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孫立人與女青年大隊(一)
2007/12/29 19:38:39瀏覽28|回應0|推薦0







國軍婦女輔助隊

孫立人將軍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婦女輔助隊(簡稱WAAC),在前線救護傷患,在後方擔負軍隊的後勤業務,成效顯著,舉世讚譽。當三十七、八年間,大陸局勢危急,青年學生流亡失所,無處投奔。他乃決定派員分赴北平、天津、上海、蕪湖、漢口、長沙、廣州各地,招收年齡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女性知識青年,共約三百二十人,集中到屏東阿猴寮營房,依照軍中編制,成立女青年訓練大隊,隸屬於陸軍訓練司令部第四軍官訓練班。編為一個大隊,三個中隊,每個中隊下轄三個區隊,施以嚴格的軍事管理與訓練,期能為新軍培養女性幹部人才。

孫將軍特別就軍中挑選一批優秀男女軍官,擔任女青年大隊的隊職官及教官。大隊長史麟生上校,是北平女高校長,副大隊長周明道,是東北清華中學教務長,第一中隊長楊映雪、第二中隊長郭文萃,第三中隊長馬雲霞,她們都是戰幹團出身,曾在軍中服務多年。輔導員賀雲鸞、黃鈺,政治教官方哲然、常紹武、胡定國,國文馮百年,演劇王生善、馬澤南,舞蹈李天民,體育張艾媛、劉石猴,音樂白銀、趙子凝,軍醫幸志中,電化張必魯等人,都學有專長。他們教導有方,使這批女青年學習的興趣大增,營房裡充滿了溫馨與學院的氣息。


女青年大隊部設在屏東阿猴寮,原係日據時期日本騎兵大隊的營房,後經戰亂,至國軍接管時,已經破陋荒蕪,蔓草叢生。營區有三排六棟房子,分隔成宿舍及教室。第一中隊和第三中隊住靠裡面的兩棟,第二中隊住靠近大門的一棟。每一棟房一進門的房間是隊長的宿舍,再進去才是隊員住的房間,每間住八個人,大家睡地板,舖地毯,掛蚊帳。其餘三棟作為辦公及教室,整個營區外圍有圍牆,空地成操場,也有升旗台。


女青年大隊於三十八年三月八日婦女節這一天正式成立,舉行開學典禮,由孫司令官主持,他勉勵這批女青年們要效法聖女貞德,在國家危亡時,奮起救國。

女青年大隊是臨時設立的,國防部並未給予編制名額,因此根本沒有經費。女青年大隊所需的經費,都得靠孫司令官及陸軍訓練司令部節餘經費中挪用過來的。至於女兵服裝的經費,孫司令官要經理處去想辦法。經理處想出來的一個辦法是:當時每一批裝運官兵軍服的布袋子,都是從做軍服剩下來的零碎布頭布尾縫接而成。經理處將這些布袋子拆下來,洗乾淨,縫製成短裙,成為女青年的制服,每位學員發兩套,可以換洗,這樣製成的制服是相當粗糙的,穿起來當然不好看。

三十八年底,孫立人夫婦陪同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到屏東探視女青年大隊。蔣夫人對這一群女兵很關心,看到她們都穿著寬鬆的男軍服,大膠鞋,很不雅觀,決定送每人一雙高跟女皮鞋,兩套軍服,一套是冬天呢軍常服,一套夏季軍常服,大家穿起來挺神氣的,很有美軍女兵的風釆。

女青年大隊訓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活教育,時間三個月,第二階段是養成教育間六個月,第三階段是分科教育,時間九個月,訓練時間一共是一年半。第一二階段是不分科受訓,學科按程度分高、中、初三級。高級是大學及高中二三年級,中級是高一及初三,初級是初中一二年級。開始三個月是生活教育,學科有政治常識,國父遺教、總裁言行及國際現勢等,另外加授國文、英文、史地等普通學科。軍事課目有基本教練、軍事常識、陸軍禮節、內務規則、夜間教育等。


女兵們的生活,每天五時起床,舉行早會及早操,早餐後有四節課,直到午餐,下午二時後也有四節課及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分體育、游泳、文藝、書畫、平劇、話劇、通訊、舞蹈等,各就性之所好,自由參加,充分發揮正當娛樂,使她們生活在嚴肅與活潑的學習環境中。


女青年大隊入伍訓練,都是由軍訓班示範隊選派來的軍事教官。他們要求嚴格,除正常步兵基本操練外,還有打靶、三角瞄準、手槍射擊、步槍射擊等課目。屏東天氣酷熱,每天操練下來,人人汗流浹背。經過五週入伍訓練,這批嬌嫩的女娃,都晒成了黑妞,也鍛鍊成為堅強的戰士。


當時孫司令官及夫人住家在屏東,對這些遠離父母的女兵,愛護備至,常到營區去探望她們,並在官邸以自助餐召宴她們,噓寒問暖,親同家長。這時孫將軍夫婦膝下猶虛,把女兵們視同自己子女一般看待,這些女兵們有何私人疑難,也會向他們夫婦傾訴,親密如同一家人。三十八年除夕,孫司令官夫婦邀請女青年大隊全體同學三百多人,到屏東孫公館吃年夜飯,大家圍坐在綠草成茵的庭院裡,以野餐方式團拜過新年,無拘無束的,盡情的歡樂。孫司令官夫婦還發給她們每人一個紅包,作為壓歲錢,以解女兵們想家思親的鄉愁。每個女兵都享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及親長的撫慰,內心深受感動。自從那日起,大家都以「乾爹」、「乾媽」,稱呼孫司令官夫婦。孫司令官也當眾交待官邸姚學智副官及警衛:「我的家就是他們的家,以後女青年隊員來訪,你們無須通報,就讓她們進來。」這一句話更溫暖了每個女青年的心,也幫助了她們以後克服思親及想家的情緒。


這批女青年初入營時,都是上等兵待遇,每月發餉老台幣十元,只夠逛一趟街使用,看一場電影,再吃一碗紅豆冰,就用光了。大家根本不知軍階如何區分,後來第二中隊來一位王珂,她曾當過兵,對軍中階級很清楚,她認為大家都是知識青年,怎麼只當上等兵呢?就開始爭吵,還鬧到司令官面前,最後陸軍訓練司令部公文下來,全部改為「下士」階級。


女青年大隊受完六個月軍事養成教育之後,需接受專業訓練,以便擔任軍中的服務工作。於是這三百多個女兵,按照各人的興趣,分為軍事服務、社會服務、兒童福利及衛生護理四組,分班上課,並重新編成三個中隊。第一中隊是軍事服務組,組長常紹武,曾任新一軍政工隊長。第二中隊是社會服務組和兒童福利組,組長黃珏,曾任金陵女大社會學系專攻兒童福利,第三中隊是衛生護理組,組長幸志中,當過軍醫院院長。各組需要講授的課程,都是經由大隊長史麟生、副大隊長周明道及生活輔導處主任賀雲鸞共策劃決定的。女兵們在課堂裡,可以接受新的教育,新的技能,滿足了她們的求知慾,大家都認真的地學習,尤其喜歡實習。每個人的身體學識都有顯著的進步,不似當初離家時那樣子的嬌弱。舉手敬禮的姿勢,中規中矩,步伐整齊劃一,個個成為新軍中的「花木蘭」。這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女青年,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後,竟能脫胎換骨了。不但人人精神抖擻,就是舉手投足間,也都表現出新時代女兵的健美。

在專科教育期間,她們常到民間及軍中去實習。軍事服務組曾在屏東高雄舉辦音樂舞蹈演奏會,在教育民眾及組訓民眾方面收到很大的效果。她們又輪流到新軍各個部隊去表演,使官兵在精神上得到溫暖。軍事衛生組的女兵,都到軍醫院實習,她們的服務熱忱和周到,使病患感到歡欣。社會教育組配合屏東市政府的社教工作,她們在屏東每個鄉村,創辦流動識字班,教育文盲。兒童福利組都在屏東幼稚園、托兒所及鳳山誠正小學中實習。這批新軍中的女戰士,她們在軍中所表現的成績,絕不亞於美國陸軍婦女輔助隊,為中國婦女參加軍旅開創一個典範。

資料來源--孫立人傳 木蘭風雲五十年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