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心相印
2007/08/06 13:57:01瀏覽622|回應1|推薦36

2005年4月25日寫於覺有情電子報 / 綾子

人,往往身邊包圍的人,多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因為相似,所以相應,進而能心心相印。修行的人也是如此,想一想,一位出家法師,容易相應的對像,百分之九十必定也是出家人,從程度的不同、修行的德行等等來產生相應。

而我們也學著珍惜身邊能被我們所吸引的人,在我們的身上,也可能擁有著對方也擁有的特質。如:我是佛教徒,而對方也是佛教徒等等。再者,修行的程度接近的時候,就會相吸,也可能成為知心的朋友。

人們常常尋求的是一個平衡點,但每個人的思想往往是導至其動盪的主因。每個人的身邊,就一定會是和自己很相似的人嗎? 其實,並不一定,有時候,當一個人想要讓自己成長的時候,在修行上更加進步時,便會開始努力地去接近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可是麻煩的是,畢竟有很多的不相似,而造成了許多的衝突,例如 : 會覺得對方的思維很奇怪。事實上,不是他奇怪,只是體驗的程度不同而已。

有兩種人會讓自己起煩惱,一者太優秀、一者太糟糕。比自己強的人,跟不上腳步,會很倍感壓力,但倒不至於問題會擴大,因為只要努力,虛心學習,一樣能有所成長,總有一天能與對方相應,就好像修行,究竟成佛,是一樣的道理。另外呢?比自己還要悲慘的人,是一種慈悲心的考驗,當您在面對這樣一個令人頭痛的人,若您是用「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成就對方」的心念去做,即是行菩薩道了。

若和一個人老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或「根本懶得跟他說」時,就該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腳步,若有心想要和對方維持長久的友誼,或是希望能和對方相應,就得努力才行。

人,最怕喜歡去研究別人,我們該去「了解」別人,而不是「研究」別人的思想理路,對於心理醫生,我總是很好奇地想問他們 :「您們會不會看病人,看到最後,在街上看到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開始研究推論對方的心態、思想….等等的習慣出現」

研究和了解,有何不同呢? 我只能說,心態不同。
對方是在學著了解我,還是憑著我寫的文章、說的話、某些行為,來下定論,確認我就是哪種人? 了解人,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慈悲,除了想跟對方學習優點,更可以適時地扶助對方的缺點。

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何和身邊的人能心心相印,其實並不難,要放下身段,要能融入生活。佛法的慈悲,可以用幾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對生命的體貼」。我們常把身邊的人當成了聖人,尤其是修行人對修行人。

要「行」佛,而不是靠張嘴說了一堆大道理,看林清玄在寫「浩瀚星雲」時的情景,沒有什麼深奧的佛理,卻在字裡行間徹底地將大師的修行表露無遺,星雲大師把佛法確實地應用在生活裡,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對眾生的體貼,這就是慈悲。

曾經被指著鼻子責備了一句「你,沒有慈悲心!」從那一次之後,覺得很震撼。星雲大師在談智慧一書中曾經提過「慈悲生智慧」。我也開始確信,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慈悲心都沒有的話,更遑論他多有智慧了。

如何與一個人心心相印呢? 不是談情說愛,也不是談法說理,而是對生命的熱情與體貼。在佛學院時,老師曾說:「一個不懂熱情的人,是木頭人; 一個不會體貼別人的人,也是木頭人。」

熱情並不是活潑過度,而是讓別人覺得我們充滿了光和熱,給人擁有希望的感受。硬硬的佛法大道理,不如,為身邊的人,倒一杯溫開水,說一聲「今天,過得還好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aling2000&aid=113991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心心相印
2007/08/07 22:53

研究和了解   這個葉兒都會

我會研究不認識的人   來了解親人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