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05 16:46:53瀏覽510|回應0|推薦1 | |
旅遊手札 Jason帶著一家人,來到這個純樸的小鎮,路過一片稻田原野,來到了這個具有藝術氣氛的藺草文化館。 館外豎立著一個戴著工程帽子的小狗人偶,很有意思,我們也拍了幾張照片,庭園外有一個雕像,我家小朋友揚揚很喜歡這個藝術雕像,因此我們在這邊也拍了不少張照片喔!! 館內呈列著藺草的各項成品,很豐富也很有創意,這次去巧遇到兩位藺草國寶級的盧來春阿嬤與鄭愛子阿嬤,她們在現場編織著草帽哩,看到我家揚揚可愛的模樣,就順手編織了一個麋鹿草編給他玩,編的很好喔!!這也成為此一遊的大收穫。 內部有好多古早傳統用具:草蓆、籠頭、裁縫車、腳踏車、杓子、風穀機、挑水、挑米的用具、磨米用具...很多很多,能引發懷古之情,進而感念先人為農業發展做出的貢獻,緬懷過去,策勵將來... 二樓還有一間時時飄著咖啡香的『穀倉咖啡』,可以坐下來品嘗香醇的咖啡或是吃個簡餐喔。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七鄰彎麗路99號 電話:037-741319 文化館特色 文化館展區內有:藺草文化區、稻米文化區、農耕文化走廊與藺草體驗區、民俗文化區…等。 ☆藺草文化區:藺草的由來、草帽由來、藺草生態…等。 ☆稻米文化區:米的種類、彎麗米生產、米百科圖表…等。 ☆農耕文化走廊與藺草體驗區:展示過去早其農耕工具。 ☆民俗文化區:草帽編織圖表、帽蓆編織示範特區…等我們祖先日常生活用品、用具、環境的展示。 藺草文化館介紹(資料取自http://61.218.188.100/treh/index.htm) 早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昔稱番婦)浦氏魯禮和納斯烏茂,曾擷取大安溪及房裡溪下游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 直到明治三十年,當時有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的構想,加上西勢庄婦人洪鴦在編織草帽上的嘗試與創新,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業。「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二十五年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 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外銷價格高,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在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的編織,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婦聯會理事鄒靖透過 但在民國六十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而結束,相關受累公司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及工商業發達,婦女多湧進工廠賺取較多之工資,帽蓆業一落千丈。直到現在,台灣產業外移,以及東南亞、大陸、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 為了紀念這個產業在苑裡地區的文化影響,苑裡農會總幹事 藺草文化館座落於苗四十三線與山腳外環新闢聯絡道北側轉角,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新廈旁,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面積約三三○平方公尺。 文化館的改建是委由李榮築建築師精心設計,並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 藺草文化館以藺草生態及編織為主題,內外設有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農村古文物展示區、DIY 教室。 交通指引 。中山高三義交流道下→往三義市區方向接台3線→過水美街左轉接苗130縣道至苑裡山腳即可抵達。 。中二高苑裡交流道下→接13 開放時間:星期一休館,其餘每天上午9:00至下午5:00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