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3 13:03:27瀏覽1011|回應6|推薦59 | |
孫國祥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國的台灣省遙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阿里山林濤在耳邊震響……」這首歌深深地烙在我兒時的記憶裡,今年七月,台灣開放大陸遊客赴台觀光,我終於如願以償地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時節登上了台灣寶島,去了日月潭,遊了阿里山。 那天,高溫難耐,據導遊呂小姐講台灣已有好多天沒下雨了,高高的艷陽如火一般地炙人,大巴蜿蜒地馳行在盤山公路上,車窗外滿是檳榔樹、椰子樹。隨著車子不斷前進,公路不斷抬高,窗外又逐漸換成闊葉樹木,進而又變成細葉喬木,這是由於海拔不斷增高,山上氣溫逐漸下降,生態環境的改變,產生了植物由熱帶林、亞熱帶林到溫帶林的林相變化。這些奇木異樹,在阿里山上匯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呂小姐說如果春天來到這裡,漫山遍野的櫻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觀,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無緣得見,甚是遺憾。 車到阿里山景點入口處時,車內窗已凝結了不少水汽,我們下得車來,車外已經涼氣襲人,太陽被厚重的雲層遮住,出發時洶湧的熱浪早已消失。我們得知,這裡已經海拔二千多米了。遊山時,天上響起了隆隆的雷聲。這雷聲,絲毫沒有影響我們親近阿里山的興致,倒讓我們覺得是阿里山在用特殊的禮儀歡迎我們的造訪,又彷彿是在告訴我們阿里山的由來。 阿里山是台灣中央山脈的一部分,相傳二百五十多年前,台灣原住族鄒族有一位酋長,名叫「阿巴里」,勇敢善獵,由住地達邦翻山越嶺,上山打獵,經常滿載而歸,因念及同族人衣食,常常帶族人入山打獵,每次都收穫頗豐。族人為感念他,乃將這一帶稱為「阿里山」。進了阿里山,走進了濃密的原始森林。雷聲越來越大,風起來了,那森林濃密的枝葉在風力的作用下,互相碰撞,發出陣陣如海潮般的濤聲,我終於聽到了阿里山的林濤。此時,那首充滿深情的歌曲竟不知不覺地在我口中輕輕哼起。 雨也來了,雖不兇猛,但卻冰涼冰涼的,把我們這多天來積蓄的暑氣一掃而光。雨滴層層灑落在阿里山的石階上,飄落在湖水裡,滋潤著阿里山,讓人感受到了「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意境。雨水打濕了我們穿的棉襖,添加了不少的份量,再加上不斷地登山,身體已有些發熱。此時,棉襖已成了負擔,大家索性脫了,恢復原先的裝束,任憑雨水的澆淋,踩著濕滑的石階,一路前行。 雨遊阿里山,雷聲、雨聲、風聲、林濤聲,聲聲入耳,在這樣難得的境遇裡,我們感到了十二萬分的愜意,沿山而上,順山而下,在茂密的樹林裡穿行,觀賞了兩汪緊緊相依的「姊妹湖」後,進入了阿里山著名的紅檜森林遊覽區。滿山的紅檜樹,生長期百年、甚至千年以上,高大挺拔。我們不時地停下腳步來,帶著驚異的目光,仰起頭,看著那些高聳入雲的紅檜樹。我們看到了樹根奇特的「象鼻樹」,還有在數百年前被砍伐倒地的樹木上,神話般地生長出第二代、五十多年前又在第二代樹幹上長出第三代高大紅檜的「三代木」;我們還見到了久仰的「神木」──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著一棵高凌雲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幹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五十米左右,十二個人才能合抱。據推算它已有三千多年高齡,約生於周公攝政時代,故被稱為「周公檜」,是亞洲樹王。站在樹下,我們感歎萬端。三千年,這是何等漫長的一年又一年哪,滄海桑田,寒來暑往,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它都默默地注視著、承受著,閱盡人間萬象。它不是神,誰能稱神呢? 落日時分我們走出了阿里山森林,此時雨逐漸停了下來,天也漸漸放亮,林濤聲也已漸行漸遠。大巴開動了,阿里山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在心裡默默地祈禱,「再見了,阿里山,祝願你今後好運,林濤聲永遠在山中震響」。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