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6 21:57:27瀏覽1972|回應7|推薦168 | |
楊光治 明代的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祝允明(一四六一─一五二七),因為右手生了六隻手指(被稱為「枝指」),所以自號枝生,又號枝山。他從小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九歲就能作詩,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他與廣東頗有緣分,曾出任興寧知縣,在任上撰寫了《興寧縣志》,文稿至今猶存。這位才子性格放蕩不羈,喜開玩笑,可是他的結局卻十分淒涼,病死之後,家裡竟窮得無力殮葬。然而他身後留下了不少有情有趣的故事。 祝枝山寄居杭州時,某年除夕,有一個建了新房子的人登門求他寫一副門聯,表示願意付二十両銀子作酬金。他馬上答應,鋪開紅紙一揮而就: 此屋安能居往, 其人好不悲傷。 內容很不吉利,那人勃然變色,拿起銀子準備離開。祝枝山卻哈哈大笑地提起筆桿,在上下聯的中間各加了一個小點,於是就變成這個樣子: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這一來,意思就大不一樣。那人看了迅即破顏歡笑,恭恭敬敬地奉上銀子。不久,又有人來求他寫春聯,他再開同樣的玩笑,寫下這麼一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這樣的內容誰能接受?那人看罷十分生氣,臉色都灰暗了。祝枝山卻笑著為上下聯的中間加點: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意思完全相反了。那人看罷,連聲稱謝。 古人寫作是不使用標點符號的,人們在閱讀時常以「點」來斷句。「點」的形狀近似今天的頓號。祝枝山玩的雖然是筆墨遊戲,然而由此可見出標點符號的重要作用。 事實證明,寫文章時如果不加標點符號,是很容易產生誤會的,當代民間流傳的「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的笑話,就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標點符號是「五四」時期從外國引進的,但未規範。一九五一年國家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並在全國推行,對寫作和閱讀都大有好處。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