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7 13:14:12瀏覽2077|回應0|推薦4 | |
(圖片擷自網路) 原文作者:凱.傑米森 Kay R. Jamison 譯者:李欣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內容簡介一位躁鬱症女精神醫師的回憶錄 這本書是從醫院實務工作者那兒取得的,我們想下次見面時可以一起交換讀書心得。文中有幾段對我而言感動而有益的句子,擷取如后: 「我仰頭站著,嘴裡咬著辮子,傾聽凌空而過的噴射機。超乎尋常的噪音顯示飛機距離很近。」 這書中的一開頭,即從童年的情景開始,讓我也回到自己童年經驗,在遠處傾聽「火車」的鳴笛聲的靠近與遠離,那裡有我童年經驗裡的期待與解離。 「我深陷灰色黯淡的偏執中,死亡、瀕死和腐朽的陰影縈繞不去──萬物生下便注定死亡,不如早死早了,省去等待的痛苦。」 這樣對待生死的態度,至少我也曾經這樣的期待與認知。 「我按下電梯按鈕,走過一條長廊.進入候診室,裡面已有兩位病人正等著見醫生。這種醫生病人角色互換的感受.更加深了我的羞辱感。當然,這可視為某種人格磨練,但我已開始厭倦利用各種機會自我磨練,為此而犧牲了平靜無波的正常生活。如果當時我不是極度脆弱的話,也許就不會這麼在乎此事,但我已經混亂不安,自我概念全然崩潰。自信心一向是我生命中無所不在的主角,此刻它卻令人不安地遠走高飛了。」 在面對困頓時我們常會將此視為人格的磨練,但太多的困頓時,我們再也無法把這些都視為一種逆境菩薩,讓我能更為堅韌,於是我們會開始厭倦這種美其名稱為自我磨練的功課。 「我的性格、情緒和病症,鮮明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際關係及工作性質;而同樣的,人際關係和工作又有力地造就了我的情緒。學到了解這種相互依賴的複雜性,學習在復原到過有意義的生活的過程中,區別鋰鹽、意志和頓悟所扮演的角色。這便是考驗所在,是心理治療的工作和獻禮。」 每一個人生的過程都環環相叩,也都互為表裡、互為依賴,「頓悟」似乎是在每個磨鍊裡,最終要學會的課題。 「…我已明顯地陷入瘋狂,我的頭腦逐漸編織成另一相當易碎,但和過去隱約一致存在。我的心靈在薄冰上滑行,情感精疲力盡。我的真實生活大部分是活在巨大的內在陰影狹縫間,但外在的行動,在我所謂正常同事間,還算處於保守範圍,內所以至少就專業角度而言,表面一切良好。」 面對內心無人窺知的陰影狹縫間,與表現於外的正常或合理的行為表現時,如何透過一連串的磨練過程,讓人於內於外都具有「一致性」,才是我們面對自己的最大課題。 「我們都在建構內在的海堤,使生命的悲哀和腦中使人透不過氣的力量無法逼近。不論我們如何進行,是經由愛情、工作、家庭、信仰、朋友、否定、酒精、麻醉還是藥物。我們一口一石地築場,終生如此。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將這些屏障建得夠高夠堅固,成為一處的港口,一間遠離混亂和痛苦的避難所;但又必須夠低而且可以引入新鮮海人,避免水質過鹹。」 我們親手建構又高又堅固的內在海堤來防護自己,但同時要往生命歷程前進時所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時,同時又需要一個出口來流通,於是人的一輩子就在這個海堤與潮間帶裡擺盪,這樣的擺盪過程,又需耗盡很大精力來達到平衡。 「愛情作為支撐者、更新者、以及保護者。我的頭腦和心靈遭遇每次近乎死亡的經驗後,愛情總是返回重創希望和重建生命。愛情極致使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悲哀較易忍受,使生命之美充分流露。」 用愛情作為心理疾病的防護者,對我而言,則認較射倖性,因為一個人的復原用一個未知好壞的情感來返回重創希望和重建生命,似乎在現在的速食愛情裡是一場賭注。但我相信愛情的甜美部分確實能讓人較易面對生命裡不可承受之重的困境。 「生命太過複雜,太過不斷變化,我們只能依著它原來的樣子。」 依著生命它原來的樣子。就是接受與面對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沒有怨懟的面對那原來存在的事實與問題。 這本書由一個身為世界躁鬱症研究權威的傑 推薦它,是一本發自內心很真實的書。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