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為閩南歷史悠久的名剎,位於廈門的名山五老峰前,背倚秀奇的
五老峰,面臨壯闊的廈門港灣,風景絕佳。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結廬
梵修。明代擴建殿堂 ,初具規模,清初重修。
從酒店前往南普陀寺的路上,會經過廈門大學的南門。
廈門大學創立於1921年,是由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所捐助,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
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1937年陳嘉庚函請,中華民國政府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
國立,更名為國立廈門大學。到了2021年的四月,廈門大學正好創辦了一百年,
在中國算是悠久歷史的大學了。詩人余光中和大陸抗疫要角鐘南山院士,都是
廈門大學的傑出校友。
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每天開放1500名入校參觀,因需於網上預約,所以
不得其門而入。
鷺島名山--鷺島是廈門島的別稱,而名山是指寺後山的五老山。
南普陀寺前的蓮花池以及放生池
寺前的萬壽塔
南普陀寺是一個迷人的寺院建築群。漫步參觀寺前的蓮花池,聽和尚的念誦聲。
寺院後方的步道旁都是充滿歷史感的石刻。步道可前往五老峰頂端,欣賞整座
城市的美景。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
無盡岩。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
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年)得靖海侯施琅捐資修復並
擴建,因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遂更名為
南普陀寺。到民國初年,南普陀寺已成為閩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廟。 文革時
,南普陀寺遭毀,至1989年恢復推舉方丈的制度,成立以方丈、堂主、監院
等組成的寺務管理委員會。
南普陀寺佔地3萬多平方米,格局為三殿七堂,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建築
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
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中軸兩側則有左右廂房、鐘樓鼓樓、羅漢堂、
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舍等。
大悲殿恭奉著觀世音菩薩
寺院的後山有許多石刻,有的歷史悠久,有的是最近所刻,也有不少台灣信眾
留下的石刻。
南普陀寺的後山即是五老峰
轉逢和尚之塔--1924年,南普陀寺的住持轉逢和尚,立志改革佛教,除重修梵宇,
重訂清規外並化私為公, 將南普陀原來的子孫制,改為十萬叢林的選賢制,並按照
新訂的規約,選出會泉法師為十方叢林的住持。第二年創建了閩南佛學院。從此,
海內高僧頻臨弘法,十方佛子競來求經。稱盛一時,馳名中外。
紀念太虛大師石亭--大師法名唯心,法字太虛,別號昧庵,以字行,出生
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浙江崇德縣(今桐鄉市),著名佛教臨濟宗禪師
、哲學家,是印順導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
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佛教後學們的崇敬。印順導師是慈濟證嚴
法師的師父,而東初法師是聖嚴法師的師父。
太虛大師和弘一大師都曾在東普陀寺弘法,太虛大師還曾擔任佛學院院長。
太虛大師之塔
這是座鋼筋混凝土的碉堡,在兩岸烽火期間所造,現內部已經灌滿了混凝土。
在寺院的後山,五老峰山腰間,眺望廈門遼闊的港灣,景色非常秀美。
前些日子,新聞說,金門人建議重開小三通,鑒於疫情略為緩和,希望重開
兩岸交流的門戶,內政部也說會慎重考慮,這對於兩岸有互動的需求的人們
,無疑是大好消息。大陸也宣布放寬台胞入境的手續,無奈這幾天台灣的
疫情急轉直下,大陸政策也隨之趨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