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九八四 Wiki
2017/02/02 22:24:39瀏覽160|回應0|推薦0
+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出自於劉禹錫的《西塞山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原文: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
今逢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王濬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人生中多少次傷懷往事,山形依然不變靠着寒流。
從今以後天下歸爲一同,蘆荻在舊壘上蕭蕭飄搖。
註釋
⑴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洑,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
⑵王濬: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爲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所作。是年,劉禹錫由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在沿江東下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此詩即爲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爲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爲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
 
@@@@@@@@@@
 

解答

評分
6sir
63%
最佳解答
6sir
會員起始日期: December 21, 2005
點數: 24017 • 等級: 6
總計解答: 514
本週點數: 2
抱歉,似乎發生一些問題。
最佳解答: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背景簡介  據五代時何光遠的《鑒誡錄》記載,唐穆宗長慶年間,元稹、劉禹錫、韋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會,談起南朝興廢。白居易說:“古者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則詠歌之。進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當時劉禹錫官職低微,但他卻“略無遜讓,滿斟一巨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所,一筆而成”,寫下了這首《西塞山懷古》。白居易看了這首詩,感歎說,劉詩已探驪得珠,其他人再寫已是白費心力。於是三人“罷唱,但取劉詩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記載,或是後人附會名人名詩而起,不足以據為本事。現今論者認為,劉禹錫于穆宗長慶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順江東下,路經西塞山,有感與古今興亡,寫下了這首詩。 內容評述   這首七律可分為兩個層次:  前四句為一個層次,回顧西晉滅亡東吳的歷史。其中首聯兩句概括敍述王?由益州東下,攻取金陵的史實;頷聯兩句則具體描述了“千尋鐵鎖沉江底”和“一片降幡出石頭”兩個歷史場景。  後四句為一個層次,作者在前四句所描述的史實基礎上生髮議論。其中頸聯兩句包舉六朝,揭示興亡廢替全在人事的主旨;尾聯兩句聯繫現實,告誡時人務必汲取歷史的教訓。  探究歷史上各個朝代更相興廢的原因,總結亡國的教訓,是古代政論文和詠史詩詞中常見的主題。諸如賈誼《過秦論》、蘇洵《六國論》、李商隱《隋宮》、王安石《桂枝香》等篇章,即是這方面的名作佳構。劉禹錫此詩,由西晉滅亡東吳的場景進而追溯六朝興廢,生動地指出,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存亡,關鍵在於人事;而後來的君王之所以重蹈前朝君王覆滅的故轍,根本原因即在於不吸取歷史教訓。本詩的五、六兩句,言約義豐,語重心長,含蘊著一種穿透歷史的表像、洞察其內裏實質的深刻。    唐穆宗時,在先宗朝遭到數次打擊的藩鎮勢力又重新抬頭,河北三鎮于長慶初又恢復了擁兵割據的局面。因而,劉禹錫寫作此詩的意圖,非止于懷古,更在於鑒今:一是勸誡朝廷居安思危,勤勉於政治,切勿驕奢以亡國,步六朝舊塵,令人再傷“往事”;二是正告擁兵自重的藩鎮,切莫依據山川形勢劃地為王,否則,終將像歷史上劃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樣歸於覆滅。本詩的末句寓意頗深,因為那殘破荒涼的“故壘”,不僅是六朝滅亡的歷史見證,而且也是分裂者失敗的一個象徵,何況,它似乎還蘊含了作者對時局的深切擔憂。 譯文   晉代王浚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著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參考資料: 網站
6sir · 11 年前
0
0
意見

新增意見

送出
· 剛才不久
發問者的評分
  • 劉禹錫
    作者簡介:字 夢 得 , 中 山 人 。 以 進 士 登 博 學 宏 詞 科 , 累 官 至 集 賢 殿 學 士 , 出 為 蘇 州 刺 史 , 遷 太 子 賓 客 。 元 和 初 以 付 王 叔 文 被 貶 。 韓 愈 柳 宗 元 皆 與 之 為 善 。 其 文 則 於 昌 黎 柳 州 外 , 自 為 軌 轍 , 詩 亦 為 精 銳 。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詩意:
    因不滿當時朝政,黨爭禍國,藩鎮割據的局面,作者在經過西塞山時寫下此詩,懷想古人古事,抒發心中感慨。 當年西晉王濬統率水軍從益州出發的時候,金陵東吳政權呈現出要滅亡的黯淡景象。用來阻擋戰船的幾百丈鐵鎖鏈被燒毀沉在江底,石頭城內舉起一片投降的白旗。人世間有幾個朝代的興亡使人傷感,而西塞山(山形)臨靠長江(枕寒流),依舊不變。眼前的情勢是四海為一家的太平局面,舊時營壘卻隱伏在秋風蕭蕭的蘆荻之中。(和平景象與戰敗衰亡的對比)
    no nickname · 11 年前
    2
    0
    意見

    新增意見

    送出
    · 剛才不久
  •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匿名使用者 · 4 年前
    0
    0
    意見

    新增意見

    送出
    · 剛才不久
  • 王濬的艦隊從四川東下,金陵城中的王氣頓時暗淡無光。千丈的鐵鎖也被燒毀沈在江底,石頭城上豎起了一片降旗。人世間不斷地變化,往事回憶起來,徒然使人感傷,但山勢依然跟從前一樣,枕靠著寒冷的江流。從今以後,天下統一,四海一家,然而舊時的堡壘,仍然在秋天的蘆葦堆中,供人憑弔。

      劉禹錫,字夢得,生於772年,卒於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後裔。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
      劉禹錫耳灞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 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
      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後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採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 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
       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一九八四 Wiki

(by George Orwell, 1949

 
此條目介紹歐威爾的小說。關於公元紀年,請見1984年。關於其他意義,請見1984
 
一九八四
1984first.jpg
英國首版封面
作者喬治·歐威爾
原名Nineteen Eighty-Four
封面設計麥可·肯納
出版地 英國
語言英文
類型反烏托邦政治諷喻小說、社會科幻小說
出版商塞克爾和沃伯格(倫敦)
出版日期1949年6月8日
媒介紙質書、電子書和音頻CD
頁數326頁
ISBN978-0452284234
OCLC52187275
杜威分類法823/.912 22
LC分類法PR6029.R8 N647 2003

一九八四》(英語: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創作的一部反烏托邦小說,出版於1949年[1][2]。故事設於第一空降場(前身為英國),其為世界永久處於戰爭狀態的大洋國的一個省,無所不在的政府監控和公眾操控由英國社會主義(新語稱為英社)這一政治制度支配,其在特權階層核心黨員(英語:Inner Party)的控制之下,核心黨員迫害個人主義和獨立思考,如「犯罪思想」。為反烏托邦小說類三部代表作之一(另外兩部是《我們》和《美麗新世界》)。

老大哥是暴政的象徵,他是政黨的領導,喜歡強烈的個人崇拜,但他可能根本不存在。黨「尋求權力完全是為了權力本身,不關心其他的利益,只對權力感興趣。」[3]。小說的主角溫斯頓·史密斯,是一名外圍黨員,他在真理部(新語稱為真部)工作,真理部是負責宣傳和修改歷史,他的工作是重新編寫過去的報紙,好讓歷史記錄一如既往地支持政黨的發展路線[4]。真理部的工作者會得到指定的修正說明,如修正誤引,且歷史記錄在人們眼中就像從來沒有偽造篡改一樣。該部的大部分工作者也積極地銷毀不包含修訂的所有文件;這樣一來,就沒有證據證明政府在撒謊。史密斯是一個勤勞且精巧的工人,但暗地裡憎恨黨並且夢想著反叛老大哥。小說中的女主角茱莉亞的特質是基於歐威爾的第二任妻子索尼婭·歐威爾英語Sonia Orwell而設[5][6]

作為政治諷喻和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一九八四》不論在內容上、情節上和風格上也被視為經典,它的許多用語和概念自1949年出版以來在英語中已普遍使用,例如老大哥雙重思想犯罪思想新話101室電幕2+2=5忘懷洞。《一九八四》令形容詞「歐威爾式的」(Orwellian)普及,它是用於形容官方欺騙、秘密監視並且修改歷史的極權主義獨裁狀態[4]。在2005年,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1923年至2005年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7],還在1998年被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讀者票選:第6位;編輯小組:第13位)[8]。2003年,《一九八四》在BBC的書籍票選活動大閱讀中獲得第8位[9]。其還在1956年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10]

 

歷史及書名

1947年《一九八四》第一頁的草稿,展示了引言的創作過程。

於1944年,喬治·歐威爾「概括他的無情小說的中心論點」,他曾在德黑蘭會議間想像把世界分成幾個勢力範圍。3年後,他在蘇格蘭汝拉島寫下小說的大部分內容,儘管當時他的肺結核病情嚴重,但寫作一直持續至1948年[11][12]。1948年12月4日,他把終稿寄至塞克爾和沃伯格出版社英語Harvill Secker並於1949年6月8日出版[13][14]。到了1989年,它已被翻譯成65種語言,超過當時任一英文小說[15]。小說的標題、其主題、新話的內容和作者的姓氏往往被引用,用以反對國家的控制和干涉,而形容詞「歐威爾式的」(Orwellian)是形容一個極權主義的反烏托邦,其特點是政府鎮壓和控制人民。歐威爾所發明的語言-新話,是諷刺國家的虛偽性和規避:仁愛部負責酷刑和洗腦;富裕部負責物資的分配與控制;和平部負責戰爭和暴行;真理部負責宣傳和修改歷史。

歐威爾最初把小說命名為《歐洲的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在1948年10月22日(出版8個月前)給他的出版者弗雷德里克·沃伯格英語Fredric Warburg的信中,歐威爾提到他猶豫於《歐洲最後一個人》與《一九八四》之間[16],沃伯格建議更改主標題為更經濟有效的一個[17]

安東尼·伯吉斯的小說1985英語1985 (Anthony Burgess novel)中,他認為歐威爾對冷戰的開始(1945年至1991年)感到失望,打算稱這本書為《1948》。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的現代經典版《一九八四》在其介紹指出,歐威爾最初把小說的年份設於1980年,但他後來改至1982年,然後再改為1984年。最終的標題也可能是他寫作時的年份(1948年)變換顛倒[18]。縱觀其出版歷史,一九八四曾被禁售或受到法律挑戰,因為會煽動人們顛覆國家或令人思想腐化,如同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年)、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的《我們》(1924年)、卡琳·博耶的《卡拉凱思英語Kallocain》(1940年)、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1951年)[19] 。文學學者認為,俄羅斯的反烏托邦小說《我們》對《一九八四》有強烈的影響[20][21]

常見的誤解

作者歐威爾在逝世7個月前(1949年6月16日)寫給聯合汽車工人工會「Francis A. Henson」的信(摘錄在1949年7月25日的《生活雜誌》和1949年7月31日的《紐時書評》)中寫道:

——我最近的小說《一九八四》不是為了攻擊社會主義或我支持的工黨,而是揭露扭曲……部分已經可以在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中領會到……這本書的場景放在英國,是為了強調英語民族並非天生比其他民族優秀,並且,如果不與極權主義做鬥爭,它將無往不勝,Collected Essays [22]

在1946年的短文《我為什麽寫作》中,歐威爾描述自己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23]

版權狀態

《一九八四》將在2044年於美國進入公有領域[24]巴西則將在2021年進入公有領域[25]。但在加拿大[26]俄羅斯[27]澳大利亞[28]阿根廷[29]澳大利亞[30]阿曼[31]中國大陸[32]香港[33]澳門[34]已進入公有領域。

故事

背景

1984年的改編的電影的黨的旗幟

《一九八四》的故事舞台位於大洋國(Oceania)。大洋國是三個洲際超級大國之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分成了三個國家聯盟。大部分情節發生於倫敦——「第一空降場的主要城市」,[35]大洋國的一個省,「曾經被稱為英格蘭或不列顛」[36][37]。黨的領導者老大哥的標語海報,「老大哥在看著你」佔據整個城市;而無處不在的「電幕」(telescreen,一種雙向電視,)在私密和公開場合監視著公眾。大洋國的社會階級系統有三層:

  • (I) 上等階級的核心黨員(Inner Party),少數的統領精英,佔全國人口的2%左右。[38]
  • (II)中等階級的外圍黨員(Outer Party),佔全國人口的13%左右。
  • (III)下等階級的無產階級(Proles):佔全國人口的85%左右[39],代表沒受過教育的工人階級。

在政府,黨利用四個部門控制群眾[40]

  • 和平部負責戰爭
  • 富裕部負責經濟事務(定量配給和匱乏)
  • 仁愛部負責法律和秩序(酷刑和洗腦)
  • 真理部負責新聞、娛樂、教育和藝術(宣傳)

真理部亦是主角溫斯頓·史密斯(外圍黨的一個成員)工作的地方,在那裡他改寫歷史文獻好將過去改寫得符合正統的政黨路線——這每天都

在改變——並將非人從歷史上抹去,「非人」是指被人「蒸發」的人,即不僅被國家殺掉,而是在歷史上或記憶上沒這個人的存在[41]

溫斯頓的故事從1984年4月4日開始:「四月裡,天氣晴朗寒冷,鐘敲了十三下」;[42]雖然這樣,日期是存有疑慮的,因為這是溫斯頓·史密斯個人感知到的東西,在持續對歷史的修改中;在這之後說明了這個日期是相對的。溫斯頓的記憶,及他閱讀的那本禁書,戈斯坦寫的《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英語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ligarchical Collectivism》透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陷入了內戰,然後被融合成為大洋國的一個部分。同時,蘇聯對歐洲大陸的吞併構成了第二個超級大國歐亞國。第三個超級大國,東亞國,包括中國占領的東亞部分。這三個超級大國打著永久的戰爭,為爭奪世界上未被征服的陸地。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就結盟或打破盟約。

從他的兒時記憶(1949–1953)中,溫斯頓記起了發生在歐洲、俄羅斯西部和北美的核戰爭。內戰、黨的掌權、美國吞併大英帝國或科爾切斯特被轟炸很難說哪個先發生,然而,他記憶的愈發清晰以及他家庭解體的故事暗示,原子彈的爆炸先出現(史密斯一家躲在地鐵站),接著是內戰以及社會在戰後的重塑,黨把這回顧地稱為「革命」。

情節

大洋國的社會結構圖示

這是一場核戰爭後,溫斯頓·史密斯在1984年的故事以及他對一號空降場(英國)當時生活的觀察(一號空降場是大洋國——三個超級大國之一——的一個省份)、對英社思想上的反叛、他與裘莉亞的偷情;及必然地在友愛部被思想警察進行監禁、審問、拷打、洗腦和再教育。

溫斯頓·史密斯

溫斯頓·史密斯是一名知識分子外圍黨的成員。他住在曾經是倫敦的一號空降場,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與此同時,革命內戰讓黨獲得了權力。在內戰中,英國社會主義(英社)將他安置在一個孤兒院裡,這個孤兒院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童,並在他們成年之後將他們吸收入黨。雖然是黨員,他卻過著條件相當惡劣的生活:一間一居室的公寓,日常飲食包括黑麵包以及人工合成的飯菜,伴以勝利牌杜松子酒。他的理智讓他對此不滿,因此有了記日記的習慣,日記里存留有他對黨和老大哥的負面看法——這本日記如果被發現,將會是足以判他死刑的證據。不僅如此,幸運的是,他的房間裡還有個壁龕在電幕旁邊,讓其看不到他。在日記中他寫道:「犯罪思想不會導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電幕(在所有公共場合及每個黨員的住處都有)、隱藏的竊聽器以及告密者讓思想警察可以監視每一個人,並因而找出任何有可能危及黨的統治的人;孩子們則被從小教導要找出並報告有思想罪嫌疑的人——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真理部,溫斯頓是一名負責改寫歷史的職員,將過去修正為目前黨的官方版本,好讓大洋國的政府顯得無所不知。因為這樣,他不斷重寫記錄,偽造照片,並將原始的資料扔進忘懷洞。儘管喜歡改寫歷史所帶來的智力挑戰,溫斯頓同時也著迷於「真正的」過去,熱切地試圖了解那個被禁止的世界。

茱莉亞

一天,在真理部,當溫斯頓幫助一個摔倒的黑髮女人時,她悄悄地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你」。她就是茱莉亞,一個修理員,負責在小說司維修那裡的小說寫作機器。在那一天之前,他深切地憎惡她,認為她是一個少年反性同盟的狂熱追隨者,因為她帶著此同盟的紅腰帶,一個禁慾和貞潔的象徵。在她給他遞了紙條後,這種敵意消減了。從那時他們開始暗中來往:第一次在鄉間幽會,後來則定期在附近一位無產者小鋪子的樓上,他們認為那裡是安全可靠的。溫斯頓不知道的是,思想警察已經發現了他們的反叛之舉並監視著他們。

當一位核心黨黨員歐布朗和他們接近後,溫斯頓相信他已和反黨組織兄弟會取得聯繫了。歐布朗給了他「那本書」,《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據說是兄弟會的領導者埃曼紐爾·戈斯坦寫的。這本書闡釋了永久的戰爭並揭穿了黨的三句口號「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背後的真相。

逮捕

思想警察在茱莉亞和溫斯頓的臥室里抓住了他們,將他們押解到友愛部進行審問。在這之前卻林頓先生,那個把房間租給他們的無產者,公開了自己思想警察的身份。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系統有計劃的拷打,及黨內觀念學家的心理戰術。之後,歐布朗利用電擊療法拷問溫斯頓,並告訴他,這會治好他的精神錯亂,即他對黨明顯的仇恨。在漫長而複雜的談話間,歐布朗解釋了核心黨的動機:使一種絕對的權力完整。溫斯頓問過,兄弟會是否存在,得到的回答是他永不會知道,這將會是他腦子裡不可解的謎。在一次拷問的過程中,他在友愛部的監押過程得到了說明:「你的改造有三個階段」:「學習,理解,接受」關於黨的事實;然後溫斯頓將被處決。

懺悔和背叛

政治性再教育中,溫斯頓承認了他的罪行,但沒有供出同夥和他心愛的茱莉亞。重返社會的第二階段再教育中,歐布朗讓溫斯頓明白自己「已經爛掉了」。反駁說黨無法成功(雖然後來被歐布朗駁倒),溫斯頓承認:「我沒有背叛茱莉亞。」歐布朗了解,雖然溫斯頓招供了關於他和裘莉亞的一切,他並沒有背叛她,因為他「沒有停止愛她;他對她的感情一如既往」。

一天晚上在囚室裡,溫斯頓突然醒來,尖叫著:「裘莉亞!裘莉亞!我的親人!裘莉亞!」,於是歐布朗沖了進來,不是為審問他,而是為了將他送到101室,友愛部里最令人害怕的房間,因為裡邊的東西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在那裡,一個犯人最怕的東西將被拿來威脅他或她,作為政治性再教育的最後一步:接受。溫斯頓最害怕的東西——老鼠,被以這樣的形式施加於他:一個鐵籠子中裝著飢餓的老鼠,籠子前面的面罩貼合他的臉。當籠子打開,老鼠將吞噬他。當籠子的鐵絲網碰到他臉頰上時,他開始瘋狂地喊叫:「去咬裘莉亞!」拷問結束了,溫斯頓回到了社會上,已被洗腦,接受黨的學說並熱愛老大哥。

在溫斯頓的再教育過程中,歐布朗總是理解溫斯頓,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與茱莉亞重逢

重返大洋國社會後,茱莉亞在公園重逢溫斯頓,每個人都承認出賣了對方,背叛改變了人:

「我出賣了你,」她若無其事地說。
「我出賣了你,」他說。
她又很快地憎惡的看了他一眼。
「有時候,」她說,「他們用什麼東西來威脅你,這東西你無法忍受,而且想都不能想。於是你就說,『別這樣對我,對別人去,對某某人去。』後來你也許可以偽裝這不過是一種計策,這麼說是為了使他們停下來,真的意思並不是這樣。但是這不對。當時你說的真是這個意思。你認為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救你,因此你很願意用這個辦法來救自已。你真的願意這事發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他受得了受不了,你根本不在乎。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
「你關心的只是你自己,」他隨聲附和說。
「在這以後,你對另外那個人的感情就不一樣了。」
「不一樣了,」他說,「你就感到不一樣了。」
似乎沒有別的可以說了。風把他們的單薄的工作服颳得緊緊地裹在他們身上。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使他覺得很難堪,而且坐著不動也太冷,他說要趕地下鐵道,就站了起來要走。
「我們以後見吧,」他說。
「是的,」她說,「我們以後見吧。」

投降與轉變

溫斯頓·史密斯最後成了一個嗜酒的閒散人員。一次,他在酒吧中聽到一則公報,公報中聲稱大洋國對歐亞國在非洲控制權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使他的思想徹底歸順,接受了黨對社會和生活的描述,並對他即將來臨的公開審判和處決聽之任之。他在被槍決的一瞬間認識到「他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

角色

主要角色

  • 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冷漠的主人公,外圍黨員。
  • 茱莉亞Julia):溫斯頓的情人,暗中進行「腰部以下的叛逆」,以靑少年反性團這一身份公開擁護黨的學說。
  •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國的領袖,黑眼睛,留有黑鬍子。
  • 歐布朗O'Brien):核心黨員,其假扮成兄弟會的成員,抵抗反革命,思想警察頭子,以欺騙、陷阱的方式捕獲溫斯頓和朱莉婭。
  • 艾曼紐·戈斯坦Emmanuel Goldstein):傳說中革命的敵人,並是《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的作者,早年大洋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後來背叛革命成為國家的象徵敵人,尤其是在兩分鐘仇恨和其他製造恐慌的情況下特為明顯,目的是加強人民對黨及老大哥的忠誠。溫斯頓最終得知那本書是一個包括歐布朗的核心黨員委員會的作品。不論戈斯坦還是他的兄弟會,溫斯頓以至讀者也不知道其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黨的宣傳的胡編亂造。

其他角色

  • 艾朗森、鍾斯和魯瑟福(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整肅的前黨核心人物;已在「歷史」中被刪除,是一群「非人」,溫斯頓依稀記得他們是在他聽說老大哥以前的革命原領導人。他們供認與外國列強共謀叛國,並隨後在20世紀60年代被大清算。他們處於認罪與處決間的時候,溫斯頓曾在栗樹咖啡館看見三人,並且看到艾朗森和魯瑟福的鼻子被打扁了,這表示他們的供詞是通過酷刑取得的。後來,在溫斯頓的編輯工作過程中,溫斯頓看到在報紙上看到相互矛盾的口供的證據,但其後把其掉進忘懷洞,十一年後,他在他的訊問中看到同樣的照片。
  • 安普福斯(Ampleforth):溫斯頓的紀錄司同僚,擅長修改詩歌韻文,因不能把吉卜林詩集一句詩最後的一個字「God」改掉以押「rod」韻而被友愛部囚禁,溫斯頓亦在友部遇到他。安普福斯是一個夢想家且對他的智力利用於他的工作中感到快樂,並尊重詩歌和語言,但這使他受到黨的冷遇。
  • 查靈頓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間貧民區舊貨店的東主;實際上是一名思想警察
  • 凱瑟琳(Katharine):感情上冷漠的妻子,溫斯頓無法擺脫她。儘管不喜歡性交,但還是與溫斯頓結婚,因為這是「對黨的義務」。雖然她是一個「好思想性」的人,但兩人還是分居,因為她不能生孩子。離婚是不被允許的,但不能有孩子的夫妻可分開住。溫斯頓在故事的很多情節中模糊地希望凱瑟琳會死或者可以「擺脫」她,以使他可以娶茱莉亞為妻。他很後悔他在很多年前有機會時,沒有在一個石礦場的邊緣推她一把以殺了她。
  • 馬丁(Martin):歐布朗的僕人。
  • 帕森斯(Parsons):溫斯頓的鄰居和外圍黨員中的理想成員,一個沒有受過教育、易受影響,並完全忠於黨的人,還充分相信黨的完美形象。他在社交方面十分活躍且為其社會地位參與黨的活動,他對溫斯頓十分友好,且會因他的「好思想」孩子拿彈弓射溫斯頓而罵他們。其後以囚犯的身份在友愛部被溫斯頓遇到,因夢囈中出現反黨言論而被自己的子女向思想警察告發。但即使如此也沒有澆滅他對黨的信念。
  • 帕森斯的孩子:少年偵察隊的隊員,代表著新一代的大洋國公民:除了老大哥以外沒有生活的回憶,沒有對親人的情感或關係;核心黨員認為的模範社會人民。
  • 賽姆(Syme):溫斯頓在真理部的同事,是新語辭典的編輯者,他喜歡摧毀文字的過程,並全心全意地相信2050年或以前新話會取代老話(標準英語)。雖然賽姆的政治觀點正統得與黨的學說一致,然而溫斯頓指出「他太聰明了,他把一切看得太清了、講的太坦率了」,並指出賽姆的名字從象棋委員會委員的名單消去後,溫斯頓推斷出他已成為非人。賽姆的蒸發諷刺史達林的大清洗

世界觀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被大洋國、歐亞國與東亞國三個超級大國瓜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斷。其內部社會結構皆被徹底打破,並以實行高度集權統治重寫語言篡改歷史、打破家庭制度等極權手段箝制人民的思想與本能。大洋國政府並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為,以維持對領袖的個人崇拜、保持對內外敵人的仇恨與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角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即英社,並以新語簡稱英社。人與人之間也根據與黨的關係密切程度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與無產者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負責戰爭的和平部、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友愛部、負責文化與教育發展的真理部與負責經濟富裕部,按照新語,其簡稱分別為和、愛、真、富部。

英社(英國社會主義)

英國社會主義(IngSoc)是大洋國的主流政治形態,也是該國唯一的政黨,按照新語的用法,簡稱英社。英國社會主義以老大哥為領導者,並為其實行個人崇拜。在社會方面,英國社會主義採行高壓集權制度,他們箝制人民的言論、思想與創作自由,並藉由重寫語言、篡改歷史等方式來加強統治。在語言與歷史皆被篡改的情況下,人們無法說出「自由」兩個字,因為人們不能理解何謂自由,而且也找不到合適的用詞來稱呼它。除此之外,英國社會主義還要求人民接受「雙重思想」概念,即同時接受兩種相互違背的信念。在這樣的概念下,無論黨或老大哥做了什麼,都將會被視為是正確,即使其行為相互矛盾亦然。

雙重思想

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關鍵字是「黑白」。就像新話中的許多詞彙一樣,這個詞有兩個相互矛盾的含義:用在對手身上,是指罔顧明顯事實硬把黑說成白的無恥習慣;用在黨員身上,則是指在黨紀要求黨員把黑說成白時,黨員完全願意這樣做的效忠態度,但同時也指有「相信」黑就是白的能力,甚至「曉得」黑就是白,並忘掉自己曾不作此想。這就需要不斷地竄改過去,要做到這點,只有通過一種思想方式,而這種思想方式實際上也包含了所有其他方式,那就是新話中的「雙重思想」。
——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

國際社會

一九八四中描述的世界版圖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有三個大國,包括[43]

三大國之間有其緩衝區,但同時也是戰場的所在。其中大洋國與歐亞國間為了北非西亞的所有權相持不下,又與東亞國在東南亞和南印度有領土摩擦,此外位處歐亞國與東亞國邊境交界處的蒙古地區也是戰事頻仍。在此世界觀中,香港丹吉爾布拉柴維爾達爾文港為角的四邊形範圍是人口聚集的所在,也是戰爭的首要目標[43]。各國常武力強取此四大城以獲得奴隸的供應[44]

與信奉英國社會主義的大洋國相比,歐亞國與東亞國也各自發展出自己的極權政治體制與政治形態。歐亞國信奉的是建基於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新布爾什維克主義,東亞國則有建基於武士道的「殊死崇拜」。但無論是英國社會主義、新布爾什維克主義還是殊死崇拜,其內容大同小異,也都建立起相似的政治體制。

政府

在第一空降場,大洋國政府的四個部門為金字塔狀(300米高),其中牆面展示了黨的三句口號。各部的名字是以雙重思想跟他們的真正功能成反義「和平部負責戰爭,真理部負責說謊,仁愛部負責施加酷刑,富裕部負責讓人民挨餓。」

和平部(The Ministry of Peace新語:Minipax)

和平部支持大洋國對其餘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永久戰爭。

現代戰爭的主要目的(按照雙重思想的原則,內黨的領導人既承認又不承認這個目的)是消耗機器的生產果實,讓一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十九世紀以來,工業社會裡一直潛伏著怎樣處理剩餘消費品的問題。目前,只有少數人能吃得飽,這個問題顯然並不迫切,即使沒有人為的破壞在進行,這可能也不會是迫切的問題。

富裕部(The Ministry of Plenty新語:Miniplenty)
負責食品、商品和國內生產的分配與控制。每一個財政季度中,富裕部公布虛假的生活提高水平,實際上配給、可獲得性以及生產都在下降。真理部以修改歷史記錄去支持富裕部每一季所公布的「配額增加」。
真理部(The Ministry of Truth新語:Minitrue)
真理部控制所有資訊:新聞、娛樂、教育和藝術。溫斯頓·史密斯在真理部的記錄處工作,「糾正」歴史記錄,使其與老大哥目前的言論符合,令黨所説的一切皆為真的。
仁愛部(The Ministry of Love新語:Miniluv)
仁愛部識別、監視、逮捕,並轉化真實和想像的異見人士。在溫斯頓的經驗中,異己會被毆打和折磨,然後在接近崩潰的時候,被送至101室去面對「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直到異議被愛黨愛老大哥的思想所取代。

革命

溫斯頓·史密斯的記憶和戈斯坦的書都傳達了一些關於革命的歷史。歐亞國就在蘇聯征服歐洲大陸時成立,創造了一個從葡萄牙至白令海峽的單一國家。歐亞國並不包括大英帝國,因為美國併吞了它,還併吞了拉丁美洲,從而建立大洋國並控制了地球的四分之一。東亞國為最後建立的超級大國,在「十年混戰」後才成立。它包括由中國和日本徵服的亞洲土地。雖然東亞國的領土大小不能與歐亞國相比,但其較歐亞國多的人口彌補了缺陷。

英國被吞併的大約同一時間,原子戰爭引發了內戰,只是不知道在這場戰爭哪國攻打哪國,核武器在英國投下,文中引用了科爾切斯特的原子彈爆炸作例子。英社和其競爭體系(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殊死崇拜)究竟是如何在各自的國家獲得權力也尚不清楚。

雖然確切年代無法追查,全球大部分的社會重組在1945年至60年代初之間發生的。溫斯頓和朱莉婭曾在「三十年」前被核破壞的教堂廢墟見面。暗示1954年是發生核戰爭、社會不穩定並允許黨奪取政權的一年。小說指出「1983年第四季度」也是「第九個三年計劃的第六季」,這意味著第一個三年計劃的第一季開始於1958年7月。屆時,黨明顯是取得大洋國的控制。

戰爭

在《一九八四》中,從全球性核戰爭中出現的三個超級大國——歐亞國、大洋國、東亞國間有一場永久的戰爭。由艾曼紐·戈斯坦編寫的《寡頭政治體系的理論和實踐》解釋道,即使兩個超級大國合力也好,換掉另一個同盟國也好,每一個國家仍旗鼓相當得不能徹底被打敗。要隱藏這樣的矛盾,歷史就得修改,令(新)結盟關係始終如一,人民習以為常地以雙重思想接受之。戰爭範圍亦不是在歐亞國、大洋國、東亞國的心臟地帶,而是北極區和包括海上和陸地的爭議區,爭議區的範圍從丹吉爾(北非)至達爾文港(澳大利亞)。在開始時,大洋國和東亞國是在非洲北部和馬拉巴海岸攻打歐亞國的盟友。

這一同盟關係在仇恨週(仇恨週的功用為致力於為黨的永恆戰爭產生愛國熱情)期間發生了變化,變為大洋國與歐亞國結盟,攻打東亞國。公眾對變化盲目,演說家在一句的中間毫不停頓地改變了敵國的名字,由原本歐亞國改為東亞國。公眾在注意到旗幟和海報都是錯誤的時候惱羞成怒,他們撕毀旗幟和海報下來,其後說「我們一直在跟東亞國打仗」;後來黨聲稱已控制整個非洲。

生活水平

根據「那本書」,第一空降場,以至全世界,都生活在貧困之中:飢餓,疾病和骯髒是十分正常普遍的。荒廢的城市和市鎮也是隨處可見——這些都是內戰、核戰、據稱是敵人發射的火箭(很可能是大洋國自己所為)所導致的後果。四處都是嚴重的社會倒退和建築物損毀;除了行政機關所身處的金字塔以外,倫敦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重建。外圍黨員只能享用人造食品和劣質的「奢侈品」,如帶油味的杜松子酒、結構不結實的香菸,它們都是屬於「勝利牌」的(取自印度產的低質同名香菸,在英國及二戰英國士兵中廣泛被吸食)。溫斯頓形容即使是簡單得像補一塊窗玻璃,除非親自動手,否則等待委員會的批准也要等上兩年。所有外圍黨員的住宅都裝有電幕,用作對外圍黨員進行宣傳和監督工作;他們可以把聲音調得小一點,但卻無法完全關掉。

與下級相反,處於大洋國最上等地位的核心黨員居住在他們自身的住宅區的公寓,裏面十分乾淨和舒適,並儲藏了豐富的食品且都是拒絕給予廣大民眾的,如酒、咖啡和糖[45]。溫斯頓對於歐布朗的住所擁有升降機、他的電幕可以關掉及歐布朗擁有一個亞洲僕人——馬丁感到驚訝;事實上,所有的核心黨員都是由在爭議區域捕獲的奴隸所服侍,「那本書」亦表明許多核心黨員都擁有自己的車輛,甚至擁有直升機。儘管如此明,「那本書」仍明確指出,即使是核心黨員所享有的條件也只是相對舒適,與革命前的精英階層標準相比也算較為嚴峻[46]

無產者生存在貧窮之下,並予以酒精、色情以及國家彩票安撫他們(大部分獎金和得獎者都是虛構的,但這一事實被宣傳和大洋國的資訊不流通所掩蓋)。無產者所受到的限制和壓迫較外圍黨員少。他們亦受到一定水平的監管,但他們自己的家並沒有電幕,並對自己所看到的電幕加以嘲笑。「那本書」指出在傳統上中等人會首先開始革命,而不是下等人。該模型需要嚴格控制中等人,有雄心的外圍黨員通過推廣而對內黨進行瓦解。無產者的思想可以較為自由,因為他們缺乏智慧。儘管如此,溫斯頓認為「未來是屬於無產者的」[47]

議題

民族主義

《一九八四》把歐威爾的《民族主義的基本特徵英語Notes on Nationalism》的主題擴大了[48],其關於形容某些政治勢力背後的現象的詞彙較為缺乏。在《一九八四》中,黨針對這一點,創造了「新語」這一人造語言。

  • 正面民族主義(Positive nationalism):大洋國人對老大哥永恆的愛;新托利主義、凱爾特族愛國主義英語Pan-Celticism英以主義英語British Israelism,都由愛這一情緒界定。
  • 負面民族主義(Negative nationalism):大洋國人對戈斯坦永恆的憎恨;史達林主義、仇英心理、反猶太主義,都由仇恨這一情緒界定。
  • 轉向民族主義(Transferred nationalism):演說家在句子中間把大洋國的敵人改變;群眾的仇恨瞬間轉到新的敵人身上。轉向民族主義能迅速把感情針對的對象由一個轉至另一個(例如共產主義和平主義、階級感情)。仇恨周間的集會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原本敵人是歐亞國,但當演說家突然把敵國的名字在一句話間改變後,群眾隨即發狂和破壞反對他們新盟國(歐亞國)的海報,群眾中很多人還說這一定是他們新敵國(兼舊盟國)——東亞國的特務幹的。雖然群眾內很多人在集會前張貼海報,但他們卻在敵國改變了後認為敵國一直是東亞國。

歐布朗總結道:「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酷刑的目的就是酷刑,權力的目的就是權力。」

未來學

書中,核心黨員歐布朗描述了黨對未來的願景:

不再有好奇心,不再享受生命的過程。一切其他樂趣都被消滅,只有——溫斯頓,千萬不要忘記——只有對於權力的迷醉永遠存在,而且不斷地增強,不斷地愈來愈細緻,每時每刻都將感受到勝利的興奮,感受到踐踏手無寸鐵的敵人的快感。你如果想要預知未來世界的面目,想像一隻皮鞋永遠踩在一張人臉上。

——《一九八四》第三章第三部分

審查

《一九八四》的一個主要議題是審查制度,在《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尤其明顯,其會把照片和公眾檔案修改,以除去「非人」(如已被黨逮捕並決定從歷史中抹去的人)。在電幕中,所有物品的生產數字都被誇張化(或只被改掉),以顯示出大洋國的經濟正在不斷增長,但很多時候現實並不像電幕所宣稱的一樣。一項無盡審查的小例子是溫斯頓接了一個任務,要刪除一篇提及非人的報紙文章。於是他便寫了一篇關於假想黨員——奧吉偉同志的文章,該名「黨員」通過從直升機跳進大海,使他攜帶的重要文件不會落入敵人手中;這能顯示出他的英雄氣質。

監控

大洋國的居民,尤其是外黨成員,沒有真正的隱私。他們許多人住在配有雙向式電幕的公寓,所以任何時候,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聲一言都能被監視或被監聽。類似的電幕亦被安裝在工作及公共場所。政府還會在書面信件傳遞之前打開和閱讀它的內容。思想警察還會僱用裝成正常公民的臥底,報告任何具有顛覆傾向的人。兒童亦被鼓勵向政府舉報可疑人士,以至他們的父母。無所不在的監視控制了大洋國的居民,如「不當的面部表情」那麼小的叛亂跡象,都有可能令自身被逮捕和監禁。因此,居民(特別是黨員)被迫服從黨的命令。

新話法則附錄

「新話法則」是附在小說後面的學術文章。它描述了新話的發展,黨所創造的簡約人造語言會令「其他的思想形式不可能出現」,使思想和行動與英社的原則一致。(關於語言如何限制思想的理論,請參見薩丕爾-沃夫假說

「收錄新話法則是否意味著《一九八四》存有一個有希望的結局」這一論點仍是受到一定爭論,因為它在標準英語中提到黨、英社、新話等事物時會用過去式。故此一些評論家認為,對於新話法則的作者而言,新話和極權主義的政府亦是過去發生的事,抱有此想法的評論家有阿特伍德(Atwood)[49]、本斯特德(Benstead)[50]、米爾納(Milner)[51]、品欽(Pynchon)[52]等。

小說的構想來源

《一九八四》使用了蘇聯人的生活以及英國的戰爭境況作為其主題的來源。美國製片人謝德尼·謝爾頓(Sidney Sheldon)在20世紀50年代初曾寫信給歐威爾,對其表示有興趣把《一九八四》改編並搬上百老匯的舞台。歐威爾其後把在美國的上演權賣給謝爾頓,並解釋說他寫下《一九八四》的根本目的是想像史達林政府統治英國社會後的後果:

《一九八四》主要是基於共產主義而寫,因為共產主義為極權主義的主導形式,但我試圖想像如果共產主義牢固紮根於英語國家後會是什麼樣子。不再只是蘇聯外交部的擴張。[53]
——歐威爾

在溫斯頓·史密斯的審訊間,用以折磨他的「2 + 2 = 5」,是蘇聯共產黨用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口號,它是用以鼓勵人們用四年來實現五年計劃。莫斯科當時的房子前方、廣告牌、電燈和其他地方,都能看見這一個口號[54]

大洋國的盟國從東亞國轉為東亞國後,歷史便隨即改寫這一點,是基於蘇聯與納粹德國的關係變化。兩國在1939年簽署《德蘇互不侵略條約》之前,經常公開且激烈地批評對方。但在簽署條約以後,蘇聯新聞界便不允許批評德國,直到1941年納粹入侵蘇聯新聞界。並且停止引用先前政黨的路線作參考 ,包括大多數非俄羅斯共產黨但傾遵循俄羅斯路線的人。歐威爾在他所寫並收錄在《左派背叛英語Betrayal of the Left》的一篇文章中,批評英國共產黨支持該條約。「1939年8月的『希特勒 - 史達林協定』令蘇聯的外交政策180度大轉變。對於許多像格蘭茨這樣已經把他們的信念投放在建設人民陣線政府以及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和平集團的同路人而言,這樣的改變實在是太大了。」[55]

艾曼紐·戈斯坦是基於托洛茨基的形象來描寫。兩分鐘仇恨所播放關於戈德斯坦的影像中,他被形容為變成了一隻羊。此形象是參考蘇聯電影的宣傳片中,它使用「電影眼」(Kino Eye)這一蒙太奇技巧把托洛茨基變成山羊[56] 。戈德斯坦的書類似於托洛茨基所寫並出版於1936年的《革命背叛》(The Revolution Betrayed),它對蘇聯進行了高度批判性的分析。

老大哥「全在」的形象,與約瑟夫·史達林所建立的個人崇拜相似。

大洋國的廣播強調了生產數字,就像蘇聯的工廠一樣:凡在工廠創紀錄的人,都會專門褒揚他。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列克謝·斯達漢諾夫,據稱他在1935年創造了煤礦開採的記錄。

仁愛部的折磨是基於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在審訊中所使用的程序[57]。包括使用橡膠警棍、禁止把手放進口袋裡、留在明亮的房間幾天、通過利用憤怒的囓齒動物來折磨受審者,以及在受審者的身體崩潰後,對其顯示一面鏡子。

在大洋國的隨機轟炸是基於V-1飛彈。在1944 - 1945年間,這一種飛彈隨機在英國投下。

思想警察的形象是基於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其會因人們任意的「反蘇聯」言論而把該人逮捕[58]犯罪思想是基於日本戰時的秘密警察——憲兵隊,其會因某人擁有「不愛國」的思想而把其逮捕。

「思想犯罪者」艾朗森、鍾斯和魯瑟福的口供是基於20世紀30年代的擺樣子公審,其中包括由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所作的捏造口供,他們被納粹政府所收買,以破壞托洛斯基所指導的蘇聯政權。

「在遮陰的栗樹下」這首歌是基於一首叫「Go no more a-rushing」的老舊英語歌曲,這首歌早已在1891年出版,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流行歌曲。亦擁有與歌詞相對的指定動作,如當唱到「chest」(胸膛)時把自己的手放在胸膛上。格倫·米勒在1939年演唱並錄製了這首歌。[59]

在頭一張20世紀30年代中期拍的照片中顯示,葉若夫正在與史達林同行;1940年葉若夫被處決後,蘇聯檢查員隨即把照片修改,移除了他。[60]葉若夫因此變成了「非人」

「仇恨」(兩分鐘仇恨及仇恨週)的靈感來自於史達林主義時期各黨派機構不斷主辦的集會,他們往往在當班時間開始前用很短的時間來跟工作者說一些鼓勵的説話(兩分鐘仇恨)。但也可能持續幾天,如在紀念十月革命的年度慶祝活動(仇恨週)。

歐威爾所虛構的「新語」、「雙重思想」、「真理部」在蘇聯和納粹德國的新聞界中都有所應用[61]。他改寫了蘇聯的意識形態話語,以確保公開言論免受到當局的質疑[62]

溫斯頓·史密斯的工作——「修正歷史」(和非人這一構想)是基於史達林主義的一些慣例:在集體照片中把一些已「倒下」的人噴繪,並在書和報紙中刪除提及他們的內容[63]。其中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蘇聯百科全書原本有一條關於貝利亞的條目。他在1953年「倒下」並被處決後,擁有蘇聯百科全書的研究所都被送了一篇關於白令海峽的條目,並要求把它粘貼在關於貝里亞的條目之上[64]

老大哥的「每日一令」的靈感是來自史達林同名的定期戰時責令。史達林亦把其責令(以及他的戰時講話)彙編成書——《關於蘇聯的偉大衛國戰爭》(Great Patriotic War of the Soviet Union),這一本書已以英語的形式出版。[65][66]如同老大哥的「每日一令」,史達林在他的責令中亦會經常稱讚具英雄氣質的人[67],像溫斯頓·史密斯所虛構並用以「糾正」(製造)老大哥的「每日一令」的奧吉偉同志般。

大洋國的口號「我們的幸福新生活」,是基於史達林於1935年所發表的聲明,其後亦成為了蘇聯共產黨的口號「生活變得更好了,同志們;生活變得更愉快。」[58]

在1940年,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出版了《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英語Tlön, Uqbar, Orbis Tertius,它描述了一個「仁慈的秘密社會」發現了一個會沿著人類的發展方針重塑人類語言和現實的世界。故事的結尾附帶了一個附錄去描寫該項目的成功。博爾赫斯的故事所涉及的範疇跟《一九八四》類似,包括認識論、語言和歷史。[68]

名言

  •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英社黨口號。
  •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 「老大哥在看著你!」
  •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主角在日記上寫下的字句。
  • 「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 「歷代統治者都要他們的人民對客觀世界接受一種不切實際的看法。」
  • 「在遮陰的栗樹下,你出賣了我,我出賣了你。」
  • 「如果有希望,他就在群眾身上。」

影響

《一九八四》被廣泛認為是歐威爾的代表作,不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其中的語言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歐威爾在本文創造的一些新詞,例如「思想犯罪」(thoughtcrime)、「新語」(newspeak)、「雙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進詞典

 

       @@@@@@@@@@@@@@@@@@@@@@@@

佩娃嘆曰 台灣諸大報好像僅 UDN 具世界觀 真可悲

請參考

@@一九八四 Wiki 

http://classic-blog.udn.com/khwang_temp/90754013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hwang_temp&aid=907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