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85開卷故事-新埔義民廟
2008/10/31 05:52:45瀏覽794|回應0|推薦7

義民廟的創建跟台灣歷史上兩次重大叛亂事件有關,一是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二是清同治元年戴萬生(潮春)事件。

林爽文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中期移墾彰化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鄉),乾隆五十一年(178611月,林爽文宣佈反清,因南部有天地會的莊大田,北部有王作的配合,聲勢浩大,淡水廳同知程峻被困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戰死,短短一個多月,全台三分之二地區淪入其手中,清廷極為震驚,先後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但仍無法敉平。

王作佔領新竹之後,被林爽文封為征北大元帥,坐鎮竹塹城,竹塹城居民苦不堪言。竹北的六家庄及新埔因物產豐富,也成為叛軍覬覦的目標,於是竹塹城及六家、新埔地區居民紛紛籌組義勇軍對抗,其中新埔六家地區的客家人和平埔族,共同組成了一支壹千三百多人的「義民軍」,協助朝廷對抗王作,義民軍先攻克金山面,再陸續收復竹塹地區。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率領大軍渡台圍剿林爽文,義民軍也南下協助,至五十三年春,林爽文被捕,亂事始完全平定。

義民軍在對抗王作叛軍過程中犧牲慘重,事後新埔地區望族僱用牛車沿戰場路線將曝屍荒野的義民軍屍骨收集了將近三百具,擬運回大湖口地區安葬,但據傳牛車越過犁頭山後牛即不肯再走,眾人乃擲茭卜得義軍同意後安葬於今枋寮山坡,即今之廟後方之「義民總塚」,並在墓前建廟,乾隆55年(1790)落成,稱義民廟。後因地方官府將義民軍保衛鄉土義無反顧之事蹟上奏朝廷,乾隆皇帝於是頒聖旨『褒忠』,表揚義勇軍忠義精神,故又稱褒忠亭。

同治元年(1862),漳州籍戴萬生同樣又在彰化宣佈反清,新埔地區客家人再度組成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為「義民附塚」。

義民廟建廟之後,信徒陸續捐贈水田給廟方,稱「義民田」, 故迄今義民廟仍為全省擁有最多不動產的寺廟。光緒21年(1895),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到1904年才又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是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的。

每年農曆七月十八至二十日是義民廟舉辦中元祭典的日子,祭典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信徒輪流舉辦,因十五年才輪值一次,每個祭典區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把祭典活動辦得沸沸揚揚、熱鬧滾滾,成為台灣三大著名廟會活動之一。祭典活動除了以全省最大規模的「豬羊大賽」著稱之外,還有免費供應信徒「食糖粥」,以及特殊的「奉飯」儀式,都是有別於其它寺廟。

※資料來源新埔鎮公所全球資訊網_http://www.sp.gov.tw/index.asp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nana&aid=234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