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9 06:50:54瀏覽1093|回應5|推薦61 | |
兩隻小螞蟻放暑假在家悶得慌﹐泰莎和玫力央求媽媽們找機會一起出去玩。 去年秋天﹐老師曾經帶全班到華盛頓大學的伯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 (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參觀恐龍展﹐由於室內不許喧嘩奔跑﹐展覽內容對幼兒來說顯得無趣﹐反而在院中看落葉飛舞更好玩。 今年西雅圖動物園的恐龍園開放﹐環境清新優美﹐恐龍標本又做得活潑生動﹐不但會發聲﹐還會噴氣﹐兩人看完恐龍﹐順著遊園路徑看看動物﹑坐一坐旋轉木馬﹐樂趣無窮! 人手一隻紀念品 企鵝 熊哥 長頸鹿 鴕鳥 蒼鷺 旋轉木馬 恐龍!恐龍! 剛開始﹐小朋友有一點害怕﹐過一會兒就好了﹐因為那些恐龍都不會走出來! 還有玩具恐龍可以帶回家! 以下的資訊﹐網上都有﹐不看也沒關係。 恐龍(學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自從19世紀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緻。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