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指標識別:關於人群與空間
2010/03/23 16:44:01瀏覽566|回應0|推薦0

指標識別:關於人群與空間

次序分明不等同於瞭解, 有時甚至反向為真…一個城市的存在, 絕不像是一本章節分明的書籍, 餐廳集中在這章, 博物館聚集在那節, 它的次序分布是動態而有機的, 有時甚至令人感到困惑。也因此, 認知困惑的存在, 是完整體驗一個城市的不二法門。理查‧伍爾曼 (RICHARD SAUL WURMAN)《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

人 類文明的律動, 跟隨著人群聚集工作、玩樂、購物、學習、信仰, 甚至僅只是互動而存在。在繁忙的空間中, 彼此共享著豐富而多樣的體驗及挑戰。在這些空 間中, 人們也許仰賴本有的方向感, 而順利到達目的地;但同時也可能因為迷失, 而感到疑惑驚懼。指標識別設計的目的就是, 架構環境中的引導原則及方 法, 使人們在其中能夠感到更為自在。



縱觀歷史, 人類總是在不自覺中向著朝氣蓬勃的市中心、市場及公共場所聚集, 像是紐約的洛克斐勒 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位於米蘭的艾曼紐二世拱廊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及伊斯坦堡的 室內大市集 (Grand Bazaar) 等, 這些地方, 總是充斥著自世界各地匯集而來的各類商品。

就連過去獨立存於邊緣地 帶, 為人們提供心靈庇護場所的教堂, 如今也常與繁忙的商業中心、複合住宅區及公共文化空間等比鄰而居。社區的形成, 不論是經由長時間逐漸演化而成 的, 像是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北京的胡同、摩洛哥的菲斯舊城區等, 或是人為規劃而成的新社區, 例如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歡樂社區等, 其極富活 力的存在, 總是令人嚮往。

人類的存在是與其日常生活場所緊密結合的。就如同革新派作家柏納‧魯道夫斯 基 (Bernard Rudofsky) 在他的 1969 年的著作《Streets for People》(人本空間-街道) 一書中曾指出: 「整體而言, 城市反映出居住者的想法, 及其完美典型, 也因此可視為國家精神 (無論有或沒有) 的一種真實存在。」

城市空間、複合 社區及建築物, 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匯集各類的資訊及標誌符號。有時, 這些資訊就像是暢銷書籍中對於本土的、未經設計的標誌所做的描述, 其效果是直率 而可愛的, 但有時形成的卻是醜陋、混亂, 甚至是兩者兼具的狀況。再加上, 人們總是下意識的想確認自己身在何處、週遭的動態、出口位置及如何到達目的 地等問題。也因此, 指標識別設計師的責任是, 在不破壞城市特色的前提下, 藉由找出隱身混亂中的秩序, 來改善人們對於公共、商業或是私人空間的體驗 方式, 並利用明確或是隱喻的資訊, 使人們與空間能夠更快速而準確的溝通。這本書探索了人們聚集、生活空間中所使用的指標識別系統, 包含其目的、範圍 以及系統如何產生、規劃、設計等議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ink&aid=38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