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2 10:00:20瀏覽1019|回應0|推薦2 | |
台南風情畫 17 ----- 東門城 東門城,原稱府城大東門,算是府城八大城門中,保存得很完整的一座,不過,因為是在舊城門洞上增建,雖被列為三級古蹟,不能算是真正的古蹟。 加上停車不便,只能開車經過觀賞,被戲稱為路經古蹟。 其建築特色為重擔歇山二層樓形式的門樓,城門呈東西向,中開圓拱門,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下方有門栓洞。 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每皮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而成。 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洞眼,是捍衛府城、攻擊敵人的射擊口。 除了城門之外,目前呈內設有4季碑,上刻24節氣神,另外還有2頭春牛,其他只剩下綠化植物,說實在話,並沒有太多文物景觀,晚上入內乘涼,看看夜景,倒是不錯的選擇。 這2頭春牛的存在,係源自清代府城的「迎春禮」。 當時,在立春前一日,台灣府知府就會率領所屬官員,至大東門外的春牛埔,祭拜芒神與春牛(兩者皆為布袋糊泥所塑造),禮畢,由鼓樂隊引導春牛進入大東門,將春牛迎至府署儀門外。 隔天清晨(立春日),官方準備牲禮舉行迎春禮,官員排立春牛兩側,各鞭擊三下,謂之「鞭春禮」。 接著將鞭破的春牛焚化,民眾可以拾取灰泥埋入田中,意味著來年農作物豐收,整個過程就叫做「立春迎春牛」。 大東門內門額所書的「迎春門」,就是因此而來的。 東門城呈圓環狀,圓環旁有米糕店、鱔魚意麵店、鮮魚店,都是當地人的最愛,有興趣可以品嚐一下。 最近還搬來一間舊書店,喜歡尋寶的人,也可以來此找找看喔。 ※古蹟沿革_____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臺灣知縣周鍾瑄以木柵築城,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清廷始認為「建築木柵一事,籌畫甚為允妥,深為可嘉」,而開始興工。 到了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 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木柵城垣腐壞毀損,同知攝縣事宋清源曾重修。 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即大東門、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小東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 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再將大東門城臺加高,臺上建城樓,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 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於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4年)竣工。 道光十六年(西元1838年),為了保障城外市集、居民的安全,官府在大東門外興築一座由刺竹圈圍而成的「外城」,設有2座砲台防守,其中南側的「巽方砲台」至今猶存。 大東門城是台灣府城8座城門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清廷割臺,日本人藉開闢道路、建設學校、築造公園等理由,大肆拆毀城門、城垣,所幸,大東門不在拆除之列。 民國43年,大東門城樓為颱風所毀,此後日漸傾朽。 到了民國64年,政府依原來形式加以重建,就是今天看到的大東門。 ※景點_____ ‧禁止勒索石碑 城洞內,有一塊西元1848年(道光28年)所立的石碑,內容主要是禁止守城士兵勒索進出城的農商車牛。 ‧春牛 左右各一,各有男童、女童牽牛。 ‧四季碑 前後各刻有分屬季節的節氣神,即24節氣神。 ※鄰近的古蹟與景點_____ ‧彌陀寺 ‧龍山寺 ‧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 ‧台南藏金閣 ‧巽方砲台(修禪院) ‧代天府(白府千歲) ※相關照片_____ ‧存在我的相簿裡,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打開觀賞。 ※地址_____ ‧台南市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