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藍鵲相親築巢育雛及幼鳥活動
2024/06/21 04:14:58瀏覽1019|回應0|推薦61

在植物園靠博愛路出口的「名人園區」的一棵栓皮櫟的大樹上,一對台灣藍鵲也築了一個巢。據觀察這一巢哺育了三隻幼雛,好一陣子,也成了鳥友們熱們報到的打卡重地。

植物園「名人園區」台灣藍鵲築巢。據觀察這一巢哺育了三隻幼雛。

2007年,臺灣永續生態協會、臺灣國際觀鳥協會與立委推動為期4個月的非官方網路「國鳥選拔」,在帝雉、藍腹鷴、黃山雀、臺灣藍鵲4種臺灣特有鳥類中,臺灣藍鵲贏得初選,以約49萬票勝帝雉。據了解,台灣藍鵲被列為保育類鳥類。因此,在大台北各大公園,也不乏台灣藍鵲的能見度。不過,要發現藍鵲覓食、相親、築巢、育雛,仍是難能可貴吧。 

發現台灣藍鵲築巢(大安公園小生態湖畔麵包樹上)。

前一篇網誌分享了台北植物園區黑枕藍鶲築巢育雛的觀察,巧的是,今年(2024)六月中旬在黑枕藍鶲二處築巢同時,在植物園靠博愛路出口的「名人園區」的一棵栓皮櫟的大樹上,一對台灣藍鵲也築了一個巢。據觀察這一巢哺育了三隻幼雛,好一陣子,也成了鳥友們熱們報到的打卡重地。

台灣藍鵲飲水、覓食、相親,仍難能可貴。

據守候鳥巢拍照的鳥友轉敍,因為台灣藍鵲性喧噪兇悍,有不知情的鳥友及遊園客在台灣藍鵲築巢樹下徘徊,竟遭到台灣藍鵲親鳥撲擊抓啄。

過去,也曾目睹凶悍的大卷尾鳥撲擊巢下經過的一隻狗,可惜,電光石火未能及時捕捉到鏡頭。曾遊宜蘭佛光大學,就看過任職佛光大學的老友拍鳥達人周俊雄兄拍到園區台灣藍鵲撲擊校園內師生的珍貴鏡頭。

可惜,個人在植物園守候鵲巢期間,卻未目擊親鳥撲擊過路人的場景,惟有幸見到雌雄親鳥回巢哺育幼雛的情境,也不虛此行了。 

曾在行義公園就見到羽翼未豐、尚無尾羽、嘴喙尚未紅的台灣藍鵲雛鳥拙態。

過去,想拍台灣藍鵲動態,許多拍鳥同好都會「鬥相報」推薦北投行義公園、陽明山前山公園,個人也曾先後多次前往。曾在行義公園就曾見到羽翼未豐、尚無尾羽、嘴喙尚未紅的台灣藍鵲雛鳥,也樂得分享。

台灣藍鵲食果實、魚、小鳥、昆蟲。

附錄:臺灣藍鵲基本資料

英文名Taiwan Blue Magpie,學名Urocissa caerulea

分 類:雀形目 Passeriformes鴉科 Corvidae藍鵲屬 Urocissa

名:臺灣暗藍鵲、紅嘴山鵲、長尾山娘或長尾陣仔。為臺灣特有種。

性:連雅堂撰臺灣通史於卷二十八虞衡志作練雀,記述云:「俗稱長尾山娘,翠翼朱喙,光彩照人。」棲息於低海拔山地,性喧噪兇悍,為雜食性,捕食小型鳥、雛鳥、野鼠、蜥蜴或大型昆蟲等,木瓜等水果最為其所喜愛。

徵:身長64至65公分,翼長18至21公分,尾長約40公分。嘴喙紅色,眼睛虹彩黃色,頭至頸部、胸部皆為黑色,其餘部分大致為藍色;下腹羽色略淡,飛羽末端有白斑,尾上覆羽末端黑色:尾羽甚長,末端白色,除中央2根外,其他各羽中段黑色;尾下覆羽末端白色。

 

2007年「國鳥選拔」,臺灣藍鵲贏得初選勝出。

2007年,臺灣永續生態協會、臺灣國際觀鳥協會與立委推動為期4個月的非官方網路「國鳥選拔」,全國逾百萬人投票,在帝雉、藍腹鷴、黃山雀、臺灣藍鵲4種臺灣特有鳥類中,臺灣藍鵲贏得初選,以約49萬票勝帝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節摘)

延伸閱讀

<藝文志>台灣藍鵲展翅-給自己訂一個達陣的目標(實踐求真)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7978055

<都會賞鳥>植物園的黑枕藍鶲築巢育雛及幼鳥活動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0719535

<都會賞鳥>發現黑冠麻鷺食蚯蚓、蜥蜴及築巢育雛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4460687

<都會賞鳥>春來大安公園生機旺 鷺鳥銜枝築巢忙-小白鷺篇(附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060365

<都會賞鳥>春來大安公園生機旺 鷺鳥銜枝築巢忙-夜鷺篇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118828

<都會賞鳥>春來大安公園生機旺 鷺鳥銜枝築巢忙-黃頭鷺篇(附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168371

<都會賞鳥>大安公園蒼鷹、五色鳥為生態保育聚焦(向生態尖兵李建興致敬)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4922918

<城鄉組曲>情境三則-河岸一瞥、藍鵲來去、獨釣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2036148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ng2020&aid=18073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