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季降肝火
2013/03/01 11:41:16瀏覽503|回應0|推薦0
原發表者:郭小平(西安市中醫院國醫館)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規律,註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飲料,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體各臟器“火癥”的多發季節,無論是哪個內臟器官出現的“火”都和心理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抵禦疾病重要的“滅火劑”。
講降火,首先要明白什麽是火?

1:概念:中醫學中的火有生理與病理之分。《素可·陰陽應象大論》雲“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張景嶽把“少火,壯火”闡釋得更為明確,認為少火為人體生理之火,壯火為人體病理之火。由此可見,飲食氣味與人之得當。則對人體有益,反之則有害,此常理也。藥物氣味常據病情辨證選配則對人體有益,反之則有害,此醫理也。總有言之,凡對人體有益之火謂之少火,反之則為壯火。

①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氣,它謐藏於臟腑之內,具有溫煦生化作用。這種有益於人體的陽氣稱之為“少火”,少火生氣屬於正氣範疇。《素問》是中醫的理論基石,其中寫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意思是說,人體的陽氣就相當於自然界的太陽一樣重要。

  明朝張景嶽的比喻更加具體:"天之大寶,只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太陽和陽氣分別是自然界和人體的"主旋律",人身無火猶如天空失去太陽。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將上火列為主攻方向,他是中醫中對"火"的問題研究得最透徹的一個,算是上火理論的創建人了。他更進一步,說就像自然界的太陽總比月亮大一樣,他認為人體也是"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意思是說,即便是正常狀態下,人身的"陽"也是多於"陰"的,總是處於微微上火的狀態。因為,人只要活著,就需要火力,因此人體也時刻處於被火消耗的陰虛邊緣。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火",就是有陰而無陽,有血而無氣,類似有米沒火做不成能供身體用的熟飯。老話說"人死如燈滅",人死後身體很快變涼,就是因為元陽耗竭了,和油盡燈枯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常建議年過40的男人服金匱腎氣丸,《素問上古天真論》:“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

  ②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陽盛太過,耗散人體正氣的病邪。這種火也稱之為“壯火”。

即大家所謂的“上火”,它是中醫所談的一種致病因素,有虛、實之分,君、相之別。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春天自然界萬物復蘇,陽氣上升,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出現春燥;加之北方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就是幹燥多風,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而且天氣變化反復無常,較難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易使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上火癥狀,如咽喉幹燥疼痛、牙齦腫痛、眼睛紅赤幹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幹裂、口舌生瘡、食欲不振、大便幹結和小便發黃等。《丹溪心法》稱之“氣有余便是火”。

  2常見的臟腑之火

  心火、胃火、肺火、 腎火、肝火,今天我們只談肝火,肝《黃帝內經》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用將軍剛強急噪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實上,脾氣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個人發脾氣時,你不要和他計較。為什麽呢?因為他的肝氣過旺而化為火氣,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會拍著桌子叫,他一定要把這股氣發出來,心裏才會好受,否則憋在心裏會害病的。等到這個氣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氣和了。但是如果一個人老是發怒,輕則血壓偏高,重則促使肝纖維化。三國時的周瑜大怒之下劍傷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傷肝”的典型案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態平和對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情誌調節

1)轉移註意力:當你情緒激動時,為了使它不至於爆發和難以控制,可以有意識地轉移註意力,把註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動上去。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玩遊戲、打球、下棋、聽音樂、看電影、讀報紙等。或者到室外走一走,到風景優美的環境中玩一玩,會使人精神振奮,煩惱皆無。

2)合理宣泄

電視和電影裏經常會有這樣的鏡頭:某人因有不良情緒,便跑到曠野、海邊、山上無拘無束地喊叫,或者拼命地擊打樹木,或者狂奔。這就是合理發泄情緒。所以,當我們在遭遇到不良情緒時,也要學會通過簡單的“宣泄”渠道痛痛快快地表達出來,或將不良情緒通過別的途徑與方式宣泄出來。如在適當的場合哭一場、痛快地喊一回、向親朋好友傾訴、進行劇烈運動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3)恬淡虛無:“欲治其疾,先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於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於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和平,知世間萬事皆是空虛,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禍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凈,疾病自然安痊。”情誌得調,氣機流暢,病安從來,人定能長壽

4保健調整

1)手指彈桌:將雙眼輕輕微閉,哼著你喜歡的小曲、京劇,或念著詩詞,用你的手指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就能緩解負面情緒。這是因為十個手指的指肚都是穴位,叫十宣,最能開竅醒神,一直被歷代大醫當做高熱昏厥時急救的要穴。十指的指甲旁各有井穴,《黃帝內經》上說:“病在臟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昏聵為“病在臟”,所以刺激井穴最能調節情誌,安神健腦。俗語道:十指連心。只要你閉上眼睛,輕輕地在桌上一敲,膻中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可以令人產生喜樂。手指的微痛,立刻就會讓您重新找回“心力”,這是人體中最寶貴的力量。

2)捶胸:捶胸不僅可以排解情緒,還能延緩衰老生氣郁悶時,人會習慣性地拍打胸脯,更為奇怪的是,這樣一拍打還真管用,心裏會覺得舒服許多。《黃帝內經》有“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為氣之海” 、“喜樂出焉”的說法。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是心臟這個君王的臣使,可以令人產生喜樂。如果膻中穴不通暢,人就會郁悶,這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在西醫裏,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從人出生以後它就會慢慢退化,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3)春遊:有的人在春天的時候,一困一乏就沒完沒了地老睡覺,這肯定是不行的。在情誌上,因為春天是一個生發的季節,人的情誌也應該是積極生發的。中醫說五臟裏面,肝在季為春,也就是說肝在春季對人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肝有抒發的作用,它調節氣機,可以讓你氣血往外走。“肝喜調達,而惡抑郁。”說的就是肝希望你非常高興、非常愉快,所以大家記住,春天的時候一定不要郁悶,因為在春天你一郁悶,肝氣就要受影響了,氣血就不能夠順暢地生發。所以春天的時候,最好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別郁悶。這是非常重要的養生法則,因為自然界萬物都在生發,你天天見誰誰不高興,你自己就把自己變成了一種郁悶的狀態,就和這個時令不能夠和諧在一起了。

瀉肝火的穴位。

早起沒精神沒食欲,可按摩陽陵泉穴瀉肝火。 用拇指用力按住它,其余四指並攏托住腿肚,用力按揉3分鐘。也可用艾條灸10分鐘,以皮膚微熱發紅為止。

暖暖的春天裏,早上醒來總感覺精神疲憊,胃口似乎也沒有以前那麽好了。這是肝火太旺,以致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所致。對此我們除了要加強飲食上的調理,少酸多甘外,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調理。其中,陽陵泉穴瀉肝火的效果就相當不錯。

還有經常按摩太沖到行間部分,也是對降肝火有好處的。

5 食療;

3)喝梨水去肝火

  表現癥狀:頭痛、頭暈、耳鳴、眼幹、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肉吃得多,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升高就會使人沖動、脾氣暴躁;常年吃素的人則容易抑郁、情緒不穩定;維生素C缺乏就會表現為冷漠、情感抑郁、性格孤僻和少言寡語,等等。所以,我們只要註意吃得對、吃得好,就可以遠離那些壞情緒。深海魚、香蕉、柚子、菠菜、櫻桃、大蒜、南瓜、蘿蔔……這些都是可以提升你快樂感的食物,不妨有意識地多吃一些。

6藥療

  預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醫常用夏枯草、桑葉、菊花或金銀花、綿茵陳調治,效果不錯。方法如下:

  1).夏枯草12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

  將夏枯草、桑葉加入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後煮半小時,最後加入菊花煮3分鐘,即可代茶飲。可用冰糖或蜂蜜調味。

  2).金銀花15克、綿茵陳15克

  將金銀花、綿茵陳加入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後煮半小時,即可代茶飲。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調味。

  此外,預防肝火上升,也可喝“枸杞菊花茶”,方法如下:

  枸杞先煮30分鐘,加入菊花後再煮3分鐘,就可作茶飲,適用於頭暈腦脹、眼赤目乾,經常用腦者。

  治療肝火大的經驗方;醋柴胡10白芍18枳實15甘草6龍膽草15黃芩15梔子15澤瀉15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gcz&aid=734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