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安石之文學觀 (10-2)
2007/06/15 07:22:39瀏覽605|回應0|推薦8
一、 經世致用之文學觀
《宋史》本傳記載:
「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自謂:「自諸子百家之書,至于〈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安石文學造詣之卓越,見於其詩文創作實踐及理論觀點,皆富有改革精神。其嘗鋒利批判西昆派「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學者迷其端原」,時浮靡華麗文風,盛極廣傳;科舉取士競逐藻飾,無法嚇阻。目睹此情形,安石更加對時文堆砌典故,雕文縟采,及虛浮無用等弊端,屢予譏評、撻伐。
安石〈取材〉載述:
以今準古,今之進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經學,古之儒生也。然其策進士,則但以章句聲病,苟尚文辭,類皆小能者為之;策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見贅於時,高世之士或見排於俗。故屬文者至相戒曰:「涉獵可為也,誣艷可尚也,於政事何為哉?」守經者曰:「傳寫可為也,誦習可勤也,於義理何取哉?
此篇「以今準古」,以古今情況互為對照,顯現當今取人種種弊端,考進士者唯視「章句聲病」;考經學者,默記書本,致使「小能者」「蒙鄙者」中選,而造成的後果是「通才之人,或見贅於時」,「高世之士,或見排於俗」,從此衍生反常之舉。該篇以經世致用之觀點,轉入如何評價考察人才之主旨,正面闡述「取才」之標準。
由上篇所述可略為證,安石為文以致用為主,舉凡其對文辭之定義、文貫乎道等,均歸本於經世致用之文學觀點。以下就安石與前時代名人,對文辭之內容、形式、意涵等相關論述,比較臚列之,或可見出其間之差別,茲載述如后:

(一)、文與辭之定義
「文」,指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引自《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及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故「文」,又文采、花紋之意。
「辭」,指辯訟的話。說文解字:「辭,說也」。《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亦有作為文體名之解;起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屈原為最具代表性之作家。漢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文學為「辭賦」或「辭」。
「文辭」或作「文詞」,其義,可以「辭藻」、「文章」解之。如《史記.三王世家》:「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此處之「文辭」,即辭藻、文章之意。
至若古人對文章之要求,《文心雕龍札記》即載述:「若夫文章之事,固非一憭章句而能工巧,然而捨棄章句,亦更無趨于工巧之途,規矩以馭方員,雕刻琱眾形,未有遯于規矩之外者也。」;劉大櫆云:「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又云:「近人論文,至語以字句,則必笑以為末事,此論似高實繆,作文若字句安頓不妙,豈復有文字乎?」上述可見,即使文章合乎神韻情理,其形尚需依附字句,此文章之所以為文章之旨意也。
古今對「文」與「辭」或「文辭」、「文詞」之定義,各有己見,並無定論。筆者但從安石以還,各文人對其意義之闡述,臚列分述於后: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rping&aid=102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