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落吳哥城 - (2004.10.12~16柬埔寨 吳哥古文明巡禮)
2013/10/21 20:48:04瀏覽489|回應0|推薦0
 
夢迴吳哥   若淵書
 
準備了幾十頁的吳哥窟資料
也聽了蔣勳先生十幾個鐘頭的吳哥窟之美網路演講後
終於前進高棉了
 
吳哥王朝從初期建國信仰印度教
到鼎盛後的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Ⅶ)改信大乘佛教
直到15世紀為暹羅人劫掠後
吳哥王城湮沒於荒煙漫草間
其中變化一如佛家所謂的成、住、壞、空
 
如今柬埔寨才從連年的內戰中走出
正要開始另一個生命的輪迴
願天上的神祇保佑這多難的國家
能永保著"高棉的微笑"...................
 
 

前進高棉 (柬埔寨Kingdom of Cambodia)
   
我搭乘遠航從中正機場直飛吳哥窟
 
柬埔寨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的南部,與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970公里,西南瀕臨暹邏灣。面積181,035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60公里,全國土地大多為平原,氣候宜人,一年中只分為雨季即旱季,沒有颱風或地震等自然災害。
 

吳哥窟的高塔外形為圖案的柬埔寨國旗
 
12世紀,高棉歷史在蘇利耶跋摩二世(俗稱「太陽王」‧SuryavarmanⅡ)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吳哥文化也因他建造了吳哥遺址中,最雄偉富麗的「吳哥窟」而達到頂點。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他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 (Cheops)金字塔一樣多。它是一個深受12世紀的印度教影響很深的廟宇,它那突出而對稱的高塔外形,已被採用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洞里薩湖 (Tonle Sap)
的水上人家
 
湄公河是柬埔寨主要的河流,源流為中國的瀾滄江,流至金邊王宮前分出兩條支流,向西北的稱為洞里薩河,流入洞里薩湖,向南的從越南出海,稱為百色河,洞里薩湖是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
 

洞里薩湖的水上越南小孩划著各式容器
向遊客乞討東西
 
生活在湖邊兩岸的水上人家,循著老祖先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住在傳統的水上高腳屋或是漁船裡,他們不需要時鐘來叮嚀時間,大自然就是他們最好的時間機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個個都是大地之子,早已與自然合而唯一。其中,越南村位於柬埔寨的右邊,因『大湖』與湄公河的流通,越南人要移民到柬埔寨來,並非難事;再加上水上人家原本就是流動戶口,管理非常不易,久而久之,有一部份就聚集成越南村了。要辨別兩村的人,就得看他們頭上所戴的帽子,越南人喜歡戴著傳統帽、或是扁平圓帽;很簡單,一眼就能認出來了。

湖面上,除了水上學校之外還有水上的小型動物園、水上環保局、水上餐廳、水上加油站......等等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洞里薩湖上進行著,一艘艘的水上商店,有賣飲料的、賣蔬果的、賣木柴的,看他們載滿了貨物,划著船到處做生意,服務到家的買賣方式,成了洞里薩湖特有的景觀。
 

準備享受旅旅行社安排的
柬埔寨古式按摩
 

旅遊吳哥景點須備門票
此為吳哥三日券
可在吳哥景點進出三日
 

大吳哥城 (Angkor Thom)的南城門
 
大吳哥城是由一一八一年登基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所建,這位國王是一位虔誠信奉佛教的國王,他所留下的吳哥都城遺址緊臨著小吳哥,是一處被長達十二公里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在進入都城前,遠遠便會見到高及七公尺的大石城門上頭,四面都刻著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的面容,唯與印度教不同的是,此乃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佛菩薩。
 
大吳哥城,是當時吳哥王朝的宗教和行政中心。它比同時期歐洲的任何城市都還來的大。國王、國王的家人、政府官員、神職人員和將領住在城內,而其他的人則住在城外。皇家的建築因為是木製的,所以都已毀壞不見了,但仍留下石製的寺廟讓我們見識到這偉大的首都。巴揚寺(Bayon)、鬥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甚至更早期的巴芳寺(Baphuon銅塔)和Phimeanakas都在大吳哥城的圍牆內。
 

吳哥地區的計程車 (嘟嘟車)
是由摩托車改裝的
 

進入大吳哥城還可以選擇大象作為交通工具
 

巴揚寺 (Bayon)
或稱百因廟
亦譯為巴戎廟
 
巴揚寺(Bayon)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他已經從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許多原始慾望官能的騷動逐漸沉澱昇華成一種極其安靜祥和的微笑。自從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去世後,吳哥皇朝國勢驟弱,臨國暹羅便趁機侵擾入侵,在一四三一年終於攻下吳哥都城,而將宮殿珍寶、神廟金佛洗劫一空,王都被迫遷往金邊(Phnom Penh),吳哥因此被冷落了四百餘年。當初加闍耶跋摩七世在吳哥都城內留下的皇宮、官衙等建築,除了校閱大象軍團的大象陽台(又稱鬥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外,幾成頹傾。廊柱土瓦湮沒於林蔭樹叢中,昔日的大殿石板也已換上蔥綠的苔蘚地毯,成了落葉奔颺的舞台。大自然已成功接管了這塊寶地,若要追億往日皇室情景,也許周達觀的記敘還派的上用場,「…….其正室之瓦,以鉛為之,餘皆土瓦,黃色。橋柱甚巨,皆雕畫佛形,屋頗壯觀,修廊復道,突兀參差」
 

柬幣1,000圓上印著有高棉的微笑之稱的
巴揚寺 (Bayon)
柬幣1,000圓相當於台幣10圓
 

巴揚寺有49座刻著
闍耶跋摩七世頭像的高塔
 

"高棉的微笑"無所不在
 
在吳哥都城中央,依須彌山 ( Meru )觀念建立起壯觀的巴揚寺(Bayon),其最特殊的設計,是每一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三公尺高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微笑面容。兩百多個微笑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多變的光線或正或側,時強時弱的探照,樹草中的蟲鳥此起彼落的交織輪唱,好似一個設計新穎的聲光舞台秀,軒昂的眉宇、中穩的鼻樑、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塔瑪儂寺 (Thommanon)
由中國認養維護
 
塔瑪儂寺 (Thommanon)位於周薩寺(Chau Say Tevoda)北側, 雖然獨特,可是與鄰近的寺廟同一時間及同一設計所建造,塔瑪儂寺的外觀比起相當破舊的周薩寺(chau say Tevoda)保持得較好,寺內同樣祀奉溼婆(Shiva)及毘溼奴(Vishnu)神。
 

塔普倫寺 (Ta Prohm又稱母廟)到處被
卡波克 (Kapok)樹糾纏著
  
後記 : 維基百科稱此樹為四數木
 
四數木(學名:Tetrameles nudiflora),又名裸花四數木,為四數木屬的唯一一個物種,屬葫蘆目四數木科,分布於亞洲澳洲北部一帶的熱帶雨林地區,是一種大型喬木

本種分布於南亞、華南、東南亞至大洋洲一帶,包括印度次大陸、安達曼群島、阿薩姆邦、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西南部、東喜馬拉雅山、爪哇、寮國、小巽他群島、馬來亞、緬甸、尼泊爾、新幾內亞、昆士蘭、斯里蘭卡、蘇拉威西、蘇門答臘、泰國及越南等。
  

塔普倫寺 (Ta Prohm)
是古墓奇兵的拍攝場景
 
闍耶跋摩七世統治真臘的的時間在西元一一八一年到一二○一年,他即位時大約已過五十歲,在一一八六年為了紀念母親,即下令著手興建塔普倫寺。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

塔普倫寺(Ta Prohm)從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發現這群廟山之後,即因被樹根莖幹盤結地過份而放棄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樣。

此處位於吳哥窟南部33公里處,四周長、寬據說原有1000公尺、600公尺,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當地人稱之為「小吳哥窟」, 但是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公尺及30公尺的內層圍牆了。 4面方位開有4座門廊,主殿面向東方,北側突出門廊上有6臂保護神Vishnu的浮雕。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Apsara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所以有「舞者長廊」的美譽。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JayavarmanⅦ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還有一處內室稱為「回音塔」,站在塔裡面的某一定點,用力拍胸脯時會產生宏亮的聲聲回音,真是神奇又有趣。
 

鬥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鬥象台應該是Jayavarman VII (在位:1181-1220)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重建並附加上去的。它就在大吳哥城皇宮東門的正前方。是國王挑選坐騎及閱兵的地方。
 

 吳哥寺 (吳哥窟Angkor Wat )

吳哥窟或稱小吳哥位於柬埔寨的西北面的 Siam Reap ( 暹粒 ), 距離泰國邊境約 150 公里。吳哥窟的高棉人與泰國的暹羅人常常發生戰事糾紛,Siam Reap 是平服暹羅的意思。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他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樣多。它是一個深受12世紀的印度教影響很深的廟宇,它那突出而對稱的高塔外形,已被採用在柬埔寨的國旗上。大寺院裡頭供奉著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毘濕奴」(Vishru) ,占地極廣,東西長一千餘公尺,南北寬約八百多公尺,周圍有一條寬達二百公尺的城壕與護城河環繞。吳哥窟的正門在西面,是廣大的吳哥遺址中,唯一正門面對西方的神廟,入塔門後,參訪者必須先經過一條長達兩百多公尺,跨越護城河的石砌長道,有著七頭蛇( Nagas )的石雕橫亙於護城河,然後再通過近五百公尺的參道才能抵達中央神殿。兩旁的欄杆,是由七尊石構的大蛇像所構成的;五座主要高塔象徵須彌山的峰,是印度教諸神的居所,也是整個宇宙的中心。
 

攀爬吳哥寺 (Angkor Wat)的高塔
要戒慎專一手腳並用
 
吳哥王朝來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間在嚴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發展。通常寺廟建築以五層壇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緩到陡斜。每一層跨越到另一層,攀爬的階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後逼近於九十度仰角。攀爬而上,不僅必須手腳並用,五體投地;而且也要專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覺得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時要如此精進專一,使物理的空間借建築轉換為心靈的朝聖。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縮,也立刻頭暈目眩,不能自持。
 

完全免費的吳哥兒童醫院
立著闍耶跋摩七世的頭像
 
據說闍耶跋摩七世當時蓋了102所醫院,所以現在柬埔寨凡是免費的醫院都會有他的頭像做紀念。
 

變身塔 (Pre Rup)
 
大吳哥城的東方大蓄水池East baray的卜里盧,是rajendravarman國王的國廟。 pre rup的意思是「變相塔」,是以前皇族火化的地方。
 

斑蒂絲蕾 (Banteai Srei)
俗譯為女皇宮
 
斑蒂絲蕾(Banteai Srei)建於西元967年左右,是由Rajendravarman II與Jayavarman V兩位國王所蓋,供奉濕婆神(Siva),雖然西元1914年被法國人發現,但等到1924年後才開始重建整理,是座面向東方有內外3層圍牆的神殿,因所用的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斑蒂絲蕾 (Banteai Srei)
有吳哥藝術之鑽的美稱
 
女皇宮距離吳哥窟25公里 ,該寺素有「女人的城堡」之稱,因為相較於其他寺廟顯得嬌小,最令人讚賞的是寺中的精細雕刻,四壁上的提娃妲女神,並不遜於世界級大師名作。據說此廟是由一位功高大臣所建,為了不冒犯國王,便將建築尺寸縮小,例如廟堂的大門僅一百五十公分高,一般人出入都皆須彎腰而行。
 

斑蒂絲蕾的雕刻
毗濕奴神 (Vishnu)與其坐騎金翅鳥 (Garruda)

斑蒂絲蕾寺最令人讚賞的是寺中精細雕刻,原是堅硬的石塊,創作者竟能如雕刻木頭般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一絲不茍,巧奪天工而妙不可言,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最上乘之作,也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鋒之作,精緻典雅的女皇宮,故又有「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的美譽。
 

東梅本寺(EAST MEBON)
 
東梅本寺(EAST MEBON)建於西元952年是拉堅德拉跋摩二世為供應王宮用水與灌溉之用;而建造了東大人工湖,湖中心建立了東美蓬寺廟供奉著濕婆神,此為歷代國王祭祀祖先之祭壇。
 

達松廟 (TA SOM)南塔
被巨木糾纏
 
達松廟 (TA SOM) 建於12世紀末,由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為紀念當初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東征西討,驍勇善戰之達松將軍所建;此廟有四面巨大的四座寶塔四面佛 ;各有各的涵義,其南塔因巨木覆蓋而另有其意味。
 

Neak Pean (龍蟠寺)
目前多被俗譯為涅槃宮
 
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這麼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

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須彌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是取自島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
 
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史學者認為他在位37年中,以攸關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而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四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北方-代表水)、馬(西方-代表風)、獅(南方-代表
火)、人(東方-代表土),當時的人們在主池底部種滿藥草,雨季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刻著診治病人、按摩的圖像。
 

普利堪寺(Preah Khan)
俗稱寶劍塔 (又稱父廟)
 
俗稱寶劍塔的Preah Khan(普利堪寺)和塔普倫寺(Ta Prohm)是同一時期的建築。西元1186年,微笑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先蓋了塔普倫寺奉祀母親,之後又在1191年為父親蓋普瑞漢寺,然後才是替自己蓋的大吳哥城(Angkor Thom),所以這些廟的藝術型態都被歸為Bayon。
 

巴肯山 (Bakheng)高約70公尺
上建有巴肯寺
爬略陡峭的小山坡上去
大概花10-15分鐘
 
小吳哥(Angkor Wat)西北邊1.3公里,大吳哥(Angkor Thom)南邊400公尺處,是觀看落日的好地方。
 

巴肯寺 (Bakheng)
 
巴肯寺是耶蘇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在位:889-910)所建,是模擬須彌山(Mount Meru)而建的,而且塔的數目也象徵著宇宙。七層的塔(基層,五層,頂層)代表著印度教因陀羅的七個天界。108個塔,距離平均的圍繞著中心的神殿,頂層4個,五層每層12個,基層(地面)44個,共4+60+44=108個塔。其中五層中每層用石塊堆出來的12個塔象徵著12生肖。而108個塔也有可能表示陰曆中四個季節,而每個季節有27天。另外,從每一面都只能看到33個塔,則與印度教33個神的數目相同。
 

巴肯山上的落日
 

羅洛士遺址群 (Roluos Group)的
巴孔寺(Bakong)
 
暹粒市東南方12公里的羅洛士遺址群三處遺跡可以提供為早期定義高棉文明的外貌,這些廟宇即巴孔(Bakong)、洛雷(Lolai)以及普力哥(Preah Ko)都是在西元9世紀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 Varman I)時期所建,被稱為柬埔寨古典藝術的肇始,更是吳哥王朝遺址中最古老的遺址。
 

羅洛斯遺址其中的巴孔寺(Bakong)
開始了往上發展的壇台式結構
 
巴孔寺(建於公元八八一年)為Indra VarmanⅠ所建,它算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因此意義非凡,它曾經是市中心的大型廟宇。遠遠一看,只見一尖頂方型的高塔,立於較寬闊的塔基之上。5階式的高塔據說是象徵印度教裡的神山「須彌山」,神殿裡供奉的是濕婆神(Siva)。

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Siva),是以最原始的陽具Linga形式來表示。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Yoni基座上。這種陰陽具Linga-Yoni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內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羅洛斯遺址(Roluos)之一的
普力科寺(Preah ko)舍利塔正在整修
 
普力科寺(Preah ko建於公元八八○年,因陀羅跋摩一世為先祖所修,是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建築實體用磚砌,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及階梯……都已改為石雕。 普利哥即聖牛之意 。

在法國主導下,為了設法保持遺址原貌,學者們對於普利哥寺(Preah Ko)建築細節末無不費心研究,譬如每塊磚的黏合並不用現代水泥取代,而是模擬昔日的材料,以棕糖、石灰、糯米漿等混合而成。還有部份神廟的石塊被一一編號、拆下,準備在電腦的輔助下重新建造。
 

柬埔寨傳統的高腳屋
 

羅洛斯遺址(Roluos)的島廟
洛雷寺(Lolei)

洛雷寺(Lolei)建於西元893年是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 VarmanⅠ)所建為了紀內念父母(闍耶跋摩二世及其王后)的寺廟所建之寺廟,由四座煉瓦所建的祠堂組成的。 此座神殿原是位於吳哥東南15公里處Indratataka蓄水池的中央,亦是一座島廟!東側兩塔角落神龕裡為男性門神,西側兩塔為女性,東北神龕塔的東側門楣上為天神Indra騎著三頭象Airavata,並有海怪Makara由口中吐出三頭蛇怪Naga。
 

帶著滿滿的回憶
結束五天的吳哥巡禮
搭機回國

 

 

   

首頁


附錄 :

吳哥巡禮位置圖 (1)

吳哥巡禮位置圖 (2)

 羅洛斯遺址位置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nyiw&aid=91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