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4 12:30:27瀏覽628|回應0|推薦5 | |
每讀李斯的這篇文章,總是忍不住掩卷嘆息,感觸良多. 李斯,戰國時楚人,曾跟從荀卿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求為秦相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秦王政十年時,因韓國使客說秦鑿涇水,欲藉此疲憊秦力,以達到使秦勿東伐的目的.因此宗室大臣便請奏秦王逐客.李斯也在其中.於是他便上了這篇"諌逐客書". 李斯並非泛泛說客,他工書法文字,以小篆名世.擅文辭,為文瑰麗,氣勢奔放.在這篇文章裡,他首先提到秦王的先祖是如何廣納各國人才,上下一起努力,好不容易從一個化外之邦逐漸富強起來.再來反駁逐客之議是如何荒謬不智,如果非本國人不用,那麼外國進口的舶來品,諸如樂器,食物,衣服,一切民生用品,是否也該摒棄?所有脫卸蠻夷之邦的文化學習,也該停止.最後他以高山大海來比喻,帝王應有寬大心胸,以成就偉業.以免人才流失,弱了秦國,富了它國. 秦王被說服了,改變主意,取消逐客令,將他追回,並復其官,用其謀,終併天下.霸業成就之後,秦王政變成了秦始皇,以李斯為相,納其言,廢封建,置群縣,定律令,築長城,北卻匈奴,焚書坑儒,一步步鞏固皇帝的權力.可惜帝國的榮景並未能如始皇所願,千秋萬世地延續下去.始皇十二年,在沙丘崩殂,李斯被趙高一番軟硬兼施的言詞所逼,擬了假詔書,賜太子扶蘇死,別立少子胡亥. 讀史至此,我總忍不住想,扶蘇若非那樣怯懦不智,願意聽從部屬建議,回去一探究竟,歷史是否會改寫?事實上,他不辨真假,接到一紙假詔書,教他死他就死了. 所有的阻礙都除去之後,擅長指鹿為馬的趙高便開始專權,胡亥早在他掌控之中,唯一的顧忌便是李斯,他們是當時矯詔的共謀.於是他在胡二世面前誣指李斯謀反,言聽計從的胡亥便將李斯下獄,最後腰斬於咸陽市.臨刑前,李斯與其子抱頭痛哭,他說他好想和他兒子再牽著狗,一起去追獵狡兔.可惜這樣的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了.皇帝將他腰斬之後,還將他的三族都除滅. 李斯自楚入秦,必是充滿了理想,他輔佐秦王政,幫助秦國統一天下,也成就了自己的榮華,但我想他作夢也沒想到,最後他的生命也斷送在秦國.他命運的轉捩點就在那封諌書,是那諌書引起了秦王政對他的重視,是那封諌書導引他飛快地踏上成功之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等風光.但這樣的成功正是日後導致他毀滅的緣由.我常思索,他臨刑前的淚水,是否包含著悔恨?後悔自己曾寫過這篇建言.如果他不曾起意反駁逐客令,如果他順從逐客令,就此離開秦國,他往後的命運恐怕將會大不同.姑不論秦王政失去了他,是否還能成就霸業,至少,或許他就不會有這樣悲慘的下場;或許,他那平凡的,與其子共享天倫之樂的願望,就不會那樣遙不可及. 又或者,他後悔的是沒能早早除掉趙高,在權力的競逐中落在下風,才會被害慘死?會不會他想起的是當年他大權在握時,那些無辜被他坑害的人,他們的驚恐無助,或許更甚於他當時的痛苦? 每次讀歷史,總會引發"如果當時不怎麼樣,是否就不會怎麼樣"的思索,就像回顧來時路,人生的交叉路口總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不同的選擇可能也會有相同的結果,但我們總是忍不住要感嘆,忍不住要追悔,如果........可能就不會........最後我忍不住要懷疑,歷史的教訓對人類究竟有多少用處?前車若真可鑑,為什麼不同的人總是犯同樣的錯,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也可能犯同樣的錯? 李斯,他曾覺得自己錯了嗎?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