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03 07:09:11瀏覽1054|回應1|推薦1 | |
☆☆☆☆☆ 怒海潛將 Men of Honor ☆☆☆☆☆ The Navy Diver is not a fighting man. He is a salvage expert. If it's lost underwater, he finds it. If it's sunk, he brings it up. If it's in the way, he moves it. If he's lucky, he dies young two hundred feet beneath the waves. Cause that is the closest he will ever get to be a hero. Hello, I don't know why anybody would want to be a Navy Diver. ----Billy Sunday, Master Chief Navy Diver ☆主要演員:勞勃狄尼洛(飾比利桑岱) 小古巴古汀(飾卡爾布瑞賽) 莎莉賽隆(飾桑岱之妻--歐雯) 安潔紐愛莉斯(飾卡爾布瑞賽之妻--喬) ☆劇情簡介: 這部電影為真人真事的故事改編,劇中的主角卡爾布瑞賽(Carl Brashear)(小古巴古汀 飾演)小時候生活在1920年代的黑人家庭,父親以幫人耕地維持家計。有一天,卡爾布瑞賽眼看父親負責的這塊田地無法如期耕好,卡爾布瑞賽想去幫忙父親,但被回絕,並叫他趕緊去上學,這時地主正好派別人來替代,卡爾布瑞賽雖然想幫卻又無法幫上忙,因此在他小小心靈裡便立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 此外,卡爾布瑞賽自小就對游泳有興趣,因家鄉的河流環境,讓他培養了優於一般人的泳技,而他很早就想成為一名海軍潛將。 長大後,在父親的期盼下,且當時又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卡爾布瑞賽想從軍報國,便加入海軍。不過當他到美軍在南太平洋的艦艇上服役時,大戰卻已結束,且那時又有種族歧視,因此在艦艇上只能無奈地擔任伙伕。但他不甘如此,極欲打破種族歧視的不合理現象。於是在一個白人的游泳日,他突破眾人的拉扯和阻止,往海裡縱身一跳,形成「萬白叢中一點黑」的強烈對比。雖然救生員企圖下海追逐驅離他,但由於他的速度遠快於救生員,因此這「意外的表現」獲得了艦長的賞識,也讓他離開了廚房,得以發揮所長。之後,他又要求艦長希望能前往潛將學校受訓。並在經過兩年的努力後,他終於以寫了無數封信的毅力感動了美國潛將學校,願意破格收他入校。而就在1952年,卡爾布瑞賽終於如願地踏進了美國潛將學校,使他成為潛將學校第一位黑人學生。 但由於種族歧視緣故,在潛將學校中,白人同袍都不願與他共寢,且幾乎所有的白人士兵都將他視為眼中釘,常常給他另一份『額外教育』。之後在受訓時也常常遭到不平等的待遇,而白人教官比利桑岱(Billy Sunday)(勞勃狄尼洛 飾演)--比利桑戴是著名的潛將統領,他負責教導所有新兵,並將他們訓練成鐵錚錚的漢子,最重要的是:他的訓練方法極狠,通常四分之三的新兵都會被他嚇跑。--更是對他百般刁難,兩人之間衝突不斷。 而由於卡爾布瑞賽從小就較少讀書,因此在潛將學校初始時的學科考試成績不及格。但就在有被退訓的危機邊緣時,他遇到位好心的黑人女圖書館員--喬,(安潔紐愛莉斯 飾演)--陪他一起苦讀,終使他在成績上突飛猛進。就在只要通過術科考試便可結訓時,他卻遇到上級的阻撓,但在水中的他,忍受著低溫的寒顫,咬緊牙根,終於完成考試。而白人教官比利桑岱此時也對他另眼相看,並扶持他一把。雖然他因此畢業,但白人教官比利桑岱卻受上級責難而遭受貶職。 ☆賞析--以Alder治療學派觀點 一、人性觀 Adler理論的重心為「自卑感」,他把「自卑感」視為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的原動力。所以自卑感並非脆弱或病態的象徵,而是創造的泉源。 自卑感可促使我們力求成功、追求卓越、及臻於完美之境界。而我們都是被自卑感所驅動,促使自己要去克服它,進而朝向更高層次發展。 從Adler的觀點來看,人類行為並非僅由遺傳與環境所決定;相反的,我們擁有詮釋、影響及創造生活事件的能力。 ◆ 賞析 上帝造人,祂賦予人一個有形的軀體以及一個無形的靈魂。但他卻不知道,由於他的粗心,使得有些人一出生就因為膚色的緣故而受到無情的歧視。雖然這些被歧視的人沒有人是自願的,但是在「白種人優於一切人種」的社會環境中,「自卑感」便悄悄地油然而生。 影片中卡爾布瑞賽的父親是處於社會底層、社經地位不高的黑人種族,生來只能靠勞力賺取微薄的薪資養家活口,維持家計。而卡爾布瑞賽的父親所選擇的職業是替大地主犁田播種,但由於田地廣闊,其耕作方式又以人力和獸力為主,因此在費時又耗力的情況下,卡爾布瑞賽從小就努力幫助父親犁田播種。但是卡爾布瑞賽的父親告訴卡爾布瑞賽說:「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這塊地永遠不可能是我的!」並希望卡爾布瑞賽去上學,期望卡爾布瑞賽能超越這樣的苦日子。 也就在這種族歧視的環境中,卡爾布瑞賽對於自身膚色所帶來的自卑感從小就一直存有想要「超越自卑」的企圖。 二、人類的行為是含目的性,且是目標導向的 Adler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前提就是:只有採用整體與系統的觀點才能了解人格的意義。再者,個體心理學假設所有人類行為均是有目的的。人會先為自己設定目標,再做出與目標一脈相承的行為來。因此Adler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就是:「我們追求什麼才是關鍵?」 此外,不可否認的,Adler學派確實是很重視未來,但這並不否定過去事件對現在行為影響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個人的決定是由此人的經驗、目前的處境及他未來的發展方向共同形成的。 Adler學派使用「虛構的目的論」(fictional finalism)一詞,來說明導引個人行為的目標其實是想像的產物。Adler身受哲學家Hans Vaihinger的看法所影響,認為人們是依循虛構的想像(即認為世界應該是怎樣)來過活的。若將之運用於人類動機上,則其主要的假想可用下列文字來表達:「只有完美無瑕,才可以高枕無憂。」或是「只有位居要津,才能被人悅納。」這些虛構的目標,正呈現出個人對理想狀態的想像,也是此人在任何處境下均要奮力去達成的。 而「終極目的論」(finalism)一詞則在說明,個人的目標均蘊藏有終極性質(ultimate nature)在內,會讓個體朝一特定方向不斷前進。由於此一終極目的,我們才能創造性地選出自己認定的真理、行為準則,詮釋事件的方式為何等等。 ◆ 賞析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卡爾布瑞賽所追求的是什麼。從小他就立志要成為海軍的一員,就連睡覺都會抱著海軍的雜誌入夢。 又當卡爾布瑞賽在海軍船艦上時,他一直在尋找他所追求的目標。最後他在一次運輸直昇機失事墜毀的搶救過程中發現「成為海軍潛將的首席士官長」是他的「終極目標」。因此,他所有的努力都朝著這一特定的方向不斷地前進。不論是鼓起勇氣,持之以恆地寫了一百多封的申請信函,經過兩年的努力才得以能進入海軍潛水學校受訓;抑或是在潛水學校受到教官和同學百般刁難和阻撓,依然憑著堅忍不拔的勇氣和毅力,完成了所有的結業測驗,順利畢業。 再者,完成潛將訓練的卡爾布瑞賽並沒有如他的親密愛人喬所願,待在海軍港區工作,而是選擇到軍艦上服役,從事潛水救援的任務,因為他知道:唯有不斷地從事第一線的救援任務,他才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成為海軍潛將的首席士官長。 最後,就連卡爾布瑞賽在一次執行任務過程中,不幸失去了一條腿,他仍接受白人教官比利桑岱的建議,截肢後再裝上義肢,仍希望有機會從重回潛水的工作崗位,往他的目標邁進。而在申請復職的體能測驗中,他就是憑著「絕不放棄」的堅決意志,終於通過嚴苛的測試,回復了原來的職位,向他的目標繼續挺進。而「皇天不負苦心人」,不久後,卡爾布瑞賽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成為美國海軍潛將史上第一位黑人的首席士官長。 三、追求意義,力求卓越 Adler強調「追求完美、努力精熟,以克服自卑」。要了解人的行為,就必須先掌握基本自卑感與補償作用兩個概念。根據Adler的說法,我們一感到自卑,就出現力求卓越的驅力,促使人們努力克服困擾,達到精熟狀態。 但Adler所強調的「卓越」(superiority)並非意味要去超越別人,而是指一種從較低的知覺層次像較高的層次進展,從不好的狀態變為較好的狀態。而人們藉由獲得勝任感、精熟感與完美感,以克服與生俱來的無助感。例如,他們盡所能轉弱為強,或專心致力於發展某方面專長以補償另一種缺陷。人們所發展出來用以追求「勝任(成功)感」的獨特方式,便構成此人的個性(individuality)。 ◆ 賞析 卡爾布瑞賽雖然知覺到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他而言是相當不公平的,但他種種打破限制、突破傳統,表現個性的做法,並沒有想要標新立異,造成白人同伴的「自卑」。卡爾布瑞賽心中所想的只是不斷地讓自己有更高層次的進展,先求有,再求好,最後達於完美之境界。 所以,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潛將學校中,雖然白人教官比利桑岱和其他的同學對他百般刁難,但是他卻沒有表現出對他們的不滿,反而一直在尋求個人在學科和潛水訓練上的進步。 四、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一詞意指「個人生活的基本方向,或個人人格,且包含了足以彰顯個人存在的一切課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朝生活目標前進的特定方式。Adler將人視為演員、創作家及藝術家。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意義就在其中,而我們也從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而「生活方式」這概念可以用來說明:何以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如此地吻合,全部行動都維持一致。但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在追求卓越的目標下,有人致力於發展潛能;有人則發展藝能;有人發展運動技能等等。這些生活技能均是由個人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在追求個人目標時所用的獨特行為與習慣所構成的。我們所作的每件事無不受個人獨特生活方式之影響。 ◆ 賞析 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卡爾布瑞賽的「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地往目標前進。不論追求目標的險阻有多大,遇到的挫折有多傷痛,他始終保持「突破障礙,超越自我,繼續前進」的一貫模式。 影片中的白人教官比利桑岱在潛水生涯受挫之後,整個人就有如洩了氣的皮球,藉由酒精來麻痺自己對於挫折的知覺。但是卡爾布瑞賽卻沒有如此的消沉,不論是在艦艇的廚房中力求突破,在潛將學校克服學科上的障礙,以及在百般刁難及險惡的環境中完成術科測驗,他都是以一貫的態度來面對,他沒有逃避,也沒有洩氣,有的只是一股「絕不放棄」的毅力和勇氣。 雖然,在受傷失去一條腿後,卡爾布瑞賽整個人有些消沉,但隨即在白人教官比利桑岱的提醒和鼓勵下,終於又恢復了往日那「突破障礙,超越自我,繼續前進」的處事態度。縱使是新任海軍人事處長的嚴苛要求,和超乎想像的復職測驗,卡爾布瑞賽都咬緊牙根,在白人教官比利桑岱的引導下,完成了這不可能的任務。 而卡爾布瑞賽這種愈挫愈勇的精神,可說是台灣俚語「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最佳註腳。 五、社會興趣與社群感 社會興趣與社群感(social interest & community feeling)是Adler最重要也最特殊的概念。它意指個體感知道自己是社群的一分子,以及個人面對社會事務的態度。社會興趣包含努力追求未來更美好人性的意願。 Adler把社會興趣等同於「認同感及對他人的同理心」--「用他人的眼、耳、心來看、聽及感受這個世界」。我們所能與他人分享的程度及關懷他人的程度,就是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依據Adler學派的看法,當個人發展出社會興趣後,其自卑感與疏離感便消失掉。人們透過分享與相互尊重來表現其社會興趣。若缺乏社會興趣,則人會變得沮喪,且會朝無益於生命的那個方向走向消亡。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信念在於:人的成功與快樂大部分來自與社會的互動聯結,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一部份,所以無法脫離此種背景脈絡,孤立地被了解。人們都會追求在家庭中與社會中的地位,以此來獲得基本的安全感、被接納感與價值感。 ◆ 賞析 卡爾布瑞賽從小就夢想著成為海軍的一員,而當他在真實世界中實現他的願望成為海軍的一員時,他就認同自己是海軍的一分子。 而卡爾布瑞賽在海軍這一社群中不僅持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他更樂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所學。若是卡爾布瑞賽一直無法從自卑的心結中解脫出來,他便無法在以白人為主的軍艦上快樂且盡職地工作。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卡爾布瑞賽不僅超越了自身膚色的自卑,他更以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人事物,不僅在工作上因突出優異的表現而獲得大家的認同,更能夠以分享和尊重的態度與同僚和睦相處。 而卡爾布瑞賽的社群感讓他在追求社會地位的過程中,獲得了人生活中基本的安全感、被接納感與價值感。 六、兒時的遊戲活動和未來或工作的關聯 Adler在“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一書中提及:我們經常可以透過觀察小孩玩遊戲的活動,看出他們長大後要做些什麼。 許多小孩在遊戲時顯示出他們對機械或技術最有興趣,如果未來能依據此興趣發展,他們就能非常成功。因為小孩的遊戲能夠幫助我們洞察出他們的興趣所在。例如,一個小孩希望長大後當老師,有時候我們看到他會聚集年紀比他小的孩子,玩起學校裡老師教學生的遊戲。 ◆ 賞析 由於卡爾布瑞賽從小就有一條清澈的河流伴隨著他成長,因此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他從中發展出游泳和潛水的興趣。放學之後的卡爾布瑞賽,最大的享受莫過於背著書包衝向那熟悉的河邊,一邊跑,一邊將書包置之腦後,以滿懷欣喜的心情,雀躍地投入河流的懷抱,潛入他在水中的卡車遊戲間,轉著方向盤,享受在水底馳騁的快意。 也因為從小就有這方面的興趣,再加上持續不斷地從「遊戲中培養能力」,因此在泳技及潛水能力方面,卡爾布瑞賽就有著亮麗且令人刮目的表現。而擁有優於一般人的泳技和潛水能力的卡爾布瑞賽,從小就夢想著成為海軍的一員。而從卡爾布瑞賽幼時在睡覺時擁著海軍雜誌入夢一幕,我們更可探知其對這志願的高度興趣。 七、婚姻是一種合作的伴侶關係 Adler在“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一書中亦認為:一個個體對愛和婚姻最糟糕的準備,莫過於以他自己的利益做為學習的出發點。他會要求伴侶給他自由和對他讓步,並且他也從不思考他能給伴侶什麼舒適和豐富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男性,Adler把他們比喻成「是想從馬尾巴幫一匹馬套上項圈」。 再者,Adler更強調婚姻是一種合作的伴侶關係。雙方都應該同心協力去面對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相互分享,相互扶持。此外,也必須要積極主動,為愛和婚姻的維持做出自己的貢獻。 ◆ 賞析 影片中白人教官比利桑岱,因為受傷而無法再執行原本讓他自豪的潛水任務後,日益消沉,藉酒澆愁,也因此在酗酒的惡習下時常出現一些不理性的舉止,甚至是襲擊原本就讓他非常不順眼的上司。 而在他一次又一次的不理性行為中,他的太太歐雯是傷心痛苦到了極點,但是她始終沒有放棄過她摯愛的比利桑岱。她一直希望比利桑岱能夠戒除掉這酗酒的惡習,但比利桑岱卻一次又一次地傷了她的心。 直到最後一次,比利桑岱因為酗酒滋事被裁定送入療養院所強制戒除酒癮,此時他的太太歐雯再也忍受不了心中的傷心和痛楚,對著比利桑岱說:「我一直在你身邊陪你走過這些日子,我能做的我都做了,而你目前能做的,我也幫不上什麼忙。」而就在這婚姻關係即將走到盡頭時,比利桑岱一方面有所警覺,再加上他極力要去協助失去一條腿的卡爾布瑞賽回復原職,因此在自我改變上,他做了極大的努力,不僅認知到自己一直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去對待妻子的錯誤,更以「合作」的態度去為自己的婚姻維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而走出酗酒陰影的他,是多麼地有自信,說起話來是多麼地鏗鏘有力,走起路來是多麼地英俊挺拔,而伴隨在他身旁的妻子,是多麼地甜蜜幸福美滿。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