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新講古─塯公圳
2008/10/03 16:48:00瀏覽592|回應0|推薦2

幼新講古─塯公圳

 

 

曾經,台北市阡陌縱橫,沼澤遍佈,是一片未經開墾的荒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生於1705年的福建漳州人郭錫塯先生,為了解決灌溉水量不足的問題,集合佃農開鑿新的河道。於1741年導引青潭溪水,進行開圳工作。塯公變賣所有的家產,花費22年的光陰,終於在1762年完工。

塯公由新店溪支流之青潭溪畔引水,沿途山巒起伏、叢林峻石,非但備極艱辛,而引水跨越景美溪,更是技術與智慧的考驗。值得一提的是,郭錫塯深入山區蠻荒取水,導致當時的原住民對漢人的仇視,經常結夥到現在的公館、古亭一帶襲擊漢人,或破壞圳頭。塯公因此設置「鼓亭」,並派人打鼓示警,這就是今天「古亭」區名的由來。

塯公圳流經溪仔口、挖仔內,越過公館街,到達內埔。由於塯公圳在此轉了個大彎,因此,形成的聚落就叫「大灣莊」。光緒五年改制為台北府大安莊,大安乃是取自大灣的諧音。這就是今天大安區的由來。

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校地恰好包括了塯公圳的大安支線。當時,校園附近多以農田為主,塯公圳的兩旁都種植著楊柳,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面。因此,水道在農田內交錯縱橫、水岸兩旁綠茵垂柳的景觀,深植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之中。根據文獻記載,今日台大校園內之原有水圳乃屬於塯公圳大安支線。塯公圳大安支線由基隆路與羅斯福路交界處附近進入台大校園,轉進小椰林道,一直流到女八女九宿舍附近,流出台大校地範圍。原水圳寬度約為兩米多,而水深約一米多。

現在走在校園內的小椰林道,雖然一點都看不出河道的痕跡,但其實綜合教室、女八、女九宿舍旁邊的樹木,底下便是原有的塯公圳河道;現在的新生南路以前也是河道。

日據初期,整修塯公圳,並將該圳在公館分九個柵門,使水流分別流至九區灌溉,其中信義區是從基隆路三段、六張犁到信義路,然後再分支流,吳興街二十年前還可清楚看到圳道,後因鋪馬路而埋入地下,不過那條圳道依然保留著。六十七年間填平興建學校,為紀念塯公圳創始人郭錫塯,該校特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現在位於信義區福德街的塯公國中。

現在民權東路的行天宮,現址亦原為塯公圳末梢支流的沼澤地。

塯公圳自郭錫塯建圳以來,已有兩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近三世紀來,大台北地區的農田灌溉與民生用水端賴此圳供水,因而家給戶足,經濟漸趨繁榮。塯公圳不僅促進了台北地區的農業發展,也帶動了台北地區的工商繁榮,對大台北的貢獻,厥功至偉。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yin&aid=226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