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禪vs商禪
2009/08/02 17:36:09瀏覽7496|回應1|推薦3
往昔禪宗祖師百丈懷海立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叢林制度做了一些改變,變成"農禪生活",讓自己的寺院叢林可以不依賴仰賴外界的護持,雖然此舉遭受傳統的佛教界批判,但是以整個歷史來看,卻因為此舉變革,讓禪宗歷經"三武滅佛"後,仍能夠存續下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在古時候,偶有戰亂,民不聊生,寺院如何能夠在此惡質環境下存續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更改變了一些外界對法師或寺院的觀感問題,除了仰賴外界的護持,寺院叢林是否能夠自給自足?!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以前是農業社會,因此可以用農禪的方式,但是現在沒有那麼大的農地,而且現在也進入商業時代了,狗狗在數年前有在菜市場見到法師在賣珊瑚菇(黃金菇),跟法師購買時,順便詢問其寺院道場在何處,過數週,與同修前往參觀其菇寮,要以太空包來培養各種菇類,也有一塊地在種菜....現今,過去日常法師的道場在宏揚"菩提道次第廣論"時,他們開"里仁有機店"來銷售有機食品,順便在店的樓上開讀書會,其所賣的產品比外面便宜,他們都以連鎖統一採購的模式,其目的在於要接引眾生,而非賺取很高的利潤.雖然在佛教戒律中有禁止販售的行為,但是若立於大乘佛法的精神-融入大眾生活,以及接引的方便來說,因地制宜理應是可以被允許的!
商禪生活,意味著以正當的手法行銷產品,換取合理的利潤,藉以自給自足,接引大眾...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是為了自己的貪欲,為求更大的利潤,多少會不擇手段去牟取錢財,然後獨享其身,這種模式對於修行人來說,當然是不應該的,雖然同樣都是在銷售產品,於換取利潤的起心動念當下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多數人的利益,甚或是可以轉化到弘法濟世的層面上...很多事相看來是雷同的,比如說:佈施...有些企業的布施目的是在於節稅,當然也是不錯,總是有回饋社會或利益到一些團體,但是動機是可議的!以修行人的角度是以無相布施為出發心...有人說宗教團體像吸金團體,這也是一種誤解,為何?因為動機與所利益的人是天差地別的,雖然相上看都很類似,同樣都是向大眾收取錢財(募款),但是以宗教團體來說,是將大眾結集來的錢財,再轉換成有形與無形的利益回饋給十方大眾,而不是一個人或少數某些人得到利益...事實上,菩薩的工作,就是在做轉換與重新分配的工作...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wing&aid=3188887

 回應文章

曉雪
分享新見解
2009/08/19 19:17
發現心經之新穎說法,交流囉!
http://tw.myblog.yahoo.com/b-3359989/article?mid=165&prev=166&next=164&l=f&fid=5

這個是聲音檔,所以沒畫面!
不斷地嘗試著按play鍵,直到出現播放的計時,就有聲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