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03 12:58:44瀏覽323|回應0|推薦0 | |
2016/12/2【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近日金門縣金湖鎮新湖漁港排水溝發現緬甸蟒乙隻,體長372公分,體重37公斤,是近年捕獲最大個體。金門縣政府表示,秋冬兩季是蟒蛇白天出沒的高峰,由於氣溫過低,蟒蛇會利用白天吸收太陽熱能,攻擊性也相對較低,民眾若發現蟒蛇,請讓牠自行離開、或直接通報縣府、或消防單位處理。 據了解,11月28日前天下午13點20分金門縣府接獲金湖消防分隊通報,新湖漁港排水溝有蟒蛇出沒,由於個體龐大,經熱心民眾協助搬動後,暫置於分隊,農林科派員接手後,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協助量測,蟒蛇體長372公分,體重37公斤,雌性,是金門自99年開始進行蟒蛇相關研究以來,最大個體,由於地區冬季溫度過低,蟒蛇並無太大的活動能力。 金門縣政府表示,依近年農委會林務局與縣府相關研究,以及通報資料顯示,金門由於四季氣候變化強烈,春夏兩季的緬甸蟒在夜間移動,秋冬因氣溫過低,蟒蛇會在白天出沒,並在花崗岩石等空曠區域吸收陽光熱能,反而有較高的通報率,除新湖漁港的蟒蛇外,11月28日金沙消防分隊在山西之田埂上,也有民眾通報捕捉的緬甸蟒,蟒蛇出現均屬正常現象。 金門縣農林科強調,金門受限於氣候與食物量,370公分已是蟒蛇生長極限,這幾年的300公分以上的通報紀錄數量不多,民眾常因恐懼不自覺把體積放大,另冬天的蟒蛇活動力極低,中午出來日光浴就被抓走,甚至變成「補冬」的食材,由於野生蛇類常有寄生蟲,且肆意捕捉野生動物,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之虞,提醒鄉親若在野外發現緬甸蟒,可聯絡縣府處理,另由於這隻蟒蛇個體較大,縣府將予以收容,另評估交由畜試所供展示教學,或交由臺灣相關單位等方式處理。 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博士團隊進行的「金門地區亞洲蟒食物資源與棲地利用計畫」長期調查研究,目前評估地區成年蟒蛇不超過120隻,主要的食物以小黃腹鼠與溝鼠為主,每隻5公斤的亞成蛇,至少進食247隻老鼠,後續1年,至少可以吃進133隻老鼠,是維持食物鏈穩定的重要角色。 蟒蛇通常非常隱密,所以這是千載難逢的邂逅,也是觀察蟒蛇的最好機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思民、周時平提供「遇到蟒蛇該怎麼辦?(民眾教育版)」如下: 1、遇到過馬路的蟒蛇: (1)蟒蛇大多不會對周遭環境有太劇烈的反應,所以你可以在距離幾公尺之外,觀察牠緩慢的移動,甚至可以讓你好整以暇地拿相機,或攝影機記錄牠的行為。 (2)請千萬不要用汽車或機車壓過牠,那會讓牠們極度的痛苦,並導致死亡。 (3)如果發生在車水馬龍的幹道上,你可以用長竿刺激牠的尾部,加速牠通過路面的時間,以降低被其他車輛輾壓的危險;請記住,牠跟你我一樣,只是想安全地過馬路而已。 2、遇到在草地上曬太陽的蟒蛇: (1)這通常會在秋季的晨間發生,這時候的蟒蛇不會有太強的攻擊性,而且會在同一個地方停留甚久。 (2)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您的庭院,可以通知消防隊,把牠們驅趕到鄰近人少的地方。 (3)請記住,牠們沒有惡意,只是想曬個暖暖的太陽,好度過嚴寒的冬天。 3、遇到侵入動物籠舍的蟒蛇: (1)這通常會在春秋兩季發生。誤入籠舍的蟒蛇可會被困在籠內,這時候牠一定跟您一樣緊張;為了避免彼此都受到傷害,請務必通知消防隊前來處理。 (2)大部分的蛇夾並沒有辦法固定蟒蛇,所以我們建議消防隊直接帶手套抓住牠的頭部,並固定牠的身體。 (3)緬甸蟒是一種笨重的動物,牠們的力氣似乎比同等大小的其他蛇類還要小;消防隊員要抓住1隻2公尺的臭青公,可能很費力,但是抓1隻2公尺的緬甸蟒,反而輕鬆得多。 (4)我們不建議任何一個未經訓練的人碰觸,或抓取一隻3.5公尺以上的蟒蛇,那真的是有點危險;但是金門的蟒蛇很少長到那樣的大小。 (5)抓走的蟒蛇會暫時飼養在政府的收容中心,等待研究人員進行後續的評估;根據研究,被捕捉過後的蟒蛇,通常都被嚇壞了,很少會再回到人類聚落的週邊。 4、遇到隔壁鄰居捉到的蟒蛇: (1)部分金門的民眾仍然有吃蛇的習慣,部分中大型的蛇隻在捕捉後便這樣進了民眾的肚子;更可惜的是,曾經有兩隻追蹤中的蟒蛇身上還帶有珍貴的溫度記錄器,被人抓去之後,珍貴的研究數據就這樣流失了。 (2)蟒蛇雖然在臺灣尚未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是早就已經是國際上華盛頓公約的保護物種(CITES II),這樣的行為一旦傳開,實有損臺灣的國際文明形象。 (3)另一方面,大陸地區不僅將蟒蛇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而民眾也自發性地將蟒蛇視為具有靈性的動物,甚少發生滋擾或補食的案例;因此,如果發現鄰居有捕食緬甸蟒的行為,希望可以利用民眾共同的力量,遏止這種不文明的行為。 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林思民提供「蟒蛇FAQ」如下: 第一部分:蟒蛇基本資料 Q1:金門的蟒蛇為什麼叫做「緬甸蟒」? A1:「緬甸蟒」來自英文「Burmese python」直接的翻譯。其實緬甸蟒並不只分布在緬甸,整個中南半島和中國南方都是牠的分布範圍。未來大家若想要更改牠的中文名稱,亦無不可。 Q2:金門的緬甸蟒會長到多大? A2:金門地區記錄過的蟒蛇最大可達3.5公尺,最重可達25公斤。這個紀錄其實跟緬甸蟒的世界紀錄差距甚遠:世界紀錄中的緬甸蟒長度可達5.78公尺,體重可達182公斤。 Q3:金門的緬甸蟒為什麼會比世界記錄小很多? A3:有三個可能的原因: (1)食物量不足,本地只有小型的老鼠可供食用; (2)本地的氣溫偏低,已達蟒蛇可容忍的低溫邊緣; (3)大多數的蟒蛇在完全成長之前即遭人撲殺。 Q4:蟒蛇壽命可以活多久? A4:金氏世界紀錄的蟒蛇壽命大約是30歲至40歲。至於金門最常見到的那種大小,年齡推估在5至15歲之間。民間傳言的「百年巨蟒」或「千年巨蟒」都是謠傳。 Q5:我們怎麼分辨緬甸蟒的公母?? A5:緬甸蟒與大部分蛇類一樣,公母可由尾基部的半陰莖來分辨公母。母蛇的體型通常比公蛇大。 Q6:蟒蛇會不會攻擊人? A6:截至目前為止,金門分布的緬甸蟒從來沒有在野外主動攻擊人類的記錄。東南亞發生蟒蛇攻擊事件都是另一種「網紋蟒」,所幸金門的蟒蛇並不是惡名昭彰的那一種。圈養下的緬甸蟒在這幾十年來曾經發生數次傷人事件,每次都證明是來自飼主處理過程中的疏失。 A7:蟒蛇的力氣很大嗎?會不會纏死人? Q7:緬甸蟒的體型和力氣都被大部分聳動的媒體高估了。實際上牠們是一種笨重的動物,力氣似乎比同樣體重的其他蛇類還要小。消防隊員要抓住一隻兩公尺的臭青公可能很費力,但是抓一隻兩公尺的緬甸蟒反而輕鬆得多。我們不建議任何一個未經訓練的人碰觸或抓取一隻3.5公尺以上的蟒蛇,那真的是有點危險;但是金門的蟒蛇很少長到那樣的大小。 第二部分:金門的蟒蛇 Q8:金門地區的蟒蛇是原生的嗎? A8:是的,金門的蟒蛇是原生的。當地的蟒蛇其實在明清時代的古籍就已有記錄,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仍然零星出現。但有趣的是,這些記載一直被生物學家的忽視了。在1960年代之後,由於密集的駐軍與屯墾,蟒蛇在金門島上的數量降到極低(亦有可能完全消失),期間只有非常零星的紀錄。台海的情勢較為弛緩之後,重新拓殖的蟒蛇大約在2000年之後開始出現,而數量在在近年達到高峰。這是停戰區保存物種多樣性一個很好的例子。 Q9:有DNA可以證明嗎? A9:根據DNA定序的結果,顯示金門地區的蟒蛇與福建沿海的族群較類似,而與寵物店販售的族群相距較遠。蟒蛇具有相當程度的渡海能力,最近這幾年,在金門本島與在廣東沿海均有在颱風後發現蟒蛇在海水中載浮載沉的報導,因此金門地區的蟒蛇也有可能是在惡劣天候下跨海拓殖到島上。這都是生物播遷的天然現象,並不算是外來種。 Q10: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到蟒蛇? A10:金門地區的蟒蛇被民眾發現的高峰位於春秋兩季。夏天蟒蛇於夜間活動,因此不易觀察;而冬天則較少活動。唯有在春秋兩季,蟒蛇會進行日光浴,因此較易被民眾發現。 Q11:蟒蛇的活動範圍有多大? A11:根據目前無線電追蹤的結果,蟒蛇的活動範圍最大可達800公頃以上,在全世界目前有研究的幾種蛇類之中,牠的活動範圍是最大的。 Q12:蟒蛇平常躲在哪裡? A12:蟒蛇是一個習性非常隱密的生物,所以大部分的機會沒有辦法親眼目睹牠們的活動。在春夏秋三季,牠們大部分潛身於廢耕的荒野,或是雜木林中形成空隙的雜草地。在炎熱的季節中,牠們有時候會進入一些水域,停留甚久。而到了冬天,牠們則轉為躲入洞穴或大型的倒木下方。 第三部分:蟒蛇與保育 Q13:食用家禽家畜的大蟒蛇是否會成為危險的慣犯? A13:目前是沒有這樣的紀錄,經過人類捕捉處理過後的蟒蛇通常都被嚇壞了,並沒有發生回到原處再次取食家禽家畜的行為。 Q14:金門地區還有多少隻蟒蛇? A14:野生動物的族群數量非常難估計。在過去幾年之中,我們標記了大約40隻蟒蛇,其中大約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會再次遭到人類捕捉(包括路殺,捕捉,圈養,或食用)。依照高中課本上最簡單的標放方法推估族群(紅豆綠豆的實驗),我們認為金門島上大隻的蟒蛇可能在110-130隻之間,每平方公里只有1隻,族群數量並不多。 Q15:金門的蟒蛇吃什麼? A15:根據排遺中的毛髮分析,金門的蟒蛇最主要的主食是鼠類,尤其是田間的小黃腹鼠。根據粗略的推算,每一隻蟒蛇在成長到被人看見的大小之前,至少已經吃掉了超過700隻老鼠,是田間農作物的好幫手! Q16:金門地區的蟒蛇會不會吃掉水獺? A16:蟒蛇吃水獺的可能性非常低。原因包括: (1)金門地區的蟒蛇機乎以老鼠為主食,對陌生動物的接受度非常低。 (2)蟒蛇偏好的水域通常都是夏日雨後的積水塘,與水獺喜歡的水域相差甚大。 (3)水獺是非常機警的食肉動物,在國外任何有研究的區域,蟒蛇會吃到食肉目動物的機率都極低。 (4)初生的蟒蛇可能是水獺的食物之一,我們認為被水獺吃掉的蟒蛇可能遠多於被蟒蛇吃掉的水獺。 Q17:金門蟒蛇有什麼研究與保育價值? A17:緬甸蟒在佛羅里達州的入侵案例引發當地民眾的恐慌,也吸引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在佛州緬甸蟒的研究中,最主要關注的議題就是這個族群未來的擴散潛能,與牠對環境的衝擊。然而由於缺乏原生蟒蛇族群在原棲息地的生態資料,部分爭議在近年仍未有定論。金門地區的蟒蛇是佛州之外全球第一個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蟒蛇族群,預計將對佛州的外來入侵蟒蛇研究提供珍貴的比較資料。 Q18:我真的很怕蟒蛇,我完全不希望牠出現在我周圍,我該怎麼做?我們可以把蛇都殺光嗎? A18:(1)野生動物的行為是很難預測的。不過,緬甸蟒迄今並沒有侵入住宅內部的記錄,所以民眾暫時可以放心。何況,牠在金門的數量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2)每個人對蛇的反應差別非常大,很多人都怕蛇,所以怕蛇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3)就環境教育的立場來講,我們並不奢望每個人都可以「不怕蛇」。我們較育的目標,是希望大家可以「忍受蛇的存在」,並與這些有益的生物和平共存。這一點我們華人社會已經比西方社會文明很多,但是仍有繼續改善的空間。 (4)前金防部司令胡伯玉將軍,曾在自傳中提到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當年因為軍隊嗜食大蟒,導致金門的生態失衡,造成嚴重的鼠患。因此,貿然移除這些蛇類,可能對金門造成嚴重的生態後果。 Q19:蟒蛇是保育類野生動物嗎? A19:蟒蛇目前受到國際華盛頓公約的保護,在國際間的貿易有嚴格的限制,但是在國內尚未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身為研究蟒蛇的科學家,我相信大多數人對蟒蛇都存在莫名的恐懼,所以若欲將蟒蛇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一定會經過充分的溝通和完整的評估。 Q20:我要如何認識更多的緬甸蟒資訊? A20:如果您對緬甸蟒感到好奇,但是又缺乏接近、瞭解的機會,金門縣政府每年都會有幾次「認識金門蟒蛇」的親子科普活動,歡迎帶小朋友一同共襄盛舉。 如果讀者有興趣進一步搜尋相關報導,2013年4月份的130期《動物園雜誌》和2013年5月份的《科學人》雜誌,對緬甸蟒都有科普文章的介紹。專業的學術論文,則在2013年10月發表在Zoological Studies期刊:http://www.zoologicalstudies.com/content/52/1/8。 引用 金門金湖蟒蛇出沒 驚嚇鄉親 http://www.ccsn0405.com/2016/12/blog-post_73.html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