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3 17:23:00瀏覽1022|回應0|推薦1 | |
進入後ECFA時代,臺灣必須瞭解ECFA對我國產業之影響與衝擊,並思索如何把握契機,以打造臺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十年。為探討此一議題,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特邀臺灣經濟研究院龔明鑫副院長,於99.10.8假銀行公會舉辦「簽訂 ECFA後,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與未來展望」研討會,茲將本次研討會討論重點議題及心得整理摘錄於后,與同仁分享。 壹、臺灣經濟與國際比較概況 一、服務業比重 資本主義市場講究效益最大化,而自動化機器所能產生之效益當然遠高於人力所及。但服務業迥異於製造業,無法以自動化取代大量人力,因此服務業理應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觀察美國、日本與德國,發現其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約略與服務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相等,例如美國的服務業產值約其GDP的78%,而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則占總就業人口的80%。同理,日本、德國同樣在70%上下。而臺灣服務業的產值約為GDP的70%,但是服務業就業人口僅占總就業人口的60%。 當我們發現臺灣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低於服務業的GDP產值比重,我們可以說:和我國其他產業的從業人員相較,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有相對更高的產值。但是相對更高的單位產值來自於更佳的生產力(例如相對優秀的人力素質所創造的較佳生產力)?或是產業策略正確創造了更高的附加價值(例如法國的旅遊、藝術與時尚產業)?或是受迫於惡化的勞動條件?則不無疑問。 臺灣服務業或許可以思考如何轉型,以創造更大的產值、並胃納更多的就業人口。 二、貿易依存度 所謂的貿易依存度,顧名思義,指的是「一國經濟對於貿易的依賴程度」。眾所周知, GDP(國民生產毛額)=C(民間消費)+I(民間投資)+G(政府支出)+ X(出口)- M(進口),故常見的貿易依存度有兩種算法。算法一:貿易依存度=(X+M)/GDP。但是部分學者認為「出口總額」比「進出口總額」更能如實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因此也有另一種算法:貿易依存度=X/GDP。 金融海嘯之後,世界各國元氣大傷,保護主義逐漸抬頭。加上美元走弱、人民幣逆勢不漲,讓貿易戰爭即將爆發的傳聞甚囂塵上。如果貿易戰爭不幸爆發,固然全球受災,但另一方面,誰最有「本錢」迎接這場戰爭?當然是貿易依存度較低之國家。美國的貿易依存度極低(18.84%),相較於德國的61.5%、大陸的45%、南韓的82%,美國顯然更能夠承受貿易戰所帶來的衝擊。 臺灣乃蕞爾小島,天然資源缺乏自不待言,高度依賴貿易實屬理固宜然。但在發展貿易的同時,政府也必須戮力提升服務業之發展。以瑞典為例,人口總數不及臺灣二分之一,卻能發展出Ikea,臺灣沒有理由將大多數的資源集中地挹注在高耗能、低毛利、而產品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電子代工業之上。 貳、臺灣產業動能及結構 1980年代開始,晶圓代工開啟臺灣半導體產業新局。另外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臺灣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產業規模逐漸壯大,例如LED產業,臺灣在全世界的市占率已位居世界第二;臺灣也已成為世界平面顯示器的主要供應國和研發生產重鎮,特別是在大尺寸TFT-LCD面板方面,位居世界數一數二的領導地位。雖然臺灣科技業的產值占整體GDP比重只有10%左右,但其ICT產業對於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達40%。換言之,電子產業成長幅度遠優於國內整體經濟成長幅度。但在亮眼成績的背後,卻也隱藏著臺灣產業結構性的隱憂:代工為主、缺乏品牌與研發不足。 吸引政府挹注大量資源的臺灣電子業每年成長的幅度驚人,確實為臺灣創造可觀的產值。問題是我國電子產業多數屬於投資高、毛利極低的代工產業,一旦景氣反轉或是匯率劇烈變動等情形發生,容易造成可觀損失;同時電子產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連動性不高,況且其所產生的就業機會多數都已經外移到大陸,對於國內就業率、以及提高就業率所帶來的內需提升並無助益! 近年來韓國表現亮眼,讓原本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備感壓力。以臺韓品牌價值而言,韓國在全球前100大的國際品牌為三星電子及現代汽車,品牌價值分別為194.9億美元及50.3億美元,排名分別為第19名及第69名;而臺灣第一大國際品牌為宏碁電腦,品牌價值14.01億美元,甚至未能擠入全球前100大,顯示出目前臺灣在國際品牌的經營能力遠遜於韓國。 品牌如何經營?研發、應用、品質、服務、行銷、通路缺一不可。其中研發能力更是產業發展的根本。 如將企業依照人數多寡劃分為不同級別,並比較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不同級別企業在研發密集度上的差異,可發現臺灣的企業不論大小,研發密集度都低於2%,而美國、日本與德國其所有等級的企業研發密集度都在2%甚至3%之上!韓國與日本從業人數在10,000名以上的大企業,研發密集度甚至高達5.7%!須知此種比較方式並非以投入資源多寡的絕對數字加以比較,而是各國企業資源各自挹注於研發之上的百分比重。簡言之,臺灣企業對於研發的相對投入程度,遠不及美、日、韓等國。在研發金額的絕對值上,臺灣研發金額遠遠遜於韓國,遑論日本、美國。 研發是產業的根本,而產業是經濟的命脈。美國能穩坐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固然有許多先天環境與歷史因素,但其努力絕不容忽視。如何觀察其努力程度?由「在美國各技術領域之核准專利件數占有率」可見一斑。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所有的重要專利自然都會在美國進行註冊登記。因此,「在美國各技術領域之核准專利件數占有率」成為企業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 比較美日兩國,可得知美國的專利在各個先進領域都有著大幅度(數倍)的領先,不論是引擎、渦輪機、工具機、包裝、運送、儲存、控置、測量、商業管理方法、基礎電子電路、數位通訊、運輸、機械零件……各方面,均讓重工業機具產業實力雄厚的日本無法望其項背。這正是美國國力、經濟力的重要來源!相較之下,日本只有在光學與視聽技術兩項領先美國。(參附表一) 比較臺灣與韓國兩國專利,可發現韓國在光學與視聽技術、通訊等領域領先臺灣,而臺灣只在半導體領域大幅領先,更遑論與美、日等國一較長短。面對來自全球的挑戰,臺灣的產業在研發這項基本工的著墨是否足夠,令人憂心。 臺灣電子業只是產業分工鏈中的一環,產品只能賣給下家進行更進一步的組裝,卻沒有自己的品牌。毛利低、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缺乏品牌而無法開拓市場。整體而言我國電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既非品質、更非品牌,僅在於價格。品牌是臺灣必須努力的方向。 至於有關產業多元化議題,比較2007年臺灣與韓國前十大企業研發金額與比重:我國的研發資源清一色集中於電子產業!而韓國則多元的分布於電子、汽車、電信、電機、通訊等各種產業。我國從2003年至今,每年僅投注3%的資源於汽車、機車產業之上,而韓國卻投資了將近15%的資源!這些扎實、多元的研發努力,也確實的反映在韓國近來令人印象深刻的面板產業、電子產業與汽車產業之上。兩相對照,讓臺灣發展多年的汽車產業不勝唏噓。 政府必須了解,臺灣的資源高度集中於電子業,而臺灣所發展的電子業缺乏品牌與多元性、集中於ODM、OEM且缺乏關鍵的核心技術,這些問題將會是臺灣電子產業發展的瓶頸。數字會說話,就整體產業而言,臺灣在研發上的努力的確不夠,不但研發的密集度低於他國、研發投資也欠缺多元性。如何從量產能量,擴及前瞻研發、系統應用與服務、及品牌等軟實力,是下一階段重要轉型策略。政府有必要針對產業的發展提出宏觀的策略,並以健全的制度誘導資源的配置,臺灣的產業才能突破瓶頸,勇猛精進!
參、兩岸新局及後海嘯時代之臺灣產業機會與挑戰 兩岸拋開政治議題,以經濟為優先議題簽署了ECFA,大陸也以「讓利」釋出善意,希望兩岸更加水乳。但不論大陸如何「讓利」,經濟議題終究是經濟,而貿易的本質是競爭。只有當雙方各有堅實利基才能創造雙贏;如一強一弱,則吸附勢不可免,雙贏實不可期。因此,我們必須仔細審視臺灣的機會與挑戰何在? 一、機會 ECFA表面上是臺灣與大陸兩者之間的交流,但在策略面上其實有更深更廣的面向。臺商深耕大陸多年,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因此比日本、歐美任何國家更了解大陸。另一方面,日本與大陸存在歷史情結、日本同時也擔心大陸的法制問題(例如大陸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不足),因此日本廠商希望藉由與熟悉大陸潛規則的臺灣合作,進而進軍大陸。相對的,臺灣則應該利用此一優勢,吸引更多國際級的企業與臺灣合作。 大陸人口眾多,市場固定附著在大陸之上,這是大陸的先天優勢;而臺灣進軍大陸之後,技術等各方面的優勢終究會被大陸所吸收、模仿。因此,臺灣只能不斷的提升。與國際大廠合作,就是臺灣吸收經驗、提升技術的一種策略。 另外,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大陸,其服務業產值僅約其GDP的40%。對照已開發國家服務業的70%甚至80%的高比重,大陸的服務業明顯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臺灣的服務業一向走在華人世界的前端,如能將臺灣的服務業發展經驗複製到大陸,必可開創另一片藍海商機。 二、挑戰 理論上,ECFA的簽定可以減少關稅障礙、消除雙方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提供投資保護、促進雙向投資。理論上,企業將因此提升競爭力,而民眾將因為企業間的競爭而獲得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勞務。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以石化產業為例:石化產業的價格彈性極低,市場雖然變大、競爭者雖然變多,但是業者就算不降價,下游廠商仍然必須硬著頭皮購買石化原料。結果是廠商獲利提升,民眾卻未受益。 貿易的障礙,並不只存在於貿易協定之上。例如日前中日兩國因為釣魚台爆發衝突之後,中共官方聲稱並未禁止民間向日本出口稀土(稀土金屬是17種特殊金屬元素氧化礦物的總稱,也是大量生產高科技產品及綠能製品的要素。目前全球有97%的稀土供應量來自大陸。),但是實際上日本就是拿不到貨。又例如,大陸官方一方面聲稱維持商品自由貿易,但是卻對於日本輸出至大陸的商品大幅提升其受檢查比率,造成日本的損失。 大陸雖然給臺灣特殊優惠--例如在一般服務業方面,包括航空貨運承攬業、電腦及相關服務業將可以獨資方式在大陸經營,另大陸將開放部分省分,允許臺商獨資興建醫院。但是地方政府對於這些獨資企業,仍然可以加諸各種規定,使得原先的「讓利」變得名實不符。 三、臺灣的策略 內湖科學園區到新竹科學園區的這段路,被戲稱為串連美國這個全球市場到大陸這個全球工廠的高速公路,這個稱謂很傳神的說明了臺灣電子業在臺灣營運、在大陸製造、在美國銷售的實際情形。問題是,經營高速公路唯一獲利來源就是微薄的過路費!值此全球貿易戰、匯率戰山雨欲來之際,更加凸顯臺灣的困境。 臺灣最大的優勢在於比世界各國了解大陸,而且比亞洲其他國家更了解歐美。臺灣必須嘗試整合西太平洋生產供應鏈,結合美國的跨國企業走向亞洲市場。臺灣必須揚棄電子代工的舊思維,致力於研發與整合、應用。善用IT製造、運籌的專長,進行IT跨領域整合,如醫療電子、汽車電子、智慧型機器人、照護電子及服務解決方案、數位生活……等。並整合海外臺商資源、創新能力、多元文化創意等,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上創造價值。 另一方面,大陸的產業亟需升級,而臺灣具有豐富的產業轉型經驗。過去臺灣的人才化整為零地輸出至大陸,一旦技術、經驗被複製吸收就毫無剩餘價值。建議臺灣應改變單兵作戰的模式,將顧問以商業模式經營之,一如IBM提供企業諮詢服務,才能創造最大效益。 在傳統產業部分,除了在既有產值下讓品質提升,更應透過科技加值與美學加值,如ICT應用、技術創新、高品質產品的開發及營運模式的改善、發展自主品牌,並改善生產環境…等軟實力,協助傳統產業在質與量上全面升級。 肆、總結 臺灣瞭解亞洲,臺灣在技術上又更接近美國,這是臺灣在亞洲市場的最大優勢。臺灣應善用多年來低價代工所磨練而來的運籌能力,嘗試整合西太平洋生產供應鏈,從整合製造資源、研發到品牌,以成本優勢之差異性產品如Eee PC,打入全球市場。 ECFA的簽訂賦予了臺灣連結大陸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地位和角色,機會已經形成。剩下的工作,就是以恢宏的眼光與靈活的策略強化臺灣的利基。如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臺灣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活動必然更加「國際化」與「全球化」。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