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慈濟志工於大仁科技大學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記錄
2007/07/20 23:43:07瀏覽1733|回應0|推薦3

慈濟志工於大仁科技大學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記錄

時間:2006年12月11日

地點:大仁科技大學

參與人員:委員2位、慈誠2位、志工4位、大仁科技大學全校師生

◎摘要:鹽埔社區志工自今年9月18日大仁科技大學開學後,每個上課日到校協助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大標:慈濟志工於大仁科技大學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記錄

       午餐後沒有片刻休息,鄭美人委員隨即帶領著鹽埔地區的環保志工,趕往大仁科技大學,耀眼的陽光就像是這群慈濟人心中的熱情,雖然從開學至今已近三個月,志工們每日面對五味雜陳的垃圾不曾怨懟,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些就是可以變成黃金的資源。

       在此之前,因為沒做好垃圾分類,大仁科技大學常收到環保局罰單,當鄭美人師姊向校方主管接洽,願意協助校方進行資源回收工作時,主管即以「貴人到了,不會再被罰款了!」發心全力配合,並安排學生於打掃服務課程參與回收工作,還與承租商家舉辦「自備餐具及飲料杯換點數活動」,期許能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

       志工們在校園餐廳、商店及垃圾桶旁,定點放置了許多自製的回收架,上面標示著分類的項目,方便回收工作的進行,並設置了廚餘桶,分開處理殘羹剩飯與可回收物。想起第一天從學校載回整車垃圾的情形,鄭師姊的母親鄭吳玉英委員說「第一天載回來的整車垃圾,第二天早上整理時就發臭了,所以才將整理的工作直接在學校進行,清洗過後再將可回收的資源載回來,就不會有臭味」。

        校園中來來往往打扮入時的孩子,對於這群慈濟人所做的事是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呢?鄭吳玉英師姊說「我覺得孩子們都有善良的一面,當我主動向他們求助『幫阿嬤提好嗎?阿嬤提不起來。』他們都願意幫忙,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心中是否歡喜。做回收工作時,他們都阿嬤長、阿嬤短的一直問、一直做,就算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孫子,也沒有這麼聽話,做慈濟十六年,就是做這件事讓我最歡喜,比賺大錢還開心。做環保讓孩子們從心改變,學校有師生一萬三千多人,我若是可以影響一千人就夠了」!

        同是「阿嬤級」的志工盧玉串師姊也說「我不識字,年紀也大了,能跟大家一起教孩子做環保,心中很快樂。」還有同是這個活動推手之一的志工王鳳蓮師姊,因為她的兒子在大仁任教,幫鄭美人師姊引薦學校主管,才促成了這樁好事。王師姊家開文具店,為了參與回收,中午店先打烊,等回收完再開門做生意。

        全心投入環保工作的志工李素真師姊,每天一早就到環保站做回收,中午再到校帶動學生分類清洗,還一邊說明資源回收的重要「回收就是行善救人,紙類回收可減少砍伐樹木,就可以減少因水土保持不佳而引起的土石流發生,塑膠類的回收也可以減少焚燒時的有毒氣體。」校園垃圾以紙容器及塑膠飲料杯居多,其次就是鐵鋁罐及寶特瓶,推動回收後校園垃圾大幅減少,李師姊越也做越歡喜,整個人都變得開朗樂觀活力充沛。

       任職於海豐派出所的陳演祺師兄,利用午休時間趕回來做資源回收,因公務分身乏術時還會覺得不捨,熟練而敏捷的動作,已不復見腦瘤手術後臉部及手部肌肉顫抖的後遺症,對他來說回收工作就是最好的復健良藥。其他如陳添丁師兄,及其他不定時投入的志工群,也都滿懷赤誠的證明了上人所言「心不難,事就不難」。

       參與分類清洗的黃鈴淨同學有感而發「垃圾實在太多了,如果大家都能隨手清理,就能減輕環保回收志工們的處理時間,直到今日才知道哪些是可以回收的資源垃圾。」趙姿婷同學也說「以後便當要吃完,吃不完時也要倒到廚餘桶,才不會增加回收人員的困擾,而且要多喝開水,少喝飲料,才不會製造更多垃圾。」看來環保的觀念已逐漸淨化這群孩子的心,回收架上「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標語,就是讓這群環保志工無怨無悔持續投入的最佳動力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