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重新上市
2013/07/28 22:20:04瀏覽2105|回應0|推薦0

2013.7.24   遠見雜誌/彭漣漪

national geographic

在數位化潮流下,全球各主要雜誌都推出電子版本,其中最成功的,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電子版訂戶高達40-50萬,世界第一,加上紙本版,全球共有420萬訂戶。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將於9月正式在臺重新發行,電子版本同步推出,來勢洶洶,準備測試這全球最暢銷的電子雜誌在臺灣市場的接受度。

新的繁體中文版由臺灣的大石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及「國際資料集團」(IDG)亞洲共同投資,國際資料集團總部在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資訊技術出版、研究、會展與風險投資公司。在全球90個國家用25種語言出版300餘種報刊。

「這是我的夢想,」國際資料集團亞洲區總裁熊曉鴿表示,有125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以內容取勝,「在全球沒有競爭對手。」

熊曉鴿表示,美國經驗證明電子版受歡迎,這次在臺灣測試電子版本,他很有信心,因為他認識很多臺灣朋友也是全球到處跑,如果隨處就能看到會很方便。

熊曉鴿進入國際資料集團已22年,負責國際資料集團亞洲業務,同時是國際資料集團資本創投創始合夥人,被譽為「中國引進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

這次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第四度在臺灣發行,中間多次易手。

大石國際執行長兼總編輯李永適指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01年首次在臺灣出版,由錦繡文化集團負責,後因老闆發生財務危機,由秋雨文化接手,再轉一手給海峽文化,因與國際資料集團對版權看法不同,在2012年9月停刊, 他們是第四個接手的企業。

1998年,熊曉鴿代表亞洲國際資料集團跟美國最大消費類雜誌出版集團赫斯特(Hearst)建立合資策略聯盟關係,成功將流行時尚雜誌《柯夢波丹》(Cosmopolitan)版權轉給中國的《時尚》雜誌。《芭莎》(Bazar)、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簡體版,循同樣模式進入中國。

「雜誌不是我們的,是以合資方式引進大陸出版,證明這種方法很成功,」熊曉鴿指出,「時尚」現在是大陸最大的消費類雜誌出版集團。國際資料集團亞洲旗下目前共有20種消費類雜誌、20種IT及財經類雜誌。

大石國際執行長兼總編輯李永適表示,7月將推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試刊號,發行量預計為7.2萬本,售價99元。9月正式創刊,紙本版200元、電子版180元。訂一年紙本雜誌送半年的電子雜誌,訂閱電子版則贈送一半期數的紙本雜誌。

為什麼有價差?李永適解釋,因為平板電腦裝置普及性還不夠,要再等一段時間,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與其他雜誌差異最大的是電子版,是當做獨立產品經營,要付費的,電子雜誌內容更豐富,有影片、紙本版裝不下的內容等,未來還將增加英語學習功能。

熊曉鴿在來臺正式發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前,接受《遠見》獨家越洋專訪。以下是內容精華:

問:為什麼接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

答:雜誌要有長期投資計畫,尤其是高端的,我這次為什麼這麼有信心?因為行動互聯網電子版市場特別大,預估到2015年,全球使用平板電腦的裝置達10億個,大陸一定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另外有個預測是,未來9成訊息會透過各種螢幕取得,包括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推出平板電腦用的電子版兩年,訂戶有40至50萬,而且還在成長,訂價20美元,等於每年多1,000萬美元的利潤。

電子版本讓人很方便,到哪裡都可以看,行動平臺另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搜索,現在一般人查詢地點會用Google地圖,但未來如果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來找地點的訊息,會有更多深入內容,這對做科學考察、或全家旅遊都有用。我看到這個前景,因此接手投資。

問:進入臺灣前對市場有何評估調查?

答:中國市場極大,和其他市場不能比,但傳統媒體已走到了(盡)頭,尤其在臺灣更是走到(盡)頭,雜誌很難做。什麼意思?我觀察臺灣的雜誌經常很厚重,但雜誌其實是種服務,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得到有用內容和訊息。

進入臺灣之前,國際資料集團有做過市場分析,但說實在的,每一個市場調研都不可靠,因為電子版本市場很新,每個雜誌都在試不同招式。但我相信潛力是滿大的,未來電子版訂戶會遠遠超過紙本。現在畢竟是新的市場,大家共同摸索。

市場預測內部也做過,但我認為不那麼重要,因為主要靠的是內容,辦雜誌就像開餐館,做的菜好吃,客人就會回來,廚師問客人是鹹是淡,做調整。如果餐館裝潢很好,會吸引消費者進來,但如果進來後發現食物性價比不好,也不會再來。所以雜誌真正要以內容為王,不能只靠廣告賺錢,至於發出去有沒有人看就不在乎。

問:國際資料集團在大陸發行電子版本的經驗如何?

答:現在的雜誌幾乎都有電子版,但一本消費類雜誌很難單獨做平臺,個別的網站等於是對雜誌的補充,很難取代跨媒體平臺。因此我們推出「yoka.com」,是大陸第一大消費時尚入口網站,集合所有消費類雜誌做行銷。

yoka.com流量很大,在網站上專業及非專業的訊息很多,但沒人願意出錢,獲利還是靠互聯網的傳統模式──廣告。在行動互聯網上,消費者不願意看到廣告,這對業者來說經營很痛苦。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不同,電子版靠的是訂戶,它的內容品質很高,消費願意花錢訂內容。(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01 national geographic02

李永適領軍 「大石」奠基兩岸
曾以《消失中的臺灣珊瑚礁》(大地)獲選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的資深編輯李永適,近日分別在臺灣和大陸創辦了大石文化公司,將推出系列自然知識類書籍。

李永適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秋雨文化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取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授權,擔任繁體中文版總編輯,為當年臺灣的自然報導帶來新衝擊。2004年赴大陸發展後,又先後擔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英文版及《國家地理雜誌》簡體中文版《華夏地理雜誌》主編。

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多年,李永適不僅深得國外媒體的信任,也結識了許多國際級攝影師,包括以「阿富汗少女」聞名的史提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以及本月將應觀光局之邀來臺訪問的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等,與他都有一定交情,而這也成了他創業的最佳資源。除了取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獨家授權,大石的合作對象也包括大英博物館出版社及威爾登‧歐文(Weldon Owen)、奧斯本(Osborne)等知名出版社。

大石以譯介知識性圖文書為主,強調影像、插畫與文字的品質兼重。但由於兩岸出版環境的差異,臺灣與大陸兩家公司的運作模式不盡相同。臺灣大石如同一般出版社,近日推出創業作,號稱最完整的恐龍百科全書《終極恐龍百科》,未來還有配合花博及大英博物館展覽的作品。

而鑑於大陸出版法規限制,中國大石則只負責從版權取得、編輯到印製的工作,成書後再賣斷給出版社。李永適強調:「我們跟大陸出版社合作有 3個堅持,一是由我們全權處理編輯事務,二是書上要標示大石文化的品牌,三是要能客觀監測書的印量。」目前該公司在中國已出版20餘本圖文書。(2010.11.7中國時報/周月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803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