲廠商要競爭加油機卻在得標後被擠掉,卻又說是要維持自身利益以及公平貿易,這種要維護自家廠業而祭出保護主義、卻又同時批評他國對自家弱勢產業的一點補助(跟美國在自己國內所做的相比,其實大多數都遠不及),實在是雙重標準到十分可笑!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