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0 12:59:50瀏覽469|回應0|推薦0 | |
台灣「百萬人反貪腐運動」上場
【大紀元9月9日訊】由台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領導的「百萬人反貪腐運動」靜坐活動下午三點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拉開序幕,二十多萬民眾不畏風雨走進反貪倒扁行列。晚間靜坐活動持續進行,總指揮施明德說,貪腐者不倒、我絕對不會離開這個地方;相信我們的決心,可以戰勝在總統府的那位先生,一定有能力叫他下台。 九九反貪倒扁運動的兩項特色,一.數十萬人一起在總統府前靜坐,展現靜默的力量;二.群眾環繞著活動總部規畫的路線,形成由人群組成的台灣「納斯卡線」圖騰。創下了台灣民主運動的新紀錄。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9/n1449148.htm ============================================ 反貪腐靜坐登場 國際媒體關注 【大紀元9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九日電)百萬人反貪腐靜坐活動今天在凱達格蘭大道登場,國際媒體關注。部分到場採訪的外籍記者表示,反貪腐、倒扁活動創意多,但似乎未獲得很大的共鳴;至於倒扁活動會不會成功,外籍記者認為有待觀察。 民主進步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反貪腐靜坐活動下午三時舉行,主辦單位宣稱三十萬人參與,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日本共通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英國廣播公司 (BBC)等各國際媒體關注。 到場採訪的BBC駐台記者凱若琳葛拉克,不願對倒扁活動多表示意見,認為事件發展有待觀察。她指出,和國際矚目的以巴衝突、日本皇室添孫等新聞相比,台灣倒扁活動的新聞性應該還算普通。 凱若琳認為,台灣部分媒體處理倒扁新聞不夠專業,過於重視週邊花絮新聞。例如倒扁總部日前舉辦國際記者會,台灣媒體都追問到場的外籍記者,知不知道月餅藏紙條的典故?她笑說,倒扁活動之前,或許應先來個媒體改造運動。 香港有線新聞台記者鄧美玲受訪時說,她已經多次來台採訪大型選舉活動,這次公司共派遣兩組記者、八人來台,早在兩週前就抵台做新聞專題。 鄧美玲說,百萬人反貪腐靜坐活動雖然創意很多,但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大,如果沒有獲得太多的迴響,「民眾的熱情反而會冷卻下來」。 為了報導反貪腐靜坐活動,國內各媒體也精銳盡出,甚至停止休假、排班採訪,打算「長期抗戰」;新聞台除SNG車排排站,轉播規格比照國慶遊行等大型活動,當家主播親自上陣,開闢多個新聞現場,隨時傳送最新畫面。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9/n1449022.htm ============================================ 『全世界都在「反貪污」,我們怎能缺席!』 ============================================ 世界銀行將在新加坡大會上提交反貪污計劃 [亞洲新聞网] 和內消息,世界銀行將在下星期在新加坡舉行的常年大會上提交一份反貪污計劃。世界銀行說,腐敗是減少貧窮的一個障礙。路透社引述世界銀行高級官員星期六報道。 世界銀行董事經理Juan Jose Daboub在越南告訴媒體:“我們要確保資源是買藥品和書本,而不是落入中間人和公務員的口袋。” 越南上個星期主辦了亞太經濟合作論壇財政部長會議。 他說:“當出現濫用資源的情況,我們不能沉默。”他把這項計劃稱為“管治和反腐敗的戰略”。 下個星期,世界金融領袖將齊聚新加坡,出席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常年大會。這也出現IMF的60年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其中包括加強新興經濟體如中國的承認。 http://www.cnachinese.com/stories/other/view/43679/1/b5/.html ============================================ 印尼總統誓言繼續反貪污絕不手軟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6/08/16 20:23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十六日專電)因為競選總統期間誓言反貪污而當選印尼總統尤多約諾今天在國情咨文中,誓言繼續反貪污且絕不手軟。印尼的貪污嚴重,被指阻礙經濟成長。 尤多約諾在二零零四年以反貪污的競選宣言贏得總統職位,因此,反貪污成為重要的施政。 但他也說,反貪污行動將引起議員和行政人員的恐慌。因此,尤多約諾強調,只要所有行為都在一般的程序和條例下進行,這些憂慮和恐慌不應存在。 尤多約諾也敦促執法者,在處理貪污案件時要更謹慎,並與相關政府部門做更好的協調。 他也指出,如果沒有設立預防的措施與步驟,特別是改善官僚制度的程序及官僚的薪資,打擊貪污不會成功。 印尼貪污嚴重被認為阻礙經濟發展,許多經濟特區的失敗,也肇因於地方官員勒索廠商。尤多約諾上任後積極反貪污,已重拾外商信心,外資的投資額因而增加,也讓印尼這幾年擁有高經濟成長。 但世界銀行最近仍揭發一件與兩項基礎建設計畫有關的貪污案件,超過三十五萬美元的款項被發現用來行賄政府官員。世銀於十四日發表聲明,要求印尼償還與這項計畫有關的四百七十萬美元貸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816/5/26s1.html ============================================ 『貪污造成國家的衰敗,難道你想要這樣下去嗎?』 ============================================ 奈及利亞拉哥斯是全球最大貧民窟城市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6/09/06 17:45 <節錄> (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六日專電)人口達一千五百萬的奈及利亞西南部商業大城拉哥斯,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住在破爛不堪的貧民窟,儘管這裡的生活艱困、基礎建設付之厥如,但每年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拉哥斯謀生。 污黑的河流、有如迷宮式的穿腸步道和擁擠的鐵皮木屋,是拉哥斯常見到的景象,被世界銀行認定列為拉哥斯九處最大貧民窟之一的馬科科地區,許多居民從鄰近國家跑到這裡,原本希望能在西非產油經濟大國過更好的生活,但實際情況卻比他們想像的還要艱難。 …略 犯罪肆虐的拉哥斯是全球最巨大的城市之一,約一千萬人擠在沒有潔淨飲水、電力和垃圾處理的貧民窟內,而隨著城市人口以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膨脹,奈及利亞政府估計,二零一五年以前拉哥斯人口將增加到二千五百萬,貧民窟及衍申出的問題日益增加。 …略 除了偶爾到馬科科拆除危房鐵皮屋外,軍警安全人員很少到這裡,當地的安全是由「地區男孩」提供。和其它貧民窟一樣,由一群失業年輕人組成的「地區男孩」,通常以威脅和暴力手段捍衛自己的社區,像類似的警戒組織,在拉哥斯每一社會階層都可看得到,而他們主要是靠收取保護費維生。 雖然世界銀行贊助提供二億美元,改善拉哥斯九處貧民窟的下水道與垃圾處理,估計將可造福一百萬貧民百姓,拉哥斯都市計劃總監阿波錫迪的辦公桌上,也堆滿了都市新開發地圖和建案,但尾大不掉的貪污卻是阻礙拉哥斯城市再造的最大因素。 被國際透明組織評比為全球最貪污國家的奈及利亞,從一九六零年獨立起,數十億美元的石油收入被貪污的統治者盜匯入瑞士銀行的帳戶,官員貪污加上缺乏執法力度,拉哥斯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城市建物通過營造規定。 離馬科科車程不遠的伊布特梅塔區,由於建築工人素質不佳、監工人員貪污,樓房倒塌速度和新建速度一樣快,這裡的住宅通常不超過五年就倒塌,有時還壓死住在裡面的全家一夥人。 …略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06/5/383k.html ============================================ 全球經商環境 新加坡第一名 【大紀元9月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王錦時∕綜合6日外電報導〕世界銀行公佈最新的年度「經商」報告指出,新加坡是全球經商環境最佳的國家,排名第二的是新西蘭,香港第五名,台灣排名47,中國則名列第93。 世界銀行在下週的世銀與國際貨幣基金(IMF )年會之前,公佈這項「經商」報告,對全球175個經濟體的經商環境進行評比。 全球經商環境前十名為新加坡、新西蘭、美國、加拿大、香港、英國、丹麥、澳洲、挪威及愛爾蘭。 其他主要亞洲經濟體的排名為,日本第11名,泰國第18名,南韓第23名。在金磚四國方面,俄羅斯排名96,巴西第121名、印度名列134名。 …略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7/n1446691.htm ============================================ 其他新聞資訊: 台灣目前邦交國>> http://homepage20.seed.net.tw/web@3/flags/talk.htm#a http://www.mofa.gov.tw/webapp/np.asp?ctNode=123&CtUnit=160&BaseDSD=7&mp=1 鳳凰網台灣倒扁風波>>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2874984824832/index.shtml ============================================ ============================================ 感言: 今天凌晨兩點多,從TVBS NEWS(55台)現場報導中,看到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上參與靜坐活動的民眾,有些亢奮依舊、有些則席地而睡,只有一件單薄的夾克蓋在身上,真是令人感動落淚,十分佩服他們的精神。 在唸書時的宿舍,有過晚上睡在地板的經驗。另外也有在大雨磅礡中雨中漫步的經驗,但沒有如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靜坐民眾那般,同時接受大雨淋漓且睡在地上的雙重經驗,這種感受實在是我們這些人無法體會的艱苦與難受,令人為之動容。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