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9 15:04:30瀏覽798|回應1|推薦15 | |
普世的價值裡,詩要有它的位置,社會才不會那麼功利。 我們知道詩的創作屬於個人在群體裡自覺或不自覺的一種行為,不論是文學獎、文藝營;個人或詩社;依附媒體或任何媒材……,只要藉由發表,讓複數的主體能夠欣賞,都屬於一種理念的傳達行為。 李沾衣,本名初惠誠。使用李沾衣以前,以浥塵的筆名發表作品(1988年以前)。或許是他刻意讓別人認不出來,也或許他穿了隱形斗篷。禪修與文學並治。他第一次登上大型報刊的詩作發生在1988.11.22自立晚報〈吃橙哲學〉、1988.12.11自由時報〈結構學的演繹〉起始: 〈吃橙哲學〉 响午,將自己置身於旋身的光纖中 晴空無悔 以密集的心事 開始剝橙 剝開晚霞絢爛的外衣 肋骨凸顯出擴張後的橫移 皴法無非是美學的遺事 纖鬚如蛛網糾結 卻兀自掉落 而血液脈脈的流出 只剩胺基酸,以及 凌氣逼人 暮色漸暗 〈結構學的演繹〉 大廈在霓虹燈光影的閃耀下 擴顯龐大的黑蕪 黯夜來臨 高樓漸蘙 而星光愈發寂靜 除了鋼筋結構體的夢魘 軋軋的掘土聲 以及農事 一一跳開 洪荒浩邈 變形蟲的傳說開始橫行 所謂混沌 所謂太初 他在1986年下半年,加盟當時醞釀成立的《薪火詩社》,《薪火詩社》為結合一群參加『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的同好組成,自《薪火詩社》1987.03創刊號起,作品開始在詩刊出現。此時作品較具海洋風、民歌風(1987年寫生平第一首過台灣海峽的詩作),生平第一本閱讀的詩作為鄧禹平詩集《我存在.因為歌.因為愛》。由較受葉珊、鄭愁予、余光中影響,轉而接受台北當時的思潮,才開始對當時詩的風向或輪廓有一些認識。 余光中在《星空無限藍:「藍星詩選」序言》P.8 裡提到:「如果詩史只著眼於詩社,則並不刻意結社或「社性」不著的詩人,如李莎、戴天、方旗、胡品清、王潤華、淡瑩、張錯、席慕容等,雖然各有成就,卻會顯得「無家可歸」。而其實,傑出的詩人如鄭愁予、楊牧、羅青等,往往是「社性」很低的獨行俠。詩社對於一位詩人,可以成為堡壘,也可以成為監牢,要看詩人如何自持而定。」 誠哉斯言,年輕人的視野不該只是拘囿於詩社裡。因此,他同時往其餘詩刊或報章等發表作品。加入詩社以前,他的創作之路,是自1980年開始,以一則笑話及散文,作品始刊於國中校刊、散文、詩作陸續躍上《澎湖青年》、地方報紙《建國日報》。當時散文具備勵志性與管管風。並在1988.04.30《秋水詩刊》58期(為生平第一首情詩)、1988.07.20《珊瑚礁》14期(為生平第一首弔傷亡的詩)磨練筆力。創作以前的薰陶,藉由當時《青年戰士報》羊令野主編的〈詩隊伍〉獲得一些訊息及知識。 他在1988年以詩作獲得第16屆國軍文藝金獅獎,比張啟疆晚了一年,和詩人田運良同時獲獎。他在1988年開始,由自澎湖眷村喬遷到北縣的友人協助,將作品投稿到北縣的《青年世紀》,1988.09第235期(趙天儀主編)、1988.11第237期(趙天儀主編) 、1989.05第241期(向明主編) 、1989.06第242期(向明主編)。1989年作品開始出現《自立早報》報頭及副刊。當時持續幾年時間國泰人壽贊助於刊頭「早之頌」彩頁短詩,為自少起以 一直以來,他的詩稿年產量平均約20首,李沾衣在1989.03.02自澎湖退伍,1990發表第一首散文長詩、發表第一首懷念妹妹幼年的詩、發表第一首贈新婚的詩作。1991年作品發表於《台灣時報》。生平第一首《琵琶行》主題詩作發表於1990.12《地平線詩刊》11期。1991起關懷澎湖的地方散文刊於《中時晚報》「台灣觀測站」共四篇。1991.02.25發表弔亡詩友的詩作於《新陸詩誌》革新版4。進入情詩或生活寫作時期,他稱為「疲於抒情之後的覺醒方式」。199106.13發表生平第一首《紅樓夢》主題詩作於《台灣時報》。1991.07.05發表生平第一首環保主題詩作於《自由時報》。1991.07.31發表懷念故鄉澎湖組詩於《心臟詩刊》16期。 八○年代中期以降,《四度空間》、《五陵》、《地平線》、《象群》、《曼陀羅》、《薪火》、《新陸》、《風雲際會》、《黃河》、《台北詩壇俱樂部》……等新世代詩刊相繼問世,這些詩刊的主要成員多半出生於五○年代末期和六○年代。 ──摘自林燿德〈許悔之論〉 事實上,他們多數是自學生的校刊時期即開始投稿,由學校文藝社團培養而成,寫作班、文藝營發萌,再由詩社鍛鍊而成。遺憾的是,如果再加上當時台灣各地方的詩社,其實,寫詩的人口是蓬勃的,你可以說是肇因於報禁解除的緣故,要而言之,為何後來這些詩社幾乎冰消瓦解,紛紛離去的人員流散?他們好像李沾衣一樣,像一則笑話,或者是隱形斗篷上身。 像李沾衣這樣情況的文人台灣還有很多。林燿德在〈消失的八○年代──張啟疆現象〉裡說: 從這個現象中我們目睹了評論界面對「當代」的態度。我們樂見有人指出這個大量推出作品的作家毫無成熟之處,也欣慰於有人以嚴謹的方法論證實這位作者的實力和成就,但是全然的漠視卻令人相信:某些對於批評界和文壇的危機預報已經降臨。 台灣的大專院校裡,後來較為重視現代文學,可以說是同步地蓬勃發展。但是,隱形斗篷上身的現象,還是所在多有,五年級生真正冒出頭來的人只有幾個,鳳毛麟角,六年級生、七年級生呢? 李沾衣為1994.12《四度空間詩社》第八期推薦詩人,均為長詩主題書寫,其中七十行以上詩作〈蒼狗與芻狗的節慶〉,較具表達張力,還有神話悲劇的書寫。1991年進行本土海洋主題《北回歸線底下上昇的海島》,獲台灣省巡迴文藝營第六屆詩獎,可惜當時流行後現代,只是抬頭換氣一下,便繼續潛航。 在報禁解除的後期發展裡,本土或台灣意識成為顯學,此其一;主題性的詩集鼓吹大行其道,此其二;台灣幅員過小,此其三。事實證明跟著潮流或企劃議題來走,只有愈益壓縮創作者的自由思路、生命主體,所以後來有所謂海洋文學,為試圖在台灣海島的型態下著力。或是在個人生命主體上探討;或是在後現代環境生活上耕耘;或是在美學的思辯上反思;或是在行動詩派上實踐;或者旅行文學上實踐……遂成為後網路時期的發展書寫方向。書寫,環境是幻境,環境會改變,書寫還是要在人的主體性上著力奠基才行。 和其他詩人背景不同的是,不能忽略李沾衣和「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接觸的時光,佔去他自1990年至1999年青年的黃金歲月。1992年以後,曾為全國第一本漫畫評論情報誌《comimax先鋒DX漫畫情報誌》主編、國人漫畫叢書主編。他後來再進入佛教領域,直到2005年底,才在Blog開啟停頓許久的詩路。 他曾經任職在台北的出版編輯業,包括《桂冠》、《皇冠》、《大然》、《時報》等出版社,媒體企劃、文案撰文等,也任職過佛教單位的出版編務主任工作。除了漫畫以外,還兼及親子或作文類型的書寫編輯工作。 後李沾衣時期,他以本名書寫。「唐詩改寫為現代詩」的主題是目前推廣的項目之一,根據2007台北詩歌節,151個字為材料限制寫作的『活版自由詩』,總共書寫34首。另外,還進行拼貼詩的嘗試。這是詩的方面!散文進行散文越界到詩,詩也可以越界到散文的嘗試──進行跨界書寫。另外,還有回憶之旅的書寫。 他在2007年共書寫110首詩作品。 2008.04.17 李沾衣作品刊登年表(預定第二本個人詩集部分資料) 作品名稱/發表刊物/刊登日期/完成日期 我們一路回溯恍惚的記憶/自由副刊/81.04.05/81.02.16 然而海水終將傾覆時間/活水45期/82.05.05/80.12.30 是浮萍,就該……/地平線詩刊11期/79.12/79.02.27 黛玉葬花/台時副刊/80.06.13/79.04.10 一分鐘的情事/生活報// 疲於抒情之後的覺醒方式/自由副刊/83.01.05/80.03.16 喝下午茶的方法/自立副刊/80.04.22/80.03.18 草原傳說/自立副刊/80.06.04/80.03.22 過境/秋水詩刊58期/77年春季號/77.03.27 當離愁來到情婦身上/薪火詩刊15期/83.04.15/ 愛情麻雀/薪火詩刊15期/83.04.15/ 玻璃窗的下午/自立副刊/80.11.09/80.09.10 白磁杯的下午/// 王/自立副刊/80.08.07/80.07.03 吃橙哲學/本土副刊/77.11.22/77.10.30 結構學的演繹/自由副刊/77.12.11/77.10.31 秋天從教堂後面飛起來/活水54期/82.09.20/80.12.19 街心/自立副刊/80.03.11/80.01.09 大風歌/新陸詩誌NO.04/78.04.01/76.11.02 哟!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薪火詩刊3期/76.11.04/76.11.04 如此的賦別/台時副刊/80.06.10/79.10.02 遺落/本土副刊/79.05.21/79.04.29 諸事:三種問答方式/台時副刊/80.05.02/79.08.30 孤獨魚/薪火詩刊15期/83年春季號/ 詩人座右銘/薪火詩刊8期//78.04.04 速寫九份/活水37期/82.01.05/ 澎湖印象/心臟詩刊16期/80年夏季號/79.08.30 藍色吉貝/自立副刊/81.01.06/79.11.30 雪藏日/自由副刊/80.07.05/ 李沾衣作品刊登年表《珊瑚先生》個人詩集 作品名稱/發表刊物/刊登日期/完成日期 北回歸線底下上昇的海島/80年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 木麻黃/薪火詩刊76年創刊號// 澎湖印象/心臟詩刊16期.80年夏季號// 藍色吉貝/自立早報/81.01.06/ 早安/自立早報.早之頌/78.04.25/ 晨曦豆漿店/薪火詩刊8期/78年春季號/ 水族箱裡的魚族/薪火詩刊/76年創刊號/ 外祖父逝世的那年夏天/珊瑚礁14期/77.07.20/ 我打北回歸線走過/薪火/76年夏季號/ 歸航/澎湖青年34期/76.06.05/ 遺落/自立晚報/79.05.21/ 關於一尾老死的魚以及魚的衍生/四度空間8期/83年/ 孤獨魚/薪火詩刊15期/83年春季號/ 很想孤寂地死去,在春天,遠離台北:弔王志堃/台灣文藝新9期/80.02.15/殘像/薪火詩刊7期/78年春季號/ 囚室/薪火詩刊7期/78年春季號/ 夜衣/心臟詩刊16期/80年夏季號/ 在陰天的時候/自立晚報/82.12.22/ 雪藏日/自由時報/80.07.05/ 過境/秋水詩刊58期/77年春季號/ 吃橙哲學/本土副刊/77.11.22/77.10.30 結構學的演繹/自由副刊/77.12.11/77.10.31 諸事:三種問答方式/台時副刊/80.05.02/79.08.30 四月/台北詩壇俱樂部創作選集/78// 愛麗絲夢遊奇境/台北詩壇俱樂部創作選集/78// 二人女/生活報/79.05.26/ 在夢與醒的邊緣/秋水詩刊61期/78年夏季號/ 是浮萍,就該……/地平線詩刊11期/79.12/79.02.27 黛玉葬花/台時副刊/80.06.13/79.04.10 開放性與私密性的交談/四度空間8期/83年/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