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01 20:29:20瀏覽19|回應0|推薦2 | |
毛院長日昨才說,希望菁英教育與適性揚才可以互補兼顧。若以其所說的話,省思基北區以量尺分數加總為「會考總積點」的特色比序方案,赫然發現,這不就是毛院長要的嗎? 有人認為,教育部設計的量尺分數是歪斜的,也就是平均分數在3分,而不是一般的5分,會偏向高分端有鑑別率,但低分群會有分不出程度的問題。 然而,我認為這正是歪打正著。高分端有分辨率可以滿足菁英教育的部分,低分端模糊則有助於讓十二年國教變成真正的國民普及教育,此外也避免教育部目前所接受其他區方案中,用科目比序導致打壓專才的問題。 怎麼說呢?因為比序設計太模糊,最後很大一部分要靠的是各科目量尺分數比序,也就是各地區方案中所列的國文>數學>英文>社會>自然的比序條件。這個比序條件完全是錯誤的教育引導,為何獨尊國文而卑自然?試想,若有這5種科目的專才學生,若其他科目成績都差不多,國文好的人可以進到最好的學校,而自然好的專才卻會被放到最後一名。這完全不叫適性揚才,而是打壓專才。高科技是我國站穩世界的根本,此設計直如自啄其根。 反觀北北基的方案,在高分端鑑別度夠,可滿足菁英教育需求,且此時先比量尺總分,不會有專才被打壓的問題。在中低分群,則因為比序模糊,不會讓程度不好的學生都集中在一所學校,可以讓老師有相對比較多的時間來輔導跟不上的學生。現行制度被記過會被扣比序積分而掉到後面的學校,模糊的比序可以避免有問題學生過度集中,教師也能有較多餘力輔導。 比量尺 前後段各取所需 其實,基北區因應教育部要求,把10量尺分數各科成績也依「國英數社自」,是唯一但不得不做的敗筆。個人以為,十二年國教若是要徹底革新,既然是用電腦處理比序,建議明年,比完基本比序後,可以讓學生有多重選擇: 一、報名時,依自己專長自行填入量尺分數科目比序順序(先比所有人的第一順位量尺分數,依此類推):如此,不會有「自然」專才被忽略的問題。同時,這也促進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並造成一些亂度,讓中後段學生不會有太大的程度落差,也讓同分減少。 二、有以上的選項,如果還同分,我建議可以讓各校(或各科)也訂出自己的量尺科目比序,讓各校發展出特色。如此,既有足夠亂度,也不會斤斤計較分數了。 如此的設計,不僅兼顧菁英政策,也是適性揚才,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所選擇,化解制度的僵化,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概念。預估,數年後,此設計可逐漸地讓十二年國教由中後段逐漸向前段挑戰、翻轉,終而成為真正的國民教育。 (作者為國立海洋大學光電所教授)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