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該如何因應網路經濟時代?
2015/07/03 23:17:05瀏覽124|回應0|推薦0

台灣《中國時報》18日社論指出:21世紀是數字人工智慧時代,也有人稱為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產業與經濟將呈現令人驚心動魄的“超倍數成長“,21世紀也是世界中心由西方向東方傾斜的時代,東亞乃至於全球政經大戰略都會產生300年來未見的大改變,我們要以什麼態度迎接改變?

  最近台灣的島內旅行業者聯名向臺當局“交通部”陳情,他們洽訂旅館的生意被境外訂房網站搶走,近兩年業績快速流失3至5成,甚至面臨生存危機。業者認為,國際訂房網站在台灣提供服務,應視同台灣旅行業,向臺當局登記、納稅,不然對台灣守法業者不公平。台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今年初曾就同樣問題發文相關單位,得到的回覆是訂房服務不算旅行業,台灣稅局無法要求境外的國際性網路公司納稅。

  這樣的抗議不是第一次發生,去年鬧得沸沸颺颺的Uber,以App叫車、高檔轎車接送服務、無須直接付費、司機和乘客互相評價等創新服務,搶走了計程車市場許多高端客戶,尤其是往返機場的旅客,而司機只需要良民證和無肇事紀錄即可。計程車業者曾經向“交通部”抗議Uber傷害合法業者生存權,要求嚴加取締,有千輛計程車包圍“交通部”,表達其強烈訴求。

  分析這些抗議,其中有兩個共通元素:一個是新市場通路的崛起,威脅既有業者生存權;第二個元素是台灣當局對跨國公司管理無法到位,造成不公平的競爭,例如計程車業者在台灣經營計程載客服務需要執照,但Uber不用,旅行業須向臺當局立案,但訂房網不用。

  就第一個元素而言,網路時代來臨,新通路的崛起是必然的現象,不應當也不可能用人為的方法加以阻止。據雅虎奇摩統計,過去半年來台灣電子商務營收年增率約12%、實體零售業年增率僅3%;而據資策會調查,2015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預估可達新台幣1兆元;龐大的商機吸引傳統百貨業紛紛投入電商市場,加強虛實整合,紛紛推出App和線上購物平臺等。另外,隨著行動裝置普及,電子商務逐漸由PC流出,使用行動裝置網購人數半年來成長90%,今年2月使用行動裝置網購人數已正式超越PC。

  網購盛行也促成第三方支付興起,已解決買賣雙方缺乏互信、小賣家無法接受信用卡支付等問題;島內本月3日正式施行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就是臺當局順應時勢,進一步對消費者提供更完整保障的法令。

  網路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一旦開始,就沒有辦法逆轉,如同當初以火車替代馬車、用電取代蒸汽機、用電算機取代算盤是一樣的道理。在此過程中,既有業者一定會反抗,但這只是在拖延時間而已,於事無補。業者應該做的,不是無謂反抗,而是趕快想辦法加入,也用網路科技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例如有計程車業者提供網路叫車打折服務,既吸引乘客也減少自身成本,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在第二個元素,也就是台灣當局對跨國公司的管理方面,業者的意見倒是值得思考。以計程車而言,其為許多人會搭乘的大眾運輸工具,如果臺當局對這個行業沒有管理,例如任由業者定價,或不審定司機資格,或不檢驗車輛,就會是一種倒退,要管理才能維持市場公平、保護乘客安全。政府因應新時代,應當想好相關配套管理措施,而不應當推託,墜入典型官僚“能不歸我管就不歸我管”的心態。

  國際網路公司固然總部不在台灣,但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一定在台灣,他簽約的對像是台灣的旅館和台灣的租車行,開車的是台灣的司機,如果真要管,怎麼可能管不到?長遠而言,在大勢所趨下,未來會被影響的不會只有少數服務業者,所有其他服務業,甚至製造業者都可能捲入。政府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有一天各行各業都出來抗議,那時可能已經來不及因應了。

  臺當局相關單位要未雨綢繆,預先做好規劃,加強輔導產業,因應網路經濟時代的來臨。

  就更大面向而言,台灣必須面對的更大改變是中國大陸已經崛起,台灣半世紀來位居美國東亞“第一島鏈”,政經文化與軍事關係密切。現在台灣必須重新認識中國大陸,認清大陸的實力與東亞地緣政治的改變,並重新定位自己。躲在安樂窩裏抗拒改變,只會使自己加速邊緣化終至衰弱。

  來源:中國台灣網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ove14990&aid=2533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