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決親子問題座談---第二堂課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
2009/05/13 16:24:50瀏覽1149|回應0|推薦1

孩子的不良行為

不良行為來自日積月累的失落感,以肢體語言表達不滿。當孩子無法再以語言取得大人的認同,或是他們不相信用有用的方式取得歸屬,採用不良行為是孩子最有效果且可以達到目標的手段。

心理學家杜萊克斯Rudolf Dreifurs與 蕭茲(Vicki Soltz)依據孩子表現不良的目標分為四類:

  1.   引起注意
  2.   追求權利
  3.   報復
  4.   自暴自棄

這四種行為對孩子不但有負面的人格成長,同時會造成孩子內心的挫折感,更嚴重的是孩子從正面樂觀進取的人生,轉為負面價值的社會衝突,為自己偏頗的想法和行為定論、找理由、找藉口。

漠視孩子視不當行為合理化的偏差想法,孩子會變本加厲,愈走愈偏,對否定他們行為的人視為偏見、不正常,甚至仇視、敵對無法相處。

孩子不良行為剛開始只是想要引起注意,對孩子不良行為要有警覺性,否則進階到自暴自棄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難上加難。

孩童思想很單純,不知道如何拒絕外來的誘惑,也不知道如何篩選是非對錯。孩子內心世界不會累積過多的心事,有什麼心事會很直接表達他內心的需求,當孩子找機會向父母訴苦、求救、告解內心的沮喪、困惑、分享。

孩子會表現不良行為往往是

需求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需要安撫的情緒期待落空; 以及慾望滿足不得化解,

孩子幾乎都希望受到關心和疼愛,當他用正當方式卻期待落空時,他會用慣有的方法引起父母注意或被伺候,這樣的「我」才會得到歸屬的感受。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警訊時

處理方式

  • 要時間、耐性和努力

父母不要急著立刻糾正孩子的行為,行為模式養成乃日積月累的結果,需要時間、耐性和努力

  • 找出原因

不良行為原因很多。觀察自己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反應。

  • 改變自己

父母不能想要改變孩子,父母只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 堅持、不可以患得患失

父母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要堅持下去。

剛開始孩子不太信任父母的善意,觀望幾天後,確實感受到溫暖時,孩子會修正他的行為。反之,父母沒有耐性,又繼續用老方法對付孩子,父母的行為模式也會複製在孩子身上,不可能有改變的動機。

一定要用心、耐性妥善處理---多聆聽、多看(觀察)、善用肢體語言(牽手、摸頭、擁抱)。

一定要修好親子關係---先修好親子關係才能進行家庭互動行為,孩子的功課不重要,個人金錢也不重要,關係一旦密切,水到渠成,所謂家和萬事興。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kj&aid=294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