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之文學觀 (10-8)
2007/06/26 07:23:15瀏覽1044|回應0|推薦4
二、文質兼備之文學觀

孔子主張音樂之內容與形式應當統一,其稱內容為「質」,形式為「文」,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以此表示,當內容和形式能融合為一,則音樂理想之境界始現矣。
《樂記》載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此述,肯定了音樂是表達人們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形成是外界影響加人的內心感受而出現的,此為音樂之所以可貴之處。
筆者以為,孔子之言與《樂記》所載,若以文學為例,將之比擬「文與質」之關係,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文」與「質」之關係,即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關係也。兩者若兼備,則屬文者或能「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一)、 以文附質

安石以為,文章之出,由古先賢治事之道,經撰文而得以流傳,文之內容即「禮教政治」等,其形式乃文也。為文必須有其內涵,即內容與形式應該統一,但二者又有主次之分。
〈答王景山書〉云:
讀其文章,庶幾得其志之所存。其文是也。其又欲求其質,是則固將取以為友焉。
上述可知,其仍一本以文附質,以內容為主旨,文采為次之見解。
安石對於以「文附於質」之闡釋,即內容與形式之關係,猶如製作器皿,應以適用為本;刻鏤繪畫,不過增其容飾而已。此載於〈上人書〉曰:
且自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

安石作品中,大體可分論說與記敘類,其善長說理,即便於記敘文,亦含較多之議論比率,此或為其執政前「文以致用」之初衷,並於執政後,急於宣導政教之緊迫心情。至於其記敘、抒情文之取材,多著墨於藉題議論,依事明志,而不在寫景狀物、擬態描繪。因此上述內容主題意旨,或為議論或說理之辭所奪,不免影響文章之生動性。至於安石以文附質 實例,以書信見多,例如:
〈答李資深書〉一文,大部分談論「議命之說」及「世之毀譽」,重點突出,不蔓不枝,說理透徹,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安石論辨和駕馭語言之才能。

〈答司馬諫議書〉一文,首先敘酬答辭,話鋒一轉,切入主體議論。就司馬諫議大夫指摘之—「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等,逐一駁復,其筆鋒犀利,語勢勁健有力,於最後深一層,始指責保守派者不應以「一切不事事」為善。清末古文家吳汝論評曰:
固由傲兀性成,究以理足氣盛。故勁悍廉厲無枝葉如此。
此乃深得其妙之精當評語。

〈答曾公立書〉一文,旨在駁斥攻擊「青苗法」者動機及意圖,看似蕪散,實則議論宏闊,文辭溫婉,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全篇議論滔滔,具強烈說理之性質。
〈答曾子固書〉一文,此篇文安石同曾鞏討論治學之方,以「無所不讀」、「無所不問」為旨意,提倡以儒家學說,融匯百家,以形成自己之思想體系。此亦為儒家學者楊雄之治學原則。此篇以事例論證,長於議論、析理。

再例有〈傷仲永〉一文載述: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詩書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其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前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一般言之,此文在《王安石文集》中,被列入「雜著」,實際亦是雜記,屬記人事類。於閱讀朗誦之際,記敘之聲夾雜著議論之音,相當特殊。
首段,屬記敘,描繪凸出神童仲永特異天資,為下文「不後學」而「泯然眾人」鋪墊之。無形中暗示急功近利者,予人潛伏之危害;「不使學」,是神童轉平庸之關鍵,亦為主題。次段,記敘仲永變為平庸之實況。三段是議論,議論天資聰穎「不使學」之後果。
此文為議論文,先敘後議,第一、二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之議論服務。文題為「傷仲永」,惟文中未見一個「傷」字,此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永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於荊公悼歎者詳矣!」此或為安石有以自傷乎?

筆者以為,安石以議論說理,注重「事」、「理」為內容。倘不務事理,而徒求於文辭;或言之不文,而徒矜以事、理勝者,皆偏枯之談。以《傷仲永》一文,可見其「以文附質」之功力。
故〈答姚闢書〉云:「卒觀文書,詞盛氣豪,於理悖焉者希閒」,〈王平甫墓誌〉云:「操筆為戲,文皆成理」,可見詞理俱勝,尤其辭理兼備之作,為安石所青睞。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4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