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緩衝空間
2006/05/16 21:54:10瀏覽117|回應1|推薦2
       數學上,兩點最近的距離是一直線,然而,在生活藝術上卻不盡然,有時兩點之間有點迂迴變化會比較圓融有趣些。這包括愛情、友誼、事業、遊戲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習慣。

        就像我最近養成一個特殊的習慣,每天晚上十點從診所下班開車回家,儘管已經身心俱疲,頭昏眼花,卻捨棄回家最近的直路,東拐西彎地四處漫游一番,原本十分鐘就可以到家,我卻花了半個小時。這並不是逃避家庭,而是讓緊張的工作場所與甜蜜的家,兩個極端之間,有一個浪漫的曲線與身心的緩衝空間。

        我特地繞道一個熱鬧的夜市,在車上欣賞著燦爛的街燈以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看他們在那裡熱鬧地活動著,我好奇地發現有那些店關了,又有那些店新開張,儘管那裡經常塞車,我卻一點都不嫌煩。接著我經過榮民總醫院以及護理學院,看著救護車嗚咿疾馳而過,我還特意讓它先過,看著婀娜多姿的女學生以及護士在等公車,或者與情人在路數下卿卿我我話道別,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年輕的甜蜜時光。最後再繞到一條通往陽明山的山路,沿路欣賞台北美麗神秘的夜景,再轉回優美的林蔭大道,在路樹夾道恭迎下,悠悠蕩蕩地回到家。

        我在車上用眼睛的餘光瀏覽著車窗外瞬間即逝的花花世界,雖然沒有下車溶入其中,但仍有身歷其境的輕鬆與喜悅,就像看了一場浮世繪的寫實電影一樣。這一段半小時的車上巡禮,化解一天十二小時看診動彈不得的鬱悶與辛勞。

 其實,工作場所與家庭間兩點不一定是直線,應該有個緩衝點,就像潛水伕從深水裡浮出水面前,一定要經過減壓的程序才安全一樣。這樣才不至於把工作的壓力與倦怠感帶回家裡來。家庭,絕對是世界上最安全舒適的地方,但不是你釋放鬱卒的地方,這個減壓的工作應該在踏進大門前就做好,就像進房裡要換拖鞋一樣。

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不論男女,總會被要求,或者是自己的習慣,一下班就死命趕回家,每天在工作家庭兩點一線的最短距離間,像鐘擺一樣單調無趣地擺動著。常常是工作的壓力加上趕車的勞頓,一回到家,那個最包容個人情緒與行為的地方,把整天積蓄的壓力鬱抑全發洩出來,把這精神垃圾一股腦地全傾倒在自己最親密的家人身上,弄得家裡烏煙瘴氣,雞犬不寧。

回家,原本是最快樂的,最後卻搞得人心惶惶,紛紛走避。關於這一點,歐美人士可比我們懂得調適工作與家庭間的衝擊,男人下班後總要到酒吧喝些飲料或小酒,與熟客店員插科打渾,輕鬆一下,女人就逛逛街買些東西,或者與友人喝杯咖啡,閒話家常。其實,這樣所花的時間不多,但對於紓解工作壓力,培養回家的好情緒有很大的助益。

        當然,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差異,與環境軟硬體的條件,讓我們無法像洋人一樣,很自然方便地下班後還能悠哉地喝杯啤酒、咖啡找人聊聊,這是個遺憾。
因此,我把這條回家的路當成了一種特殊的放鬆方式。其實不須怨嘆塞車,不用急著趕路,能在車上一個密閉舒適的個人空間,聽著輕柔的音樂,看著車窗外有趣的人生百態,沉澱白天的激盪情緒,構思明天的新計劃,就算多繞點路,多耽擱些時間,又有什麼損失呢?

        就算在家等你的人對於你的遲歸很有意見,然而,當他迎接的是一個神采溢溢,春風滿面的歸人,他不會也感到喜悅嗎?下回嘗試一下,選一條遠的路回家。你可以先到街上逛逛,看看有什麼新鮮的人事物可以讓你提振精神的,再到PUB叫一杯啤酒、雞尾酒或者咖啡喝喝,如果旁邊坐個同好,別忘了和他打招呼。
等你真的很想回家時,再起身回去吧。塞車不用怕,擠車不要煩,把它當成回到甜蜜的家必須經歷的淬練,候鳥回家要飛越幾萬哩,鮭魚回家要逆流而上跳過瀑布。想到這點,我們還急什麼!煩什麼!

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己也慢慢養成了在兩點之間去尋找一些曲線或圓弧線。

也許是下班的早,自然就多出許多時間可以去感受台北街頭的點點滴滴;在忙碌的城市中,偶爾靜靜地慢慢地去品味它,你會發現在冷漠的外表下,它有著溫馨和歡笑。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yang&aid=275812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微笑
2006/05/16 22:00

台北,這裡有太多故事

曾經我騎車在十字路口,看著媽媽牽著小朋友的手

輕輕的,柔柔的,呵護著過馬路

雖然變綠燈的時候被後面的汽車叭了一下

我還是一路笑著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