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1 14:29:06瀏覽546|回應0|推薦1 | |
荀子,戰國時趙人,主張人性本惡,與主張性善的孟子為儒家的兩大宗派.他所著的勸學篇,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張調教育與學習的重要.例如他說: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這意思是本來合乎標準的直木,若將它浸到水裡,又薰之以火,使之彎曲.以後就算再將它曬乾,想恢復原來正直的模樣,也不可能了.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木頭須以繩墨校正,才能使之變直,金屬必須放在磨刀石上,才能使之鋒利. 以上二段皆是在說明學習的重要.透過學習,教化心靈,可以使原本直的變彎,彎的變直,遲鈍的也能變鋒利.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認為環境也很重要,如果圍繞身旁的都是正直的人,自然習得正直的思想與作為;如果身處污泥之中,即使原本如白砂一般純潔的心性,也會染上髒污, 一同變黑.於是他提醒: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肉自腐而後蟲生之.魚肉腐敗之後,自然會生出蟲來,以此說明物以類聚的道理. 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他認為人必須終其一生,無止盡地學習,如果不學習,就會如同禽獸一般,不懂做人應有的道理. 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這是一個爭論千古猶未有定論的問題.如果人性本善,為何不必透過學習,我們就知道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似乎原就根植於人心.而如果人性本惡,為何惻隱之心,似乎人皆有之?而那些在火場中出生入死的打火英雄,或是見人溺水,奮不顧身跳下水去,忘了自身安危的人,又是人性光輝的極緻表現.或許人性本善也本惡,或許善與惡併存,或許有的人懷有較多的善,有的人懷有較多的惡.不論如何,就如荀子所言,環境與學習相當重要,可以左右一個人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引導人性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清水中,自然清潔,在污水中,自然髒污. 我們不知道在人類還未吃下分別善惡果時,人性究竟是如何?或許那時"善"與"惡"的分野不是那麼重要,假如一個人打從出生,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就未曾見過人,而是與動物為伍,以動物為師,完全未曾受過文明的教育洗禮,他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心智程度又會是如何?善與惡又會以何種方式存在他的心中? 由此觀之,教育的確重要,環境與風氣皆是教育的一環,我們自環境中學習,透過模仿,反省,調整,漸漸地朝著"善"或"惡"的方向走去.一個本性較壞的人,可以透過環境的制約獲得改善;而一個本性善良的人,也可以透過浸染,變成思想與行為皆惡的人. 人性究竟是本善,或本惡,或許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