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現代青少年牧養與關懷課後感(一)
2012/03/19 05:16:00瀏覽101|回應0|推薦0

帶著萬分期待的心情3/3星期六一大早便驅車前往浸神(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上課,沒上課以前就聽說接下來的兩週會很,聽說連吃飯時間都要繼續上課,帶著忐忑不安又期待的心情我進了教室的門….

進教室門的時候小謀老師已經開始了他的活動,但課堂的人數卻不是很多,顯然很多人其實是遲到了。他首先拿了幾張紙卡,讓同學們細看,紙上有甚麼字?同學們端詳了許久,實在看不出所以然,最後答案揭曉了,原來是一個英文字”HELO”,小謀老師接著說:「等人是最無聊的,如果你不想點東西,那麼青少年在這段時間內就會躁動,場面甚至會失控,因此你得讓他們有點事做」就這樣展開了兩週週末,密集四天絕無冷場的體驗教學。

小謀老師,本名謝智謀,臺灣體育大學教授,專長體驗教育,過去曾是中輟生,混過流氓,被保護管束過,人生曾是黑暗沒有盼望的,如今因著神得帶領卻成為台灣體驗教育的第一人,他的另類思考開創了後現代青少年牧養的新思維。

過去傳統的教會所教導出的輔導也好青少年也好,一律都是上帝眼中的乖寶寶,會唱詩、會禱告、會主領敬拜、順服、聽話、沒有不良嗜好、應對進退得體、按時候上教堂….這些世代的青少年,如今已經成長為青壯年、甚至是壯年的族群,當時的人沒有龐大的資訊、沒有網路、電腦、網書,當然也沒有現在這麼高的升學壓力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而所謂的後現代青少年,其實就是一群每天被保護、被呵護,在環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大量的資訊世界,3C商品是他們手上的玩具,手機、平板電腦、PSP2....一切能夠上網的東西他們都不用任何說明書都可以玩得非常順手,網路遊戲及facebook就是他們交談互動的空間,他們幾乎一致的共同特性是語言與文字的表述能力都不高,也非常簡化,通常只用一些表情符號或數字就代表他們的意思,並不會更細膩深入的說明自身的感覺與觀察,而這群青少年因著對於挫折忍耐力極低,常常也被冠上「草莓族」一詞,意思是外表光鮮美麗,但卻極為容易受傷。

其實今日教會可能要重新去思考的是對某些事物的框架跟社區青少年的關聯性,會不會我們可能因著某些框架而讓我們放棄了大多數的孩子,而只願意選擇少部分的乖乖牌?其實小謀老師再挑戰我們過去對於青少年的分類與思考,接著他舉了臺中神行教會的例子;這間教會的牧者范興邦傳道過去是個混過幫派後來被神抓住悔改信主的人,因著神的呼召他進入神學院接受造就,畢業後他回到他熟習的社區,立志就是要帶那些邊緣青少年悔改信主,這些青少年很多都是中輟生,有一些甚至加入幫派,要不就是在廟口混,整天無所事事,而他的呼召與感動就是去愛這些青少年,把他們帶信主,可是事情並不容易,因為這群青少年是很難進入教會的,他們的外表、語言、文化….都使得他們與教會其實格格不入,既然他們不能來,於是范傳道就到他們的當中,開始了他的”2030異象宣教”(註一)

待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