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騙婚!騙的都是渴望真感情的「老實人」
2017/10/04 09:51:48瀏覽662|回應0|推薦1

翻閱過往報道,婚騙的受害者多是擇偶焦慮的農村大齡剩男,但隨著婚騙黨騙術的與時俱進,受害者擴大到了「有頭有臉」的成功人士。從「盲山」騙局到買賣越南新娘再到婚戀網站的全新包裝,騙婚者專挑「老實人」下手,而「木訥單純」WePhone創始人蘇享茂疑遭職業婚騙,跳樓身亡。

騙婚分兩種,一種是虛構各種真實情況,以達到實際婚姻為目的,雖危害不小,但難以判斷主觀「惡意」。2004年7月,福建泉州一少婦被已婚男騙了五年,婚後生下一女及一對雙胞胎,發現真相後的她抱著雙胞胎欲跳入江中尋死。

還有同性傾向的男女,為了偽裝自己,也會選擇騙婚。2014年6月,鄭州女孩小亞與90後「男孩」小強領完結婚證,才發現「老公」是個女的。「如果真是個男的騙了我,我還可以接受。但卻被一個女的給騙了,我怎麼都無法接受。

2017年6月,男星印小天罕見被騙婚讓粉絲心疼,其妻哈琳娜學歷、家庭等全部造假,奉子成婚後哈琳娜就人間蒸發,印小天「連兒子都見不到」,損失高達千萬。

另一種是「職業婚騙」,以戀愛或結婚為幌子,騙取高額錢財,社會危害性極大,比如我國部分極落後地區的買賣婚姻騙局。照片上的這名女子是陝西安青冷水河村民高昌升買來的「媳婦」,他們只過了40天的夫妻生活。從2005年開始,當地11人先後從雲南買回「新娘」,4名「媳婦」逃跑了。

2015年4月,河南安陽,一位老漢家中雲南「兒媳」消失後留下的婚紗照。爬了同樣的山,走了同樣的相親流程,同樣花了十幾萬彩禮,找的同一個地的雲南媳婦,同樣嫁過來一個月內全都失蹤了!

騙婚實際是詐騙的一種,但比起被騙錢騙物,受傷者的身心更難撫平。2017年2月,安徽岳西縣石關鄉,經歷網絡騙婚的黃德華蓋著結婚用的紅被子。據媒體報道,大別山石關鄉有個近40人的特殊群體,被當地村民稱為「深山剩男」,都有兩次以上被騙婚的紀錄,受騙讓他們心理蒙受陰影。

如果只是被騙了十幾萬彩禮錢,石關鄉另一名村民蔡躍勝是不會走不出陰影的。今年2月他參加一朋友婚禮,看著美麗的伴娘,心有所動,但真有女子上門來講親時,兩次被騙婚的他卻「談情色變」。

2016年2月,福建南安金淘天山村十幾個越南新娘集體逃跑,一氣之下阿鵬把越南新娘的衣服化妝品都燒掉了,他說看到這些會心痛。

男性被騙婚,多是因為急切憧憬婚姻,女性上當受騙則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失去判斷力。2012年7月,廣州法警展示婚姻登記證據並請被告林某確認。小學文化的無業人員林某假冒警察身份與一女子結婚生子5年多,騙婚並詐騙150萬元。

2010年10月,騙婚者張偉受審中談到同時跟兩個女人交往時,露出得意的笑。2008年開始,女官員李某遇到自稱設計總監的「藝術男」張偉,不惜以身相許,並慷慨送出286萬餘元支持對方幹事業。受騙後,李副市長將張偉告上了法庭。

職業婚騙一般多為團伙性犯罪,詐騙犯會借助門店、互聯網等平台掩人耳目,騙取高額錢財後再分贓。2014年9月,徵婚詐騙團伙在廣州各大報紙上刊登的徵婚廣告,再通過電話、見面、談戀愛、見父母等方式實施詐騙,被騙男主均為工薪階層,有搬運工、建築工、快遞員、服務員等。

2011年4月,西安警方打掉一個假扮富婆徵婚、求子、伴遊的行騙團伙。一位受騙者透露,他在一份沒有刊號的小報紙上,看到一則重金求子的消息,只要電話確認覺得應徵者合適,便首付50萬元訂金……

「我是某某婚介中心,你找我們這裡徵婚的那位小富婆呀 ?請先交999元中介費 。」2007年11月,重慶民警打掉的這個騙婚團伙,受騙徵婚者200餘人,涉案金額150餘萬元。

在線交友網站為陌生男女相識提供了平台,但沒有做到或根本做不到身份信息的核實,這給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保護傘。圖為因騙婚被捕的女子劉煒,其在交友網站自稱爸爸是軍人,媽媽在香港做生意,自己在軍隊大院長大,詐騙美國李先生一家近百萬元。

2007年1月,被告人劉強通過中國新娘網、愛情網、紅娘網等,把自己偽裝成一名事業有成的地產老總,同時與12名中年女子談戀愛,詐騙對方錢財共計363萬餘元。這些單身女子都三四十歲,很多有過失敗的婚姻經歷,希望能找個靠得住的男人。

2016年2月,王某受審,其一年多的時間裡,多次通過世紀佳緣婚戀網、百合婚戀網等,結識8名28至39歲大齡女,編造自己過生日、母親過生日等理由索要禮物,騙取8人4萬至十餘萬不等的錢財、首飾及禮品共計40萬元。

婚姻是神聖的,騙婚者不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不道德的。而以結婚為名騙取對方財產的「職業婚騙」將面臨法律嚴懲。婚姻對被騙婚者而言愛恨交加,外人難以體會,希望他們盡快走出心理陰影,早日牽手有緣人。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axcd43210&aid=10859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