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之文學觀 (10-4)
2007/06/21 07:45:27瀏覽616|回應0|推薦5
(二)唐宋大家之評述
韓愈〈題哀辭後〉載述:
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作者為唐代古文運動領導者,主張「文以載道」,一生排斥佛老,不遺餘力。辟佛而尊儒,因儒家重名實,故其講聖人之道,即〈原道〉中所謂「以先王之道而道之」。
作者崇奉儒學,以儒家之「道統」為維護社會紀綱,安定天下大勢之支柱。鑒此,其窮畢生之學,力拒楊墨
,攘斥佛老,注意分辨儒學正宗與支流,終於肯定孔門弟子曾子、子思、孟軻之純儒。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載歐陽修之言云:「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國藩《復陳右銘書》嘗云:「……自唐以後,善學韓公者莫如王介甫」,故昔文人有介甫散文取法於韓愈,實有迹可尋,不誣也。
筆者據此推之,孔孟思想學說大概為經書之淵藪,其學理莫不貫乎道,此亦為安石散文之重要淵源。

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載述:
古今號文章為難,足下知所以難乎?非謂比興之不足,詼拓之不遠,鑽礪之不工,頗類之不除也。得之為難,知之愈難耳。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賾,雖有蕪敗,則為日月之蝕也,大圭之瑕也,曷足傷其明,黜其寶哉?
柳氏以為文在於明道,為文不可「掉以輕心」,為文應「旁推交通」,尤其從美學角度觀之,談及「知之愈難」之道理,當然「明道」與安石文以「貫道」,其間尚有差距存在。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載述:
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曾鞏以為「畜道德」對於文章有影響,蓋德者必不肯受託於惡人行溢美、虛美之撰;道德修養有助區別是非,判斷善惡。至論及「能文章」,其認為,辭采不美,文章不會流傳於世,只有「文質兼勝」始能留名。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3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