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生平略考 (6-3)
2007/07/07 06:03:29瀏覽1022|回應0|推薦8
二、入京為官時期
自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安石年三十四,自舒州任滿入京,除集賢校理,疏辭四上,改為群牧判。迄嘉祐八年(一○六三)居江寧守秩止,年四十三。
至和元年(一○五四),安石為羣牧判官。力辭召試,有詔與在京差遣,後力辭赴任,時任翰林學士歐陽修喻之,乃就職。 其間曾回臨川,路過褒禪山,興發而為「游褒禪山記」,乃先記游後議論之散文。

嘉祐元年,任內初識歐陽修於汴京,相見甚歡,歐陽修有〈贈介甫詩〉云: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拭拂弦。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
又有〈論水災疏〉薦安石。 安石亦回有〈奉酬永叔見贈〉云:
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摳衣最出諸生后,倒屣嘗傾廣座中。只恐虛名因此得,佳篇為貺豈宜蒙。
嘉祐二年(一○五七),歐陽修權知貢舉。先是,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寖失渾淳,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嚴禁挾書者。及試牓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囂薄之士,候修晨朝,羣聚詆斥之,至街司邏吏不能止,或為祭歐陽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於法。然文體自是亦少變。
同年,四川眉山蘇洵,伴同其二子蘇軾、蘇轍進京考試,拜見歐陽修,並與曾鞏等高中進士,安石亦因緣際會,與梅堯臣等,隨然而然進入以歐陽修為主之古散文圈內。安石此年又以太常博士知常州(今江蘇南部),有鑑於當官吏腐化散漫,田疇多荒,除整頓吏治外,並開鑿運河,惟後者因主、客觀因素受阻,未竟其功。
河役之罷,以轉運賦功本狹,與雨淫不止,督役者以病告,故止耳。……勞人費財于前,而利不遂於后,此某所以恨愧無窮也。

嘉祐三年(一○五八),自知常州,移提點江南東路刑獄,所管轄境範圍,相當安徽、江蘇鎮江以西、江西鄱陽湖以東,治所為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主管所屬各州司法、刑獄、監察,間兼管農桑。時對茶、鐵、鹽、酒等貨實行專賣。以茶而言,榷茶始於乾德二年(九六四),茶農專置戶籍,輸茶以折租,收民間產茶農戶以專賣,不得私自販賣。後因政府無力經營,依大盤商進行專賣,其間弊端叢生,安石著有「議茶法」及「茶商十二說」,後者舉其弊十二條。該年上書罷榷茶,改由百姓運銷,政府抽稅方式行之,獲准。詔曰:
朕常患民之好爭,而風俗漸靡於薄也,思有以革正之。非吾士大夫躬率以義,而導之于善,則何以哉?」 觀安石文有「風俗」一篇,其中所謂「國家奄有諸夏,四聖繼統,制度以定矣。
詔中之四聖指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者,前揭安石之作與此詔相印證之,應為安石於該年有感而發之作。
安石於江東提刑僅任期八月,嘉祐三年十月,新任三司度支判官,尋直集賢院。安石獻書萬言〈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極陳當世之務,未獲採納。後安石累除館職,辭不受,中書門下具以聞,詔令直集賢院,安石猶累辭乃拜。

嘉祐五年(一○六○),仁宗從安石之議,詔書既弛茶禁,論者猶謂朝廷志於便人,欲省刑罰,其意良善。然茶戶困於輸錢,而商賈利薄,販鬻者少,州縣徵稅日蹙,經費不允。知制誥劉敞、翰林學士歐陽修上言,新茶法一利五害之爭議。 該年十一月與時為度支員外郎司馬光同修起居注。
嘉祐六年(一○六一),既奉命同修起居注,安石初辭,既得請,又申命之,復辭至七八乃受。於是逕遷知制誥,遂不復辭官矣。 春,奉命為進士考試詳定官。同年,樞密副使歐陽修進官一等為參知政事。王安禮登進士第。次年十月,兼同勾當三班院。著有〈上時政疏〉。
嘉祐八年(一○六三),仁宗趙禎崩於福寧殿,葬於永昭陵,享年五十四。英宗趙曙即位,八月,安石母吳氏病逝於京,吳氏中年守寡,撫育七子三女者,卒後,安石解職扶母靈柩,回金陵丁憂,歸葬蔣山。

筆者以為,自古文人「學而優則仕」,安石亦不例外。安石於從政之途累積人脈,此期間在政壇上,官吏腐化散漫,田疇多荒,除整頓吏治外,並開鑿運河、墾農殖田。另有政策上弊端重重,社會風俗敗壞,國家發展裹足不前,皆有賴有力人士登高一呼,建言興利除弊等,皆左右安石政治理念,此不僅導致其變法措施之源,且影響其散文「創作內容」。在文壇上,交遊歐陽修、蘇軾、曾鞏等學政兩棲之士。且值逢歐陽修提倡古文運動,文壇藝文盛況空前,安石亦能揭竿起義,為文主張致用。此期對其文學理念之蘊釀與形成,有推波助瀾之力,並影響爾後之文學創作。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7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