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生平略考 (6-6)
2007/07/15 05:59:27瀏覽1137|回應0|推薦7
五、 隱居鍾山時期

此時期熙寧十年(一○七七)(年五十七),回到江寧起,至元祐元年逝世(一○八六)為止。
熙寧十年(一○七七),司馬光致書吳充言:
「……救急保安之道,苟不罷青苗、免役、保甲、市易之息、征伐之謀,而欲求其成效,是猶惡湯之沸而益薪鼓橐,欲適鄢郢而北轅疾驅也。所求必不果矣。欲去此五者,而不先別利害,以寤人主之心,則五者不可得而去矣。欲寤人主之心,而不先開言路,則人主之心不可得而寤矣。」
元豐元年(一○七八),安石奉進尚書左僕射,封舒國公,領集禧觀使,居蔣山。其二子旁,官勾當江寧府糧料院。此年著作有:〈封舒國公謝表〉、〈除依前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謝表〉、〈廬山文殊現瑞記〉、〈呈陳和叔詩並序〉。

元豐二年(一○七九),宰臣吳充以從子安國贓污抵法,奉表待罪,詔趣視事。 年初,御史臺既以軾具獄上法寺,當徒二年,會赦當原。於是中丞李定言:「軾起於草野,垢賤之餘,朝廷待以郎官館職,不為不厚,所宜忠信正直,思所以報上之施,而仍願未顯用,肆意縱言,譏諷時政。自熙寧以來,所造法度,悉以為非……」,嗣後,蘇軾坐事下獄,貶黃州團練副使。 此年,安石為會靈觀史,居蔣山。著有〈歌元豐五首〉。
元豐三年(一○八○),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提舉崇福宮司馬光奏,再任專修資治通鑑。安石居鍾山,四月,葬弟平甫於江寧府鍾山,志其墓。八月,上改定詩、書、周禮義誤字,詔錄送國子監修正。九月,賜特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改封荊國公。此年,吳充卒。著有〈王平甫墓誌〉、〈乞改三經義誤字剳子〉、〈論改詩義剳子〉、〈封荊國公謝表〉、〈祭吳侍中沖卿文〉、〈祭北山長老文〉。

元豐四年(一○八一),知制誥王安禮為翰林學士,安禮於訓辭初不經意而典瞻豐潤,為上所稱。御史豐稷、朱服相繼奏劾未果。 史館修撰曾鞏兼同判太常寺。詔鞏專典史事。安石居蔣山,著有〈答呂吉甫書〉。

元豐五年(一○八二),提舉江南西路常平等事劉誼上書言:上「……起安石參大政,未久而相之,又以其所引而任呂惠卿、曾布、李承之,內則議令,外則察訪,舉天下之法而新之。……排天下之議論而任安石」 ,此可證神宗與安石相知之交。著〈進字說表〉、〈示仲元女孫詩〉。
元豐六年(一○八三),尚書右丞王安禮執政於開封,言於上曰:「市易之法,行之已久,取息茲多,而輸官不時者又有罰息。方天下無事,而行法之弊,民至困窮,竊為朝廷惜之。願陛下渙然下詔,除其罰息,則天下幸甚。」 其為市易法取息之弊,及施行之不便,陳上獲許並下詔革之,其未支持安石可見焉。此年曾鞏、富弼卒。

元豐七年(一○八四),安石請以所居江寧府上元縣園屋為僧寺,乞賜名額。從之,以報寧禪院為額。或云:「安石愛其子雱,雱性險惡,安石在政府,凡所為不近人情者,雱實使之。既死,安石哀悼,久而不忘。嘗恍惚見雱荷鐵枷如重囚狀,遂請以園屋為僧寺,蓋為雱求救於佛也。」 侍御史張汝賢奏上,告以王安禮淫亂,素行貪穢,安禮亦自此求去。 此年蘇軾赴汝州過江寧,謁安石。著有〈乞蔣田割入蔣山常住剳子〉、〈和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回蘇子瞻簡〉。
元豐八年(一○八五),(年六十五),三月,神宗崩於福寧殿,宰臣讀遺制,哲宗即位。詔受安石司空。史臣奏曰:「……王安石有重名,熙寧初擢輔政,更定法令,中外爭言不變::安石堅持之,不肯變。…司馬光、呂公著雖議論終不合,而極口稱其賢。」 安石除變法受訾議外,餘道德文章,似受尊重。高太后臨朝,司馬光為門下侍郎。七月,罷保甲法。十一月,罷方田法。十二月,罷市易法、保馬法。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年六十六),四月,安石卒。哲宗贈為太傅。司馬光乞罷門下侍郎,未准。監察御史孫升言:「……安石天資彊愎,棄眾自用,趨近利,無遠識,非宰相之器,憤賢人君子不為己用,於是拔小人之材者布於朝廷,既蔽主明,且誤國事。呂惠卿、章惇二人,小人之材而尤黠者也。」 安石卒後,新黨失勢,以司馬光為首之舊黨,盡黜新政,詆譭攻訐安石等,無所不用其極。御史中丞劉摯言:「…故相王安石[訓經旨,視諸儒義說得聖人之意為多,故先帝以其說立之於學,以啟迪多士。而安石晚年溺於字說、釋典,是以近制禁學者毋習此二者而已。至其所頒經義,蓋以先儒之說並存而兼存,未嘗禁也。 安石之學,是存是廢,已見端倪。
九月,司馬光卒,贈太師、溫國公,襚以一品禮服,謚曰文正。此年,罷青苗法、復常平舊法,罷免役法。

元祐二年(一○八七),二月,禁科舉用王氏之經義〈字說〉。

元祐三年(一○八八),四月,周穜上書,乞以故相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廟廷。蘇軾上言:「竊以安石平生所為,是非邪正,中外具知,難逃聖鑒。先帝蓋亦知之,故置之閒散,終不復用。今已改青苗等法,而廢退安石黨人呂惠卿、李定之徒。至於學校貢舉,亦已罷斥佛老,禁止字學,大議已定,行之數年。而先帝配享,已定用富弼,天下翕然,以為至當。穜復何人,敢建此議?」 文豪蘇軾對安石施政所為,亦持反對,此可證矣。

元祐四年(一○八九),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筆者以為,安石隱居時期,為變法以後之總體驗。由於新法推行遭受挫折,以及愛子王雱早夭,脫離政壇後,一心寧靜致遠。故常與友朋、寺僧往來,遊覽山水之勝,俾尋求禪悅境界。安石能「以佛濟儒」,即從佛教經典吸取新知,故於創作上有佛老教義存焉。例如〈謝秀長老疏〉一文。然而,曾經叱吒風雲於政壇,走過文壇改革之耆老者,當真能遺世獨立?唯見安石於此隱居時期,依然關心政事、探聽朝政,尤其更未能忘懷者為寫作詩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9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