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1 12:00:00瀏覽2696|回應0|推薦27 | ||||
還不錯看,007電影該有的都沒少。唯一費解的是,有些影評提到本片「深度」勝於往昔。那是啥米碗糕?龐德落水的深度嗎? 海報上的龐德與智勇雙全女主角 動作爆破香車美人這些傳統元素都在,也的確不斷向歷史上的龐德致敬,但劇情拖拉鬆散,而惡魔黨大頭目是龐德兄弟這種狗血老套,實在也很難說替這個角色增添了什麼「深度」。大概只能說本來是個平面人物,現在終於在第三維上微微突起罷啦。 Q先生與龐德 一定要談「深度」,飾演Q先生的Ben Whishaw,最近擔綱的影集「倫敦間諜London Spy」,相形之下,才是深不見底。但也不能因此說那個比較精彩。007是高空絢爛的焰火,「倫敦間諜」則和大多數現實中的間諜一樣,是地底靜靜的暗流,兩者截然不同。後者若能撐完第一集而沒睡著,才會漸入佳境,不是多數007觀眾的菜。 乾柴烈火卻沒空點著的龐德女郎 說劇情拖拉鬆散,可能不盡公平。事實上動作緊湊,場面調度流暢,好此道者依然可以大飽眼福;龐德女郎向來乾柴烈火一點就著,這也是歷史共業,不,傳統。出問題的,或許在為數不多的幾場文戲。有人可能感於爆米花電影難得言之有物,無論如何要鼓勵一下;有人沒被說服,覺得根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照我看來,所謂龐德不堪回首的童年,和大頭目間的恩怨,都流於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需要觀眾大量腦補。除非下一集有更清楚的交待,不然只是味精香料罷了。 惡魔黨大頭目 關照過去龐德電影的人物劇情,有助於營造整體連貫的氣氛,但能不能感動觀眾,恐怕因人而異。以我來說,雖然每一部007都沒錯過,但從來不看第二遍,純粹圖一個爽,人物劇情都不放在心上。劇末大頭目擺出歷代人物影像展,不知龐德心裡怎麼想,我看到「皇家夜總會」的Mads Mikkelsen忽然有些悸動,腦海中浮現的卻是Dr. Hannibal。畢竟「皇家夜總會」是近十年前的片子,印象當然遠不如現在進行式。導演或許是打算考驗粉絲的忠誠度來著。 真要考007史,阿爾卑斯雪坡追逐那幕,應該是向1969年「女王密使」致敬。只不過當年道具是雪橇雪車,這回則動用了輕航機。「女王密使」由絕無僅有的一片龐德-喬治拉贊貝主演,雖然種種因素(主要是票房,據說)使得片商必須換回史恩康納萊,但電影其實拍得不錯,雪地追逐尤為經典,以當時技術來說。這也是大頭目布洛非在銀幕上露臉的第二部片。噢,布洛非右眼的疤痕,在1967年「雷霆谷」首次現身時便有。當時可能為了烘托這傢伙的陰狠,後來演員每片一換,乾脆說是整容變臉,順便把疤痕修掉了。 墨西哥亡靈節 動作場面最精彩的,個人首推開場的亡靈節。後面包括隕石坑基地和MI6舊大樓的爆破,場景固然震撼,卻總覺得有些為震撼而爆破的做作。尤其是隕石坑,竟然因為打中一個什麼閥門而引發連環爆,整個基地陷入火海。這到底是情報站,還是石化廠哪?說不定地底下真有什麼神秘管線,應該讓花媽去查一查;要是落入柯P手中,少不得無限期停工。MI6大樓也很誇張,雖說是預定的爆破,但女主角和龐德一夥分手不過幾分鐘,就陷身這等龐大機關成為誘餌;布洛非算計之深,動念之速,真乃惡棍之神啊! 片中運用了一些點到為止的象徵手法,留給影評人腦補。如片末龐德和布洛非隔窗對視,兩人疊影在玻璃上,不僅系出同門,根本一體兩面。但動作片觀眾通常不吃這套,像亡靈節隱喻死而復生,怕你看不懂,乾脆書面大標題寫給你看。整體來說平鋪直敘,沒什麼故弄玄虛。倒是出自Sam Smith的本片主題曲,秉持007電影一貫傳統,頗為動聽,不輸前一集Adele的Skyfall。只是演唱難度也高,大概很難出現在KTV裡。最後,做為與倫敦略有淵源的旅人,貼兩張不小心拍到的照片以助談興,順便為本文作結。 左圖:片尾大反派布洛非墜機的地點,就在這座西敏橋。鏡頭帶到橋頭河東獅,不,「南岸獅子」,一閃即逝,有興趣不妨稍加留意。(細節及其他地標參見「泰晤士河遊船」及相關格文) 右圖是上集遭炸毀,這集爆破拆除的MI6大樓,好端端還在那兒。照片中位置在摩天大樓右側下方,可見其背面。拍照時壓根沒想,只是這會兒寫著寫著,一個念頭油然而生:該不會剛巧帶到?果真找出這麼一幀。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