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8 12:05:29瀏覽421|回應0|推薦1 | |
道教的形成
道教是我國至今仍然留傳的宗教之一,與其他幾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不同的是,只有道教才是我國本土孕育的宗教,道教把春秋時代的思想家老子推崇尊奉為教主,同時也把老子的著作《道德經》尊奉為道教聖典。那麼,思想家老子是怎麼成為道教教主的?一般被視為哲學著作的《道德經》又是怎樣被奉為道教經典的呢?要了解這些許問題,必須從道教的形成演化談起。 道教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形成、發展的過程。儘管道教信徒出於個人信仰和宗教感情,常把道教說成是恆古即有、神聖無比的宗教,但這種說法總是還欠缺了實質的根據。 早期道教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時期形成,並且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以早期道教的符籙派和丹鼎派而言,兩派就不盡相同,符籙派的祈禳、禁咒起源於遠古即流行的民間巫術,但巫術並不等於道教,只有在巫術服務於長生成仙的宗旨,並依托於道家理論,建立起自己的教團體系時,它才轉化為道教,丹鼎派重視清修煉養,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方法,但神仙方術並不等於道教,方士亦不是道士。直到東漢後期出現《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才形成早期道教理論,但仍無相應的道教組織,只有少數的道士師徒授傳。 神化老子、改造道家,是早期道教的主要創教活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教是從道家轉化而來的,是道家演化派生的產物。在戰國時代《老子》便已受到社會重視,《莊子‧天下篇》、《韓非子》中的一些篇章都引用《老子》的言論。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說:「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可見其影響之大。《呂氏春秋》、《准南子》等著作中也有引述老子之述的篇章。司馬遷還在《太史公自序》中認為道家「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集先秦諸子之大成。但是,這些都是把《老子》作為哲學著作來看待的,並沒有什麼宗教色彩,老子也只是一位思想家在不是是什麼教主。 《老子》的社會價值從哲學向宗教轉化是從漢代開始,東漢後期,社會危機的加劇和神學經學的衰落刺激了黃老思潮的復興,黃老之學流行,一方面,社會上層集團試圖從道家思想中尋找解決社會和思想危機的出路,另一方面,神仙家開始向道家靠攏,他們抓住老子思想中的一些神秘主義思想因素,作宗教性的比附、解釋和引申,逐步滲透、融合,使之宗教化。本來活動於燕齊潰海一帶的方仙道,只有方術而缺乏理論,他們曾經吸取先秦的陰陽五行說,卻未能為之提供創造宗教神學的理論根據,五行說也不如老子的道家學說聲譽高,影響大,所以,神仙家逐漸攀附《老子》也慢慢具有了神秘色彩。據史料記載,最早把老子與宗教聯繫起來的是《老子河上公章句》,方仙之士「河上公」認為「虛極」之道產生元氣,元氣生萬物,倡導「懷道抱一守五神」的修養方法,相信「人能養神則不死」,這樣,《老子》變成了修身成仙的經典。 道教信奉「道」,故而得名。但將「道」與「教」聯繫起來稱謂則較晚。《太平經》中泛稱「大道」、「神道」、「天師道」、「太平道」〈見王明《太平經合校》〉。《周易參同契》也只有「道、「要道」之稱。「道教」一詞最早見於《老子想爾注》,是東漢末年張魯所作,託「老子」之言,而演繹五斗米道,強調學道煉形,能致長生,《三國志‧張魯傳》引注《典略》說:「﹝張﹞修為五斗米道,……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奸令。」可見,在東漢晚期,《老子》已被張道陵奉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經典了。《老子想爾注》成為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論形成的標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也成為最早出現的道教活動的實體。 南北朝以後,「道教」這一叫法廣泛流行,人們習慣於將道家與道教混稱「道家」,道教徒也樂於如此含序下去,藉道家學說壯其聲勢。至唐代,道教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唐太宗為「崇重今朝冠冕」,宣佈李耳為大唐李氏族祖,並推崇《老子》。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六七八年)詔令自今以後,《道德經》為上經,貢舉人必須兼通。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公元七四一年),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等書,老子已被尊為「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頒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唐玄宗還曾親受道教法籙,成了道士皇帝,由於道教成了皇族宗教《老子》成了道教聖典,從此,先秦道家學派的《老子》一書,被道教尊奉為《道德真經》。 天藝坊 撰
|
|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