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動亂》:一本被查禁的反共小說
2013/04/17 00:42:25瀏覽255|回應0|推薦4

小說家穆中南

在戰後台灣文學史上,穆中南曾以雜誌編輯、文學教育家、小說家三種身分,為人所識。前兩種身分的影響較大,較受論者肯定,相對而言,小說創作上的表現,就不如編輯、教師的身分亮眼,也因此真正聚焦於創作的討論十分有限。

平心而論,穆中南小說評論稀少,主要在於穆中南作為一位小說家雖有以創作改變社會的熱情但他的意識形態常影響作品的美學表現編輯與教學事業也讓他難以專注寫作是以創作質量無法和同時代的小說家媲美然而較常被提出來討論的長篇小說《大動亂》,卻算得上是五0年代反共小說中的佳作,也是他創作上少數個人觀點與美學表現取得平衡的代表作

奇妙的是,這本兼寫抗戰和反共,與當時文學風潮相符的小說在穆中南本人黨政關係良好,又始終積極支持反共政策的情況下,遭到查禁的命運。這種情況或許讓人難以理解但從反共文學的敘事成規來思考這本小說,卻可以讓我們獲得一種視角約略窺探此書何以不見容於當時的文學環境。

 

偏離反共敘事成規的反共小說

 

王德威在談論反共小說時,提到反共文學蘊藏一套獨特的敘事成規,因為「以戰鬥為目標、控訴為職志」反共作家和評者的審美原則與一般小說重視文字的多義性不同,反共小說必需直截了當的劃分敵我,演述正邪」,一律性與化約性成為意識型態文學的重要特徵共黨也往往是當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然而,《大動亂》的情節卻未遵循一般反共小說的創作程式小說描寫抗日背景下舉人家的子孫不同的政治選擇以及各方勢力的角力雖然意在解剖共黨之惡,但人物的敵我界線卻不似一般作品那般明確為了刻劃共黨無所不用其極滲透鄉里,營造匪諜無所不在的緊張感,小說中共黨分子表明身分的時機不斷延宕,直到小說接近末尾,才讓堅信共黨理想性的青年,發現理想口號背後,共黨迫害家人的殘酷真相,敵我的分野才終於明朗。

        穆中南透過小說,讓抗日背景下分屬不同政治光譜的角色各自表述,不立即劃分正邪、突出作者觀點,其實是嘗試摹寫傳統中國過度到新中國的變動時期,青年面對中國的內憂外患,如何尋求立身處事之道,解決當前的困境,呈現建立新中國的種種難題。

小說中舉人家的三子季仁信仰共黨,選擇投共不同於一般反共小說對共黨分子負面刻劃,在穆穆筆下,加入八路軍的季仁充滿改革的熱情,即使小說最終透過投共者信仰的幻滅,營造反共情緒,作者也並未對季仁這樣的青年道德審判反而對青年們面對動亂時代,懷抱救國熱情,卻難以辨別眾多信仰真偽,因而遭遇幻滅、創傷的處境,寄予深深的同情。《大動亂》所以是一本成功的反共小說,正是因為作者懷抱同情的視角,嘗試更客觀、人性地解釋新舊交替時代青年的抉擇困境,而非粗糙、直接地控訴共黨,如此反而成就反共敘事的說服力。

本書點出不同個體懷抱歧異信念,是非難明、敵我難分正是大動亂時代的歷史特徵,作者透過刻劃這樣的歷史圖像,突顯個人抉擇之難後,最後才以節制的筆觸與篇幅,輕輕點出當共黨終於浮出檯面,成為鄉里、國家的掌權者,如何使眾多紛雜的意見化為單音,一場場喧鬧而靜默的屠殺隨之上演。

        《大動亂》曖昧、懸疑的書寫策略,成就小說的閱讀趣味之餘,也為反共的主張提供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然而,國民黨官方提倡反共小說,是希望排除異己、壯大自身陣營,但《大動亂》敵我界線模糊的書寫,營造敵人無所不在,連國民黨內部都可能潛伏奸細的不安情境;又藉由刻劃共黨推動情報工作的狀況,點出中央政府因為不重視學生運動,失去許多政治上的優勢;批評政府因為忌憚膠東的抗日部隊,沒有即早派國軍整合,才給八路軍吸收日軍資源的機會諸如此類的描述,或許是出於愛國心而提出批評,但揭露中央政府和國軍短處,卻相當不合反共小說的敘事成規,如此挑動官方神經的作品,怎能不被查禁?

 

文學環境限制作品批判性

 

鄭曉華在談藝術創作時,提到「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創作實際效果對原創作的構想不自覺偏離」,這種「非主體現象」十分常見。穆中南創作的《大動亂》同樣有此情況,雖然作家創作的目的,和官方反共的立場一致,但作品實際的文學效果與潛在的解讀可能性,卻可能超出作者本身的預想,而無意中觸犯審查標準曖昧不明的禁書制度

值得玩味的是,穆中南自認為《大動亂》的反共情節感動人心,多年之後仍無法理解此書何以被查禁,但0年代以來禁書制度的建立其實是藉由穆中南這類立場傾向官方的作家文清運動等一系列官方文藝政策的支持,才獲得理論依據,得以禁止不符合官方意識型態的作品流通,從而達到穩固政權的目的然而,穆中南本人似乎未能注意或者刻意忽視,他參與建立文學環境的禁制標準,可能大大限制戰後台灣作家包括他自己在題材探索與美學表現上的潛力

《大動亂》的創作題材固然符合反共文學的時代風潮,但禁制性的文學環境,無法容納具批判性的反共作品,這或許可以解釋這本書何以被禁,具有文學價值的反共作品又為何那樣的稀少。

 

參考資料

穆中南,《大動亂》,台北﹕文壇社,1953

鄭曉華,《藝術概論》,台北:五南文化,2009

黃玉蘭,《台灣五0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的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7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穆中南,〈反共抗日的紀錄寫「大動亂」的前後〉,《文訊》第30期,1987.06.10,頁60-64

應鳳凰〈【作家第一本書】40穆中南/大動亂〉《人間福報》副刊2012.0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in0125&aid=751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