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9 18:25:47瀏覽809|回應1|推薦9 | |
華爾街誰的收入最高? IT泡沫、房地產泡沫、金融泡沫… 這六、七年,美國經濟的戲劇不斷。這次次貸危機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終於導致了金融系統的大失血。花旗等大銀行損失了幾百億美元,並大量裁員。人們在這一系列泡沫破滅之時,也開始進一步地問:這些泡沫的背後,是否還有一個華爾街的人才泡沫。 不久前,《華爾街日報》就發表了一篇短文,細述這一泡沫的本末。金融業在美國GDP中的比重,1947年時為2.3%,1977年上漲到了4.4%,2005年則達到7.7%。如今美國人掙的工資,每十三美元就有一美元支付給金融業的人。在1980年以前,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僅比其他行業的人略微多受了些教育,工資上漲的速度也差不多。但是在1980年後,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在教育程度和收入上都與其他行業大幅拉開距離。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哈佛的畢業生更多地成為律師、醫生、學術界人士,而並非跑到華爾街去。比如1970年,只有5%從哈佛男生在畢業十五年後從事金融業。但到1990年左右,這個數字到達15%。由於華爾街還是男人的天下,哈佛女生的這個比例,在同期內從2.3%增加到了3.4%。而哈佛學生報紙所作的調查表明,2007年哈佛畢業直接工作的人中,男生有五分之一到了投資銀行,女生則有十分之一。理由也很簡單:錢。如果你同是哈佛畢業,同樣的考試成績,你在金融界干就比在其他行業中干的收入要高將近三倍。如今的華爾街,收銀員、秘書少了,MBA、博士、甚至醫學博士則到處都是。 目前美國貧富分化日趨嚴重,輿論把矛頭都對準那些年收入過千萬的企業總裁身上。不過,收入最厲害的,還是金融行業的煉金師們。2006年,在華爾街拿最高收入的是James Simons,一位69歲的低調前數學教授。他曾是陳省身的學生和學術合作夥伴,23歲就拿到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哈佛和MIT,並作為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分校數學系的主任,把該系轉化為全美前十名的數學重鎮,是美國頂尖的數學家。他1978年下海,經營的就是對沖基金,一年收入達17 億美元,而且是連續兩年蟬聯收入第一。 為什麼他能這麼成功?我們不妨先看一下華爾街贏利結構。除了一般性的商業投資外,美國家庭把自己的退休金、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都投入股市。比如我剛剛拿到工作,學校就鼓勵我拿出工資的5%投入退休金,同時校方拿出9%的對應基金。這樣,一個人如果年薪到了七、八萬,每年放到股市上的退休金就達一萬上下。這些錢要維持良好的增值,就需要投資家來經營。 一般而言,一個對沖基金的經理要從總投資中拿2%作為自己的基本回報,同時再從投資後增值金額中拿20%的回報。如果一個經理神通廣大、所經營的投資增值迅速,就可以拿到更大分額的回報。比如James Simons的基本回報就是總投資金額的5% ,投資增殖金額的44%;同時,他還在自己的公司中個人投資17億美元。他的公司2006年經營60億,增值84%。這也就解釋了他的財富來源。 在這種高刺激下,對沖基金的好手就可以迅速成為巨富。不過,這些人並非一般喜歡冒險、賭博的股民可比,必須有相當的經驗和訓練。華爾街的二十五位頂尖對沖基金經理,在2006年總共掙了14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國的GDP,可以支付紐約地區八萬公立學校教師三年的工資。另有數據表明,這二十五位在2004年的收入總和,比在Standard & Poor』s500家企業的總裁的收入綜合還高。這些煉金師的平均年齡為五十一歲,年輕人甚少,說明經驗的重要。同時,他們也都訓練有素。對沖基金公司裡的從業人員,一半是高科技專業人士。James Simons的經營就得益於他所設計的數學模型和演算方法。說到底,把握這麼大的資金的運轉,必須把握數字的運作。 如今美國的經濟危機,金融業首當其衝。這些煉金師的泡沫是否會破滅呢?我看不太可能。如今世界經濟越來越複雜,金融則是經濟的神經系統。我看真想當企業家,還是去MIT學數學為好。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