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鹿港歷史文化之旅1
2010/07/30 13:56:35瀏覽533|回應0|推薦7

 

鹿港歷史文化之旅

 

 

 

壹、            新星東昇

一、            移民集聚:

山環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盪舟;打得鹿來歸去好,歌喧絕頂月當頭。

黃逢昶 ‧ 鹿仔港熟番打鹿詩

 

 


這個曾為臺灣第二大城的都市,本是平普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的聚落所在。由於附近原野有鹿群棲息,大陸移民抵達後,稱之為鹿仔港,也就是今天的鹿港。

「鹿仔港」地名的由來,另有三種說法:

1.          平埔族語 Rokau-an 之閩南語音譯

2.          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就叫做『鹿』,故稱此地為鹿仔港。

3.          因為港灣形狀似鹿角,故得名。

 

 

 


早至隋朝時,就開始有漢人來此與原住民往來貿易,但直到明末時,方有和人開始來此移民開墾。當時的鹿港港深可泊巨艦,還可容納商船百餘艘,實為天然良港。且鹿港的交通位置極為重要,對內,鹿港位於希布海岸線中央,為南北往來船隻的中繼站;對外,路港為全臺與大陸最接近的港灣,風不論南北,時不論春冬,揚帆而進,八更至泉州,九更到(ㄏㄢ)江,十二更達廈門,鹿港自然成為唐山移民台灣之主要出入口。除此之外,擁有自古即有穀倉之稱的彰化平原為其富庶腹地,也是鹿港能在極短時間內成為臺灣中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城鎮的地理優勢之一。

今天,鹿港的世居之民中,有九成以上都是當年泉州移民的後裔,當地大族施、黃、許三姓也都來自泉州。不過,據說第一個來開拓此地的,卻是福建興化的移民。早於明鄭永曆19年〈1666〉設北路安撫司於今日之彰化時,他們即踏上這片土地,並於施琅平定臺灣的次年〈1684〉在線再的中山路八十九號興建了一座供奉天上聖母的興安宮,是為鹿港最古老的一坐媽祖廟。

泉州移民主要來自泉州七邑,雖是後來的,但在人數上的優勢倒是把興化人的光芒蓋過了。接下來福建漳州和廣東潮州也陸續有人移民至此,目前中山路東側的三山國王廟所供奉的就是奧東客家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埔頭街南靖宮所鳳的神,也是自漳州府南靖縣請來的關帝。

二、             迅速發展:

 雍正9年〈1731〉,鹿港正式被開放為島內貿易港,更在乾隆初期時成為了中部米榖的集散中心。乾隆中期時,因為福建省之泉、漳兩州米糧不足,海禁政策再也擋不住偷渡來身為米榖集散地之鹿港貿易的私販。乾隆48年〈1783〉時,福建將軍永德鑑於大陸移民偷渡鹿港情況日益嚴重,奏請清廷設鹿港正口,依廈門與鹿耳門通商模式設立專員管轄,並於次年繼鹿耳門與廈門對渡之後,正式核准鹿港與泉州(ㄏㄢ)江口對渡,也引來了大量的泉州移民,開始譜寫鹿港輝煌的史頁。

貳、            鹿港飛帆

乾隆中期以後,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但自乾隆49年開港,至道光30年〈1850〉卻是鹿港最神氣的年代。

人潮像是被豐年慶百貨公司吸引的顧客般瘋狂的湧入,一度達十萬人之多。當時鹿港的街道型態狹長,東南西北四個入口處都見有土地廟,無形中成為了四邊的城樓,守護著這個高速成長的城市;而街市當中地勢最高的三山國王廟,則成為了禦敵的要地。

當時的鹿港是個商業極盛的大都市,但防禦設施幾乎都是利用自然形勢造成的,除了作為四邊城樓的土地廟以外,散佈四周的池塘還設有砲台,並輔以西方的溪流為天然屏障。一旦外敵入侵,僅須在街市邊沿各路口設上防禦工事,即可迅速而有效的發揮如城牆的防禦作用。

鹿港狀呈彎曲的街道其實是特意設計出來的,路與路的交叉處多不做十字型,而做T型,除了為巷戰時方便外,亦具有防風沙的作用。以前鹿港大街小巷中大大小小的隘們也是基於巷戰時防禦的考量而興建。以往處處可見的隘門,如今僅殘留中山路候車巷鑒於道光十年的一座,卻也在民國六十九年時為在兩邊興建大樓而拆除,再也不留下一絲絲痕跡。

參、            鹿港斜陽

身為河港的鹿港本易受河沙遷襲堆積影響,時為深水良港,時又積沙閉塞。早在清朝康熙56年已有首次淤沙紀錄,至雍正年間傳之以不能抵港,像是在預言著將來鹿港不可避免的衰敗。乾隆中葉至嘉慶年間,港復寬大,水復廣深,洽值正式設口開渡,開啟了一段黃金歲月。

然好景不常,嘉慶末年時,濁水溪夾帶了大量泥沙,鹿港又漸漸淤積成小港,發展腳步漸漸停滯;雖然當地商人一再借助外港疏通航運,仍無法挽回頹勢,衰敗似已成必然。

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訂定,鹿港當時已不再能出入大船,終遭清廷割捨,開放淡水、基隆、安平、打狗四港與外國通商,鹿港也正式失去了對外貿易的機會。直至光緒末年鹿港面臨著天然優勢盡失的窘境。

日人據台後,許多富商回大陸,人口更是大減,原有的經濟網路遭到嚴重的傷害。再加上新建的縱貫線鐵路並不經過鹿港,商業活動終被新興的基隆、高雄二港奪走。縱然再1897年鹿港的其餘八港被開放為特別輸入港,貿易往來的情形已大不如前,急劇的沒落再也無法挽回。1937年中日戰爭後,與大陸貿易完全被禁止,鹿港至此歸於平淡。

在這段時期,許多鹿港居民迫於生計出外謀生,被稱為「鹿僑」,深受各地歡迎。甚至還出現了一句話:「鹿港查甫,台北查某」,稱道著鹿港男人的優秀。

二戰曾恢復與大陸的通商貿易,可惜好景只是曇花一現,不久港口又被關閉。政府遷台後,百廢待舉,擴大築港的夢想就此破滅。

肆、            浴火重生

臺灣的經濟高速起飛,隨著經濟熱潮而來的,是對文化古蹟破壞的深切反省。鹿港因為保存較多且完整的傳統文化,以古風古貌重新出現在舞台上。

民國64年起,地方人士辜偉甫先生邀請學者專家對鹿港的文化資產調查研究;75年起開始對古街區進行維護工作,也是全台首度大地區的保存計畫,更讓鹿港在現風華。

 

 


 

參考資料:

《台灣深度旅遊手冊7‧鹿港深度旅遊》遠流台灣館

《鯤島探源‧台灣各鄉鎮區的歷史與民俗》林衡道、楊鴻博 著;稻田出版

鹿港導覽網http://www.lukang.net/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ene830807&aid=427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