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3-2 [ 殯葬文化學 ] 期末考重點整理- CH.5~CH.6
2015/06/16 14:53:30瀏覽7073|回應0|推薦0
 

5 濟生度死的祭禮文化
1 慎終追遠的喪葬祭禮
一、喪葬祭禮的宗教內涵
(
)從原始社會以來殯葬活動中的喪禮與祭禮一直緊密結合,整個喪葬祭禮是配合祭祖儀式,將亡者經祭祀轉化為祖先,晉位為鬼神,進而與天地神明並列,永享後人香火,也以靈力庇祐子孫。殯葬活動的祭祀儀式的作用:引鬼歸陰、祭祖安位。
(
)殯葬祭禮是要疏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與悲傷,導入到人鬼神合一的生命境界。鬼神不是對立,鬼也能轉惡為善淨化為神,殯葬祭禮即有此淨化作用,經儀式的交感作用,將善惡合而為一,鬼靈成為祖先靈晉位為神。殯葬祭禮的目的在交感的「通」,象徵生命的證悟,在精神上突破利害善惡的衝突,會通出整體感通的神聖境界。
(
)若以人作為存有的本位,可以將「天地人三位一體」與「人鬼神三位一體」合併在一起,形成「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的宇宙圖式

二、儒家祭禮的生命關懷
(
)儒家重視慎終的喪禮與追遠的祭禮,在喪禮中融入祭禮的儀式活動,將人與鬼神的生命關係延續到人與天地的道化關係,強調人的死亡歷程不僅與鬼神有關,也與天地有關,喪葬儀式不僅要弔祭亡者,更教導生者體悟生命存有價值,理解生命不因死亡而滅絕,也不因喪禮結束而終結,而是延續流傳
(
)禮儀有吉禮的遠祖祭祀與兇禮的新喪親人祭祀。儒家是支持祖先崇拜的祭禮,肯定祖先是人生命的本源,其精神永遠與子孫長相左右,可經由祭祀來重溫親情,進而能貞定生者自我的生命關懷。
(
)祭祖的禮儀不只是傳達對超自然鬼神的崇拜,更重視因親親之情而建立的人倫大義,透過對祖先功德的宏揚,以奠定生命不朽的歷史地位,也能啟迪子孫大孝揚親的行為,達到發揚人性光輝與創造生命價值的目的。

三、先秦殯葬的祭禮種類
(
)在亡者初終時,祭祀活動以正式展開,常被歸類為喪禮流程的一部份,顯示喪禮與祭禮有相當程度的重疊關係,背後有濃厚事鬼敬事的宗教情懷。

意義 意義 地點
始死奠 人剛死時向死者進獻酒食 人死後首次的奠祭,又稱腳尾飯 室內
小殮奠 死後第二天小殮時的進獻酒食 戶內
大殮奠 死後第三天大殮時的進獻酒食 室內
朝夕奠 死後第五天朝夕哭時所設之奠 一天早晚二次祭儀 室內
朔月奠 即每月初一所設的奠。因為按照古禮規定,士三月而葬,大夫、諸侯、天子的停殯待葬時間更長,所以才會有朔月奠 每月朔望時的二次祭儀 室內
薦新奠 進獻當令五穀瓜果之奠 停殯到出殯時的祭儀 室內
朝祖奠 為遷柩朝祖所設之奠 靈柩發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廟的儀式
祖奠奠 柩車啟行以後所設之奠。此是開始上路之意 出殯前夕設奠以告亡靈的祭儀
大遣奠 又叫葬奠,是與靈柩作最後告別之奠 發靈當日所設祭儀 祖廟
意義 意義
虞祭 葬畢當天中午,將死者靈魂迎回殯宮而舉行的安魂之祭 下葬當日迎魂安於殯宮之祭,即亡者下葬後,骨肉歸土,以虞祭使其靈魂得以安定
卒哭祭 此前,孝子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感到心酸悲哀就可以哭。卒哭祭後,由於悲哀有所緩和,就要停止這種什麼時候想哭就哭的作法,而改為朝夕各一哭。 百日祭,改無時之哭為朝夕一哭
祔祭 這是將死者按昭穆輩分附于祖廟之祭,在卒哭的次日舉行 卒哭之次日在祖廟舉行亡靈附屬於祖靈的祭儀,祭畢仍奉神主返家,至大祥後始遷入廟
小祥祭 練祭。在死後一年舉行,今謂之一周年。 亡者週年祭禮
大祥祭 在死後兩年舉行,今謂之兩周年。 亡者二週年祭禮
禫祭 在大祥祭後隔一個月舉行。禫是除服之祭,三年之喪,至此結束,孝子從此可以過正常生活。 大祥後喪家除去喪服的祭禮,喪家生活歸於正常

2 佛教的喪葬祭禮
一、三日齋
(
)佛教主張為亡者舉行度亡追福法事,淨土法門認為亡者念佛助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起源於北齊,在亡者死後三日設齋的祭祀活動,請僧眾誦經超度。三日齋是結合傳統禮俗的小殮奠,三日入殮後舉行的祭祀法事。
(
)民間請佛教法師舉行三日齋,大多在送三儀式後,根據《救拔焰口惡鬼陀羅尼經》,佛陀教授阿難超度焰口的科儀法門,目的是替亡者普施一切地嶽惡鬼廣行功德,得以免罪消災。

二、七七齋
(
)七七齋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發展初頗具規模的修福法事,比三日齋更普及,成為民間重要喪葬祭祀習俗。起源於北朝,盛於唐代,依據經典轉而為設齋供僧來為亡者進行七次追薦道場,協助中陰身靈魂轉劣為勝得生善處。
(
) 七七齋又稱累七齋,是專為亡者舉行的超薦法會,俗稱做七。佛教基於六道輪迴,認為眾生在六道循環,初亡的中陰身等待成熟的轉生機緣。以七日為一機緣,最晚須在第七個七日獲得轉世的生緣。家屬若在49天內,每七日請僧人為亡者超渡佛事,能轉變亡者餘業,獲得較佳投生去處。台灣民間稱為做七或做旬。

三、十齋
佛教的祭儀更進一步本土化,將七七齋與百日、一年與三年奠祭結合,稱十王齋。依佛教經典,敘述人死後由頭七到三年等忌日,分別通過地獄十王各殿,家屬須在十個特定日子舉行醮祭超度亡魂,使其免受地獄之苦超生天界。生者也可為自己預為死後薦拔,每月1530日兩天持齋供養三寶,祈設十王修名納狀,稱預修生七齋。
十王齋 時間 程式
午夜 從下午3時到第二天上午10 發關、請神、安灶、安監齋、召魂、開懺、請祖、打地獄、過橋、做靈偈、請經、七獻、還庫、過王、擔經、謝祖、謝神
斷午夜 從下午3時到入夜1
一朝 從早晨到第二天清晨,完整的一晝夜 發表、請佛、豎旛、安灶、安監齋、引魂、開懺、對卷、放赦、獻敬、普施、還庫、過王、謝壇
二朝 延續到第三天早晨 按照一朝程式再加上開梁皇、南北敬
三朝 延續到第四天早晨 按照二朝程式再加上金山拜科偈、拜大藥師經、放生

四、五朝公德法事
(
)一般佛教喪葬儀式三朝已很龐大但還有五朝、七朝。除超度亡者的同時也為生者祈福,稱為「冥陽二利大齋」,儀式的壇次與程式是按照度歿存陽的原則安排。儀式程式主要為:請神、祀神、送神與召亡、度亡、 送亡。

3 道教的喪葬祭禮
一、道教的齋醮儀式
(
)道教是中國本土化宗教,其主要源頭有五:1.遠古的鬼神崇拜與巫術活動 2.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3.先秦老莊哲學與秦漢黃老之學 4.先秦儒學語戰國陰陽五行思想 5.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等。
(
)道教在古老的祭祀傳統下發展成自身龐大的齋醮體系,延續周代智禮作樂的禮儀制度,強化祀天地與致鬼神的宗教,以禮拜誦經與思神等齋法來擴充自我精神的修持境界以醮祭神明,可引領人們在解災度厄的祭拜中,從祀天祭祖的過程昇華報本返始的情感,在隆重莊嚴的儀軌下加強存神思真的宗教感應。
(
)道教常在「齋醮」後再加上「科儀」 ,以擴大其祭祀的文化內涵,用來指稱道教的禮儀規範與儀式準則,延伸到道士的行事威儀與經誥誡律等法式規範上,其內容分為威儀、戒律、贊頌、表奏。
(
)道教的齋醮科儀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愈益完備,在整理修訂上有傑出貢獻的有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
道教經典 目的
首七 太上無量度人妙經 鑄魄陶魂來掃除苦趣
二七 三官應感妙經 拯拔亡靈出離冥途
三七 玉虛九天生神章 魂魄受煉不致渙散
四七 孚祐帝君醒心真經 得悟玄機庶能上昇
五七 總真文昌大洞先經 求道保元度厄化幽
六七 玉皇五品真經 助靈開清備位先班
終七 開演黃籙大齋,頌諸品妙經 消解冤結濟生度死

(
)在道教科儀中以黃籙齋是為超度亡魂而作的度亡道場,是專屬度亡禳解的科儀。度亡是濟度亡魂得以拯拔地獄罪根。禳解是能濟人救物,消除災變來普度亡靈與生靈蒙福。

三、度亡祈禳的內容
(
)台灣的道教儀式主要區分:
1.
道場:祈求神明賜福的法事(吉事或紅事,負責的師父俗稱紅頭)
2.
法場:屬個人做的醫療祈運類法事 3.拔度科儀:專為超度亡者而修設的法事(負責的師父俗稱黑頭)
(
)台灣道教的喪葬祭禮著重在度亡祈禳的齋醮法事上,俗稱做功德,為亡者消除罪障,免其墬入地獄受諸苦刑。台灣道教科儀或稱為打城、打血盆城,用來超度亡靈脫離枉死城與血盆城,是以儀式來為亡靈開路、出城、牽亡、超度與送亡等。

四、道教的喪祭禮儀
(
)台灣道教的喪葬祭禮的時間與佛教相似,有午夜、一朝、一朝宿啟、二朝、二朝宿啟、三朝、三朝宿啟等,超過五天的法事較少。

4 當代的喪葬祭禮
一、宗教喪祭祭禮的分化與多元
(
)傳統社會佛教與道教雖鼎立為二,但在民眾的祭祀中,沒有明顯區隔常混同合用。常依各自因緣請道士或法師主持法事,甚至同時邀請二者為亡者作開魂路。
(
)因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日傳佛教等傳入,佛教的喪葬法事極為分歧。各依不同法師有互異的操作模式,若再加上號稱佛教的齋教科儀與釋教科儀,就更多樣複雜。
(
)齋教科儀指的是龍華齋醮科儀,屬民間教派,信徒持齋食素,俗稱菜教,在日據期漸同化於佛教,自稱在家佛教或居士,但有自成系統的龍華科儀,不同於佛教儀式。另有一種更通俗的民間佛教科儀,自稱釋教或緇門,民眾因其中尊法師所戴法帽類似斧頭,戲稱斧頭法師。

二、宗教喪祭祭禮的會通與配套
(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人們不在只信奉佛、道教,也可改信基督教與新興宗教。不僅教派林立,因信仰不同,禮儀活動面臨更大轉換與變遷,甚至出現對立的文化衝突,最明顯的是祖先崇拜下的祭祖課題。
(
) 有不少人思考與傳統孝道相結合的神學課題,積極創造基督化孝祖的禮儀,提出變通方法:1.懸掛祖先遺像 2.設立基督徒 3.舉行追思禮拜 4.推行復活節掃墓 5.建立教會祖恩堂。天主教從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允許教徒保留神主牌位甚至可做七,採天主教的聖事禮儀來祈禱追思
(
)當代宗教彼此間不宜尖銳對立,應相互學習與包容,尤其面對現實生活的生命禮儀更需相互調適與合作。像亡者無特定信仰,子女有不同信仰時,該如何協調。

三、當代宗教祭禮的復振與再造
(
)宗教祭禮是來自內在生命關懷的精神活動,將祭祀祖先與人間倫常結合,肯定生命血緣相繫的傳承功能,是以隆重莊嚴的祭儀來展現對祖先的尊崇與懷念,表達對祖先慎終追遠的敬仰,在禮儀操作下能促進社會人際間的和諧安定,也滿足求福佑與離禍害的願望。
(
)任何禮儀都可與時俱進,生命觀念可商議求新,殯葬祭儀可切磋改進,最重要的是符合人性需求,維繫和諧的人際生活法則。由此可知喪葬祭禮可簡化,但其中有些禮儀不能簡略,即臨終關懷的宗教,不僅不能簡化,還要強化與落實。

 

6 資訊溝通的喪書文化
1 殯葬的語言與文字系統
一、殯葬的溝通媒介:語言與文字
(
)殯葬的具形文化器物與禮儀活動,是要經由抽象的語言與文字來作為傳達的媒介,用來交通人們共有的生死信仰與處理死亡的行為。
(
)喪書文化是同時包含語言與文字的表現型態,在殯葬過程使用的語言與文字,都可歸納在喪書文化中。喪書是在殯葬活動中集體依循與溝通的信息系統,在社會的交際網路中起著重大作用。

二、最後的叮嚀:遺囑
(
)遺囑是臨終禮時重要的喪書形式,是對生命終程的最後規劃與交待,大多在臨終時清醒下,囑付身受各事應如何處理。可採口頭表達他人代寫;也可自己書寫。遺囑是臨終者接受死亡的憑證,告別親友的最後表白,也可能是臨終者最後的語言與文字。
(
)遺囑大多包含四項課題:1.對子孫的訓誡 2.對家人的指點 3.對遺產的分配 4.對後事的安排。
(
)依民法規定,遺囑可分為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與口授遺囑,遺囑不僅反映個人財產的繼承,也期待自己未完成的願望能有人代為完成。

三、死亡的稱謂:謚號與避諱(喪禮服務學科)
(
)對亡者的稱謂有不少語言與文字上的禁忌,如謚號、避諱等,是一種較早訴諸文字的喪書文化,起源人們對死亡稱謂的禁忌心態,一般習慣不能直接用死,遂發展各式替代字。對亡者也不能直呼其名,產生了諱名的謚號(諡號)
(
)謚號是封建社會的特殊喪書文化,一來表達對亡者諱名的禁忌,二來但最重要的是因死者為大,要揚功諉過,卻造成虛謚或濫謚。
(
)傳統社會在文書應用遇到避諱之字時的三種處理方式:1.改字法,以諧音字代替 2.空字法,空而不寫或以某以諱代替 3.缺筆法,避諱之字最後一筆不寫。

2 祭祀追悼的應用文書
一、誄辭、哀辭、墓誌銘
(
)誄辭是古老的哀悼文體,是配合賜謚禮儀而來的宣讀文體,專門用來表彰亡者功德的文章,其結構可分前後,前段是主體在於榮始,敘述德性與功績;後段表達祭者的哀傷,簡潔扼要,稱為哀辭。
(
)墓誌銘又稱碑文或墓記,是誄辭的旁支,盛於魏晉南北朝。文體大多分前後,前段敘述生平事蹟又稱志文;後段是韻文的頌揚又稱銘文或辭。志文的三結構:1.亡者的姓名、字號、世系、爵位、生年等 2.行事、功德等事蹟 3.卒葬的年月與子孫大略。

二、弔文、唁文、輓聯
(
)入殮停殯期,前往喪家慰問與祭拜稱為弔喪或覓喪。在亡者靈前以言語發出感念追懷之情稱為弔詞;以文字的喪書型態表達稱弔文。若以言語安慰喪家節哀順變稱唁詞;以文字的喪書型態表達稱唁文。
(
)弔文其辭以質直無華為佳,要合情達理,不能虛情濫造,在哀傷的追思中還要合乎正道,若無發自內心的問終之辭,則弔文能免則免。
(
)輓聯可視為弔文的一種,是由古代輓歌演變與發展,最初以詩詞歌賦來傳達對亡者的悼念之情,後代以對聯方式表達。後來又從輓聯演變為輓額、輓軸、輓幛等。

種類 內容意義
弔文 為亡者追悼與憑弔
唁文 安慰喪家
輓額 將嘉勉文句寫在宣紙並加框裱裝,懸於靈堂之上方
輓軸 將嘉勉文句寫在宣紙不加框直接捲起或摺疊
輓幛 以六呎長四呎寬綢緞布,上書輓詞,多為機關、公司,社團致送。
輓聯 長八尺寬一呎半,古代輓歌的變體之作,用來哀悼亡者的聯語,採對聯的文學形式書寫在白布上

三、奠文、祭文
(
)在奠禮中誦讀追悼亡者的文章稱為奠文;因頌讀者不同可分家奠文與公奠文。在出殯後的祭祀儀式稱為祭,在葬後祭禮悼念亡者的誦讀文章稱祭文。最重要的是真摯的情感,不必花俏華麗不切實際。
(
)現代的奠文與祭文已有常用格式,第一段常以「維」字開頭作助詞或發語詞,接著指出頌讀奠文或祭文的時間,以及誰來祭拜,備何種祭品。最後多以「伏維尚饗」指出備有珍饈共亡靈享用。

3 殯葬的文書運用
一、訃聞
(
)在殯葬活動中將亡者逝世消息通知親友稱為報喪禮。訃聞是用來通知親友來參加出殯奠禮的報喪文書。其發送以親友為主,不宜濫發文。訃聞的格式與用字有固定用法,不宜隨意更動,更要避免錯誤用法。
(
)訃聞的書寫重點:
1.
對亡者的稱謂 2.發訃人的身分3.對家屬的排序4.特殊專業用語
(
)訃聞的注意事項:
1.
對方職銜稱謂姓名寫在框內 2.稱先生或女士,不可同時寫先生夫人
3.
職務與頭銜可直接寫 4.不可寫收或啟 5.母喪時,舅父之訃聞要由孝男親送
名詞 意義
顯考 子女對已逝父親的尊稱,與其年齡
顯妣 子女對已逝母親的尊稱,與其年齡
對年長男性尊稱,接在姓氏下方
對年長女性尊稱,接在夫姓下方
加在已故男性長輩名字前,因晚輩不能直呼長輩名字
閨名 加在已故女性長輩名字前,因晚輩不能直呼長輩名字
夫人 古代稱一二品高官的妻子,現今用為對他人妻子稱呼,加在女性娘家本性之後
孺人 古代稱七~九品官的妻子,現今用為對老婦人尊稱
時間 現代化訃聞以國曆為主農曆為輔,基督天主教以主曆為主
壽終 在家終老男性壽終正寢;在家終老女性壽終內寢
年齡 以虛歲計算,未滿30為得年,30-60為享年,60-90為享壽,90-100為享耆壽,100以上為享嵩壽
護喪妻 古代夫歿妻自稱未亡人,現代因有性別歧視更改之
隨侍在側 往生者在嚥氣前後,家屬在其旁陪伴、照料與助念
親視含殮 飯含:古代將糧食和玉珠等放入死者口中;殮:子女幫亡者專壽衣
尊禮成服 亡者大殮後,晚輩依其血緣親疏著孝服
停柩在堂 入殮後將靈柩停殯在自宅中
豎靈在堂 將遺體送館冷藏後,將魂帛設在喪宅供親友弔唁
發引 前往墓地的安葬或火化
叨在 置於主文最後,有叨擾、打擾、懇請意思
姻親戚友鄉寅 姻親戚友鄉寅之誼
哀此訃聞 以哀傷沉痛的心情向各位報告此不幸消息
反服父母 現代指父母健在,子女先亡
不杖期夫 妻亡,父母一人或皆健在
杖期夫 妻亡,父母皆不在(可以盡量悲傷到拿拐杖)
承重孫 父先亡,祖父母亡時,由長孫擔任治喪
族繁不及備載 亡者家族的子孫眾多,難免有遺漏姓名者
示喪 喪事發生時在喪宅門口貼示喪文書:嚴制、慈制、喪中、忌中
魂帛 又稱靈位牌與佛教稱蓮位,正面中間書寫亡者稱謂與姓名,兩旁或背後寫生卒日期
魂幡 招魂幡用來招請亡魂,以白布製成,書寫亡者姓名及生卒日期及祝禱文
碑文 寫在墓碑上的文字
銘文 寫在骨灰罐的文字
以上四種須按照生老病死苦排序撰寫

三、司儀
(
)殯葬司儀負責奠禮儀式,責任重大,多由資深禮儀師擔任,造成禮儀師與司儀有分流現象,有些司儀只負責奠禮儀式,不參與其他喪書的執行與撰寫。
(
)殯葬司儀的能力:
1.
知識:殯葬禮俗知識(喪服穿著)、殯葬文書
2.
技巧:流程掌控、情感投入殯葬語言
3.
協調:溝通各地宗教與家屬
4.
創新:保留禮義精神,研發禮儀。
(
)其他應具備涵養
1.
強烈生命關懷 2.重視職業道德倫理 3.禮儀文化傳承4.殯葬語言使用

四、現代的喪書文化
(
)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與文字也隨之更易,傳統喪書不可能一成不變,須適應時代調整與轉化。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人們不僅不重視外在形式的禮儀表現,也否定內在文化信念與價值。
(
)喪書不只要繼承傳統內涵,更要創造符合現代語言需求的文字型式,積極從事語體式的祭文與訃聞的創作,豐富當代喪書的文化內涵與型態,經由語言文字的經營,對治現代人庸俗化與物化的處世心態,推動新的人際關懷的生命教育,貼近自我生命型態,理解與關懷生命本質,進而探求生命存有的內在價值。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l330&aid=245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