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生平略考 (6-2)
2007/07/06 06:04:16瀏覽1022|回應0|推薦6
一、初入仕途時期
自仁宗慶曆三年(一○四二)安石年二十二,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始 ,迄至和元年(一○五四)入京為官止,年三十四。
仁宗慶曆二年,御史中丞賈昌朝上疏言:
太祖初有天下,鑑唐末五代方鎮武臣、士兵牙校之盛,盡收其權,當以為萬世之利。及太宗所命強帥,率多攀附舊臣姻親貴冑,賞重於罰,威不逮恩,而猶仗神靈,稟成算,出師禦寇,所向有功。自此以來,兵不復振。……方今邊備之尤切者凡六事:其一曰馭強帥。其二曰復士兵。其三曰訓營卒。其四曰制外域。其五曰綏蕃部。其六曰明探候。
此段,御史中丞之上書,即剴切指陳太祖為杜唐弊,盡收兵權於中央。唯太祖以降,雖命強帥,然貴冑攀附,賞罰失衡,種種人為因素影響,致兵不復振,未能出師禦寇。安石身處此百廢待興,捨我其誰之抉擇,從政抑或從文,如人飲水,冷暖其自知矣。

仁宗慶曆三年八月,王安石回揚州,仍任簽書淮南判官,時歐陽修上疏言:
臣伏見朝廷方遣使與西賊議通和之約,近日竊聞編臣頻得北界文字,來問西夏約和之事了與未了。茍實如此, 深可憂。臣以為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敵,縱使無此文字,終需貽患。
同年九月,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每進見仁宗,必以太平責之,數令條奏當世務。仁宗曾開天章閣,召對賜坐,給筆札使疏於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曰(十事疏):
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於下,民困於外,疆場不靖,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然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約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前可行者數奏。一曰明黜陟。二曰抑撓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范氏除陳十事疏,於教育、考試尤重,意欲復古勸學,數言興教育,本行實。於是翰林學士宋祁等倡之,蓋取士當求其實,用人當盡其才。聲病章句之文,首應改革;駢偶對仗之章,莫予蹈襲。「仁宗於科舉,尤軫聖慮,孜孜然惟恐失一寒畯也。每至廷試之年,其所出三題,有大臣在三京與近畿州郡者,多密遣中使往取之。然猶疑其或泄也,如民監本是詩題,王者通天地人本是論題,皆臨時易之。」 此可見仁宗留意於取士之重視。

慶曆七年(一○四七),年二十七,調知鄞縣。其讀書為文章,三日一治縣事。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穀於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 -
慶曆八年(一○四八),乞假,葬父於江寧府之蔣山。此年重要著作有〈先大夫述〉、〈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慈谿縣學記〉、〈上運使孫司諫書〉、〈餘姚縣海塘記〉、〈別鄞女詩〉。此年政治環境丕變,朝政大臣居安思危,兼有旱澇、蝗災之為禍,故時有諫言、上疏之舉者。安石亦不例外,治鄞政績斐然,改革鹽政,其〈收鹽〉一詩揭露其弊詳矣。尤重教育,並認為清除時弊,革新政治,首需從教育著手,而所以取士為其開端也。其時所處環境,社會氣氛,已醞釀改革契機。例有:
時翰林學士宋祁等,定貢舉新制,新制進士先試策三道,次試論,次試詩論。先考策論定去留,然後與詩賦通定高下……惟詩賦以聲病雜犯,易為去留,若專取策論,必難升黜。蓋詩賦雖名小巧,且需指題命事。若記聞該富,則辭理自精。策論雖有論目,其問敷對,多挾他說……所以自祖宗以來,未能猝更其制。

皇祐元年(一○四九),任鄞期滿回京師。次年,居汴京,授殿中丞,歸省臨川,其兄安仁進士及第。時契丹與夏人相攻,聚兵近塞,遣使來告,邊候稍警。權三司使葉清臣上對曰:
陛下(仁宗)臨御天下二十八年,未嘗一日自暇逸,而叛羌狡詐,頻歲為患。僱上無失德,朝無闕政而敢爾者,豈非強相大臣不得其人,不能為陛下張威德而安邊陲者乎!……詔問輔翊之能,方面之才,與夫率領偏裨,當今孰可以認此者。臣以為不患無人,患有人而不能用爾。
所謂「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安石以其才華,及所謂「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人莫能詘」。 適逢家園動盪,朝政汲汲可危之仁宗朝,屢有上疏建言之衝動,倘發為議論,當如洶湧之波濤,足以警世惕人。所惜時機並未成熟,暫且隱忍蓄勢待發,若滿弓待射之矢。
皇祐三年(一○五一),迄皇祐五年(一○五三),皆任舒州通判(今安徽懷寧縣)—殿中丞王安石進士第四人及第。舊制,一任還,進所業求館職,安石凡數任,並無所陳。朝廷特令召試,亦辭以家貧親老。且館閣之職,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 。同年,其兄安仁卒。
筆者以為,王安石初入仕途,值仁宗朝內憂外患之際,忠貞朝臣接踵陳情,內容廣泛,包括政治、農業、兵役、財政、教育、考試。自歐陽修屏棄宋初以劉筠、楊億為風尚之「時文」,提倡樸實之散文於前,王安石承襲於后,影響甚為深廣。其受儒家思想薰陶亦深,概而言之,其為文在於經世致用,重道崇經。

另於此期間,安石思維空間無限,佳作迭出,時隨政治活動起伏而創作不已,有〈宋孫正之序〉、〈張刑部詩序〉、〈同學一首別子固〉、〈李通叔哀辭〉、〈上徐兵部書〉、〈憶昨詩示諸外弟〉、〈楊州新園亭記〉、〈外祖母黃夫人墓表〉、〈大中祥符觀新修九曜閣記〉、〈上張太博書〉、〈曾公夫人萬年太君黃氏墓誌銘〉、〈戶部郎中增諫議大夫曾公墓誌銘〉、〈與祖澤書〉等,內容則屬記敘文偏多,雖名為記敘,然其中亦多議論之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7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