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色素成因解秘 專家防曬美白法
2009/08/31 13:48:25瀏覽1200|回應0|推薦0
【記者楊心怡/專題報導】 

「美白就像開關一樣簡單!黑色素OUT,新生白皙IN!」、「我不只要白,更要白得晶瑩剔透!」這些誘人的美白產品廣告詞,讓不少人花錢購買不手軟。但專家指出,若要瞭解這些美白產品的效果如何,就必須先弄清楚防曬與美白的因果關係。 

色素 並非十惡不赦 

皮膚科開業醫師宋奉宜指出,防曬的目的是減少皮膚的紫外線暴露,以避免皮膚老化;防止黑色素的形成只是它的附帶成果。他說,如果臉上的色素沈澱只是一時反應,例如雀斑,經過一個皮膚角質的生成與代謝週期,28天之後通常就可去化掉50%;換言之,只要避免新的黑色素形成,單單防曬便可白回來。可是,「若是屬於比較深層的色素沈澱,例如肝斑或顴骨痣,再努力防曬也沒有用,這時就得靠一些美白的動作了。」

其實,黑色素的生成是為了保護深層皮膚細胞遭受紫外線的傷害,當皮膚感受到紫外線的侵襲時,會增加黑色素的生成,這時皮膚就會變黑;當黑色素的生成平衡遭到破壞,導致過度製造及分佈不均時,就會產生斑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楊佳懿指出,真正的美白不應只是掃去黑色素,而是應減少多餘黑色素的生成,均勻地將黑色素分布在表皮細胞中,並維持肌膚的正常代謝,進而避免斑點產生。 

美白 五種方法 

宋奉宜提到,目前市面上宣稱有美白功效的產品或醫學美容的治療,大致可分為五種美白方法: 

第一種是一般的除斑雷射,它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光波達到炸裂黑色素顆粒,進而破壞黑色素細胞的目的。 

第二種是皮膚科醫師常用的對苯二酚、麴酸、杜鵑花酸,甚至是近來流行的左旋C,都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sking穩定型左旋C精華液★保養一瓶就搞定★抗漲專案,加購....

第三種則是所謂的「角質移除作用」,包括果酸、A酸、A醛等都有這方面的功能,而美白其實是角質移除後所附贈的效果。 

第四種是由美國Cincinnati醫學院皮膚科教授Raymond Boissy所提出的概念,利用維他命B3的衍生物如Niacinamide,對黑色素的顆粒轉送有近九成的抑制作用,意即作用於減少黑色素被角質細胞吸收。這個機轉還有一個附帶好處,即當黑色素生成一直無法被角質細胞吸收時,黑色素的生成產量也可能相對減少。 

第五種是「凝縮」角質細胞內黑色素顆粒的作用。此機轉在不減少黑色素顆粒真正質量情況下,仍可改善膚色,使之白皙。而綠茶萃取物與前面提及的Niacinamide都能達到此種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黑色素顆粒生成是為了保護細胞,特別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DNA避免紫外線的傷害造成細胞遺傳上的缺陷,甚至致癌,因此當黑色素顆粒越聚集包圍細胞核,產生的保護效果也越好;此機轉除可「假裝」美白外,理論上也可提高細胞的防曬抗癌能力。 

選購產品 認清衛署標示 

目前,市面上美白產品琳瑯滿目,醫師建議,選擇產品中的主要美白成分是經衛生署許可,列為有美白效果的成分為佳;此外,若輔助其他具美白效果的相關附屬成分,如植物萃取物、抗氧化劑、加速角質代謝劑等,就更完整。但台大皮膚科醫師邱品齊也提醒,由於2004年10月衛生署公告把某些原列為含藥化妝品的成分都改列成一般化妝品,如此一來廠商可不需經過查驗登記,全成分表上也可不標註濃度,這樣很難判斷其美白效果。 

美白DIY 天然成分當道 

現代人崇尚自然,化粧保養品早就是天然成分當道,更有不少是加入漢方、中藥成分,但台北醫學大學生藥所講座教授楊玲玲建議,想美白,不妨自己DIY,既安全又健康。 

楊玲玲指出,想美白的女性可從體內調養,體外保養雙管齊下。體內保養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熬成的四君子湯補氣,若有貧血傾向,則建議以四物加上四君子湯,達到氣、血雙補。她說,皮膚變黑主要是因陽光與紫外線的照射,皮膚產生麥拉寧色素,一旦體內元氣足,黑色素代謝較快,也就不容易變黑。 

外用部分,楊玲玲建議綠豆是最好的天然保養品,綠豆有清熱解毒之效,不去殼磨成細粉可用來洗臉;如果磨成稍帶顆粒的粉末,可作為磨砂膏,因其會越磨越軟,既可按摩臉部又不傷皮膚,可促進皮下血液循環。 

若有痘痘困擾的女性,楊玲玲說,可用八份綠豆粉、一份甘草粉加上由黃連、黃芩、黃柏熬煮的三黃瀉心湯一份洗臉,也可加水攪和後當面膜來敷,黃芩有消毒、抗氧化功效,可改善痘痘問題,進而達到美白目的。 

另外,七份綠豆粉+一份甘草粉+一份白芷+一份桑白皮,也有抑制黑色素沈澱的功效。用這些洗顏粉洗完臉後,楊玲玲建議,可再搭配蘆薈,削皮擦在全身,等它自然風乾後,皮膚會變得白嫩;冰過的蘆薈消炎效果更佳。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ren32683&aid=327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