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8 09:53:52瀏覽148|回應0|推薦0 |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九年)初春,正值中國大陸國共交兵,大局逆轉。孫立人將軍號召男女青年學生,響應政府從軍報國熱潮。在上海、武昌、廣州等地設站招生,赴台灣接受軍事及政治訓練,作為整軍建軍的基層幹部。其實國防部授命在台灣的陸軍訓練司令部,孫立人將軍負責此一任務的組織與訓練。先後成立了入伍學生總隊、幼年兵教導大隊以及女青年大隊。在整軍建軍的大目標下,有計畫、有重點地實施軍事培訓。當時來台參加女青年大隊的人員,計有三四六名。於是年三月八日在台灣省屏東縣阿猴寮正式成軍,定名為女青年訓練大隊,於三月十四日開始集訓。 依照上級頒定之計畫,要求這批女青年具備軍事、政治、民運及服務等之綜合才能,以配合國軍在未來反攻大陸時支援作戰之任務。全部訓練時間計為一年九個月,區分為三個教育階段。 第一階段:入伍教育四個月。比照陸軍軍官學校入伍教育之規畫,以步兵操典為準則,從基本教練、打靶及夜行軍開始,使學員具有必要之軍事技能,以逐步適應軍旅生活,了解軍隊狀況。 第二階段:分科教育十二個月。學員以興趣、專長及身體狀況分為軍事服務、軍隊衛生、社會教育及兒童福利四部分學習。課程內容包括政治、文宣、電務、護理、唱遊等項,並視需要酌增文史、英語及專題講座等。當時來台學生之教育程度,經統計大專程度約佔百分之二十,中學程度佔百分之七十,職業婦女佔百分之十。 第三階段:實施教育五個月。將學員編為若干小組,分赴各部隊、醫院、縣、市政府及各托兒所實習,俾以驗收教育效果,增加工作經驗。訓練及實習期間,全體學員雖在物質條件極度缺乏、待遇菲薄、教育及生活管理相當嚴格的情形下,均能發揮勞動創造、刻苦自勵的精神。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女青年訓練大隊教育期滿結業後,奉命納入國防部政工體系。再經六週之政治訓練,俾加強精神及思想武裝。同年十二月,女青年訓練大隊奉命更名「國防部女青年工作一~六隊」。此一女兵部隊遂以嶄新姿態開始巡迴各軍工作。民國四十五年十二月,復改編為「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下轄五個中隊,由總政治作戰部負責督導,作為三軍的輔助部隊。 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自建隊以來,其間人員編制及工作內容,均因應時代需要及情勢發展而有所調整,其過程大致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民國四十年起。其時所有隊員均來自中國大陸,她們經歷時代的劇變,渡海來台,對國家民族的危機有深刻體驗,咸知非自強無以圖存,是以人人刻苦自勵,無論在部隊執行任務,或在各地醫院、學校、托兒所等處工作,均全力以赴,故能獲得軍中及社會交相讚譽。 第二階段: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其所執行的重點工作,為疏導大陸來台官兵之思鄉情緒,將之轉化為愛國思想及必勝信念,故特重視中華歷史文化教育,及大陸敵情之分析與報導,同時特別加強文康活動,以提升士氣。而對於金馬外島之戰地服務,亦未終止。此其間來自大陸的女青年,或因投考軍事學校、國防部醫護學校、普通大專院校、或結婚、或調職等因素,人員逐年減少。乃奉國防部令將政工幹校(後改稱政治作戰學校)第四、五期畢業之女學生共計五十三員,分發至女青年工作大隊擔任基層幹部,並按年度招考社會中等學校以上教育程度、年滿十八歲之未婚女性,派往政工幹校接受為期四個月的專業訓練,以國軍同准尉階級任用,爾後按工作成績及年資晉升,服務兩年期滿後可依個人志願留營或退伍。 第三階段:自民國四十六年起。女青年大隊之主要任務為協助部隊推行國語教育。因政府實施徵兵制後,當時很多新兵來自山地各族群,而本省鄉村青年亦有未進學校而不暗國語者,但語言卻是溝通人際關係,增進情感,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具,因此必須全力以赴,作為教學重點。直到兩年以後,女青年隊員方始完成任務,恢復一般性的政戰輔導及服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金門砲戰期間,當時女青年工作第四隊適輪調金門。她們在對岸共軍猛烈的砲火下,日以繼夜地從事心戰喊話、救護傷患、碉堡訪問,以及各項戰地服務工作。以「餐風露夜不辭」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懼危險,其至受傷不退。對鼓舞我軍士氣,瓦解敵軍心防,有極大的貢獻,深獲前線官兵與後方民眾一致讚揚。此役之後,論功行賞,第四中隊正、副隊長,當選國軍第八屆克難英雄;另有七位分隊長及隊員,獲頒國軍干城奬章。此後女青年隊員,稟持此一傳統精神,披星戴月,以「熱忱、負責、誠實、端莊的隊訓」作為指標,繼續巡迴務於台、澎、金、馬,前線後方,從工作中汲取經驗,從經驗中發展潛力,不斷地充實自我,精益求精,對國軍士氣的鼓舞,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第四階段:自民國五十年起。國防部總政戰部將女青年大隊之工作任務,作了一番統籌性的規劃;在政治教育方面:課目包括時勢分析、大陸情勢報導、政治問答等項;政訓活動方面:計有資料展覽、播音服務、碉堡訪問、軍歌教唱、體育及康樂活動等;戰時工作方面:有婦女組訓、傷患救護、心戰喊話、俘虜感訓以及其他戰地服務工作。務使每一官兵,均能有效發揮戰鬥的功能,勇敢堅強地執行任務。 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部,位於台北市大直「女青年之家」,背山面水,風景優美。大隊部負責全大隊任務之指揮、策畫、調配與訓練。對於各中隊工作,採行每四個月輪調一次之制度,讓隊員增加歷練,認識不同部隊的特性、勞逸平均,並獲得定期之休假。是以每一成員,均有機會走遍台、澎、金、馬之各大小島嶼。大隊部每年定期召集五個中隊,集中大隊部實施為期一月之集中訓練,(應為每半年實施一次,為大小集訓—大集訓為期約一個月,小集訓為期二週)聘請學者及專業人員,講評最新國際局勢及國家當前處境,分析最新敵情,宣達政令,並有人際關係、戰場心理及有關文宣、康樂技術之加強等課程,以提升隊員工作能力。 除了各中隊長需定期向大隊彙報工作以外,大隊部亦經常派員赴各中隊了解工作現況,執行情形,聽取意見,解決問題,在工作上給予支援。 光陰荏苒,歲月不居,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世代交替,女青年大隊建隊以來,當年許多活潑英健的女青年隊員們,有許多在退職後跨入社會各階層工作,也有相當的成就。而今卻已落木蕭蕭,青絲如雪了。書窗涼月,舊友相聚,談及往事,不勝懷念。茲聞國防部為因應當前國家情勢,已在編制上將女青年工作大隊,改隸於總政戰部之戰地政務部門。 深盼後期女青年隊的學妹們,本著前期大姐姐們蓽路藍縷的開創精神,一步一腳印,一掌一烙痕,在德、智、體、群各方面,自強不息,努力精進。做一名堂堂正正、負責盡職、頂天立地的勇敢女兵,在中華民國的建軍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本篇作者為胡瑞珍)
木蘭火炬永不熄滅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女青年隊在國軍「精實計畫」下,奉命結束。她們奮鬥了五十年的歷史任務已經告一段落。五十年前三百多位女青年,離鄉背井,在最年輕、最多夢想時光,揮淚別親,踏上征程,用泥巴當化妝品,用野草當頭飾,穿過晚洗早濕未乾僅有的一套軍服,住過漏雨的廟宇,用汗珠和淚水,寫成一本半世紀的血淚光榮歷史,穿梭於碉堡戰壕之中,一步一腳印,一站一站同心協力,邁向共同的方向,她們越挫越勇。民國三十八年,受蔣總統及夫人之感召,孫立人將軍把發光的大火炬,呈獻給蔣經國主任,然後交到了三百多位女孩手中,如今她們不負使命,用五十年的寶貴時光,將這把火炬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女青年隊的同學無論是老、中、青,任何一代,都能秉承傳統,將這把熱情忠貞愛國火炬不斷努力,在軍中、民間繼續發揚光大。五十年後的今天,無論軍中或社會對她們的貢獻一致肯定,如今「女青年工作隊」已經走進了「軍史館」。而這一群曾為國家付出青春,為民族付出大愛的熱情女青年,她們的愛心和高尚情操,無論在社會或家庭都永遠不會讓三十八年前的火炬熄滅,在茫茫世界混濁的人海,繼續為「木蘭的光榮傳統」發光發熱。 以上資料及圖片來源:木蘭風雲五十年—作者華文第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