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生平略考 (6-4)
2007/07/13 06:26:46瀏覽964|回應0|推薦6
三、居喪講學時期

此時期自嘉祐八年(一○六三)秋(年四十三),安石任知制誥時,因母喪離京回江寧丁憂起,迄治平四年(一○六七)秋(年四十七),奉召為翰林學士入京前止。
治平元年(一○六四),以安石為工部郎中,知制誥,母喪除故也。 此時期除講學外,亦有著作如〈虔州學記〉、〈潭州新學詩併序〉等。次年七月,喪滿,旨召赴闕,以病辭,「臣抱病日久,未任跋涉。見服藥調理,乞侯稍瘳,即時赴闕,謹具狀奏聞。」 及於所書〈上富相公書〉內容亦載之。

治平三年(一○六六),(契丹改國號曰大遼)。溯及嘉祐初,安石本楚士,未知名於中朝,深以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交,名盛當朝。黨友傾一時,歐陽修亦善之,勸洵與安石遊,而安石亦願交往。洵曰:「吾知其人矣。」安石母逝,士大夫皆吊,洵獨不往,且作「辨姦」一文。「辨姦」一文,經清代李紱(臨川人,康熙年間進士)考證之,於其所撰〈穆堂初稿〉中〈讀辨姦論後〉一文,舉證為邵伯溫所偽撰。 “
安石於此時期,以設帷講學為生活所寄,隨其講學而風起雲湧,四方士子「 聞風裹走,願就秦扁醫沉疴 」(陸佃〈依韻和李知剛黃安見示〉,《陶山集》卷一),陸佃在該詩中,描繪當時盛況:
憶所司空駐千騎,與人傾蓋腸無它。有石偃蹇枕書臥,忽地起走仍吟哦。諸生橫經飽于論,宛若茂草生陵阿。

王銍,生於北宋末,其《默記》撰作於高宗紹興年間,雖有不盡實之處,大抵描述安石守喪講學之部分,應屬可信,茲述如后:
王荊公知制誥,丁母憂,(年)已五十矣。哀毀過甚,不宿于家。以稾秸為荐,就廳上寢于地。是時,潘鳳,公所善,方知荊南,遣人下書金陵。急足至,升廳,見一人席地坐,露頭瘦損,愕以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書入宅。公遽取書,就鋪上拆以讀。急足怒曰:「舍人書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促皇恐趨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江寧講學之具體內容,尚無史籍可稽,勉可自安石所書〈答韓求仁書〉,所載述有關《詩》、《書》、《易》、《周禮》、《春秋》諸書,略表其意見,在「哀荒久不為報」之句,略知其寫於此講授之時。

通過講學,傳達所謂「荊公新學」或「王氏新學」,即《詩》、《書》、《周禮》,此舉蘊育其爾後變法之內涵,無形中結交諸生與培訓人才,例有王雱、陸佃、蔡汴、李定、侯書獻、龔原、鄭僑等。次於伏案讀書寫詩之餘,亦專研經學,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元祐史官謂:慶曆前學者尚文詞,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后王安石經義,蓋本於敞」。敞即劉敞,劉原父也。劉氏經於經學與考據學。著有《七經小傳》頗負盛名。其後朱熹於《學校貢舉議》提及各家注經,亦採納安石及其門人之注疏與集解。

治平四年(一○六七),閏三月,除知江寧府,及詔到,即詣府視事。九月,因曾公亮薦,除翰林學士。同年,英宗崩於福寧殿,神宗即位,年二十。
筆者以為,安石居喪期間,心平氣和,能潛心於著述,故其《淮南雜說》與《洪範傳》等重要著述,可能完成於此時期。另據史料記載略知,此期間政治活動少,文藝方面之創作不甚活躍,即便於講學授課涉及學術觀點,亦多見以書信往返為之。書信所議所論,相對於爭議性之奏議文、政論文或史論文,也由峭刻拗折之辭氣,而趨平婉溫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8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