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齋明寺景色 1020324
三月下旬,天氣不穩定的周日,家中小傢伙都不想出去,中午過後,載老媽往大溪龍潭逛去,大溪交流道下右轉台3線省道,過中油加油站的第一個紅綠燈,就是齋明寺的路口,左轉進巷內到底,便是法鼓山齋明寺。大停車場旁,一棵紫花苦楝正盛開著,沿著路標走向萃靈塔,沿途有涼亭可眺望對岸的大溪老街。每年四、五月間,油桐花盛開時,漫步於古道中, 隨風飄落的油桐花,如雪花般飄落,充滿詩情畫意……。今年的油桐花樹已經展葉伸出花芽,第一朵油桐花也開了,再2-3周的時間,今年油桐花季會提早開始。
齋明寺的吉野櫻步道 花已開
櫻花剛移植沒幾年 約需等5年的穩定時間 才有可能更大規模
停車場 齋明寺古道旁的苦楝老樹
如新詩般的齋明寺 奪台灣建築獎 2012-11-03∣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由《建築師雜誌社》主辦的「二○一二台灣建築獎」得獎名單出爐,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執行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畫》脫穎而出,獲得首獎殊榮。這項計畫中,以清水混凝土和花崗石為主要建造的禪堂、寮舍及齋堂等新建築,與具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氣氛簡潔低調,評審團召集人黃承令以「如新詩般、一招到位」為評,作為這項增建案獲取青睞的理由。
台灣建築獎今年邁入第卅四屆,雖然沒有獎金,卻是台灣舉辦最久的建築獎項。今年共有二○三件參賽作品,經過初審和複審,選出十件入圍作品進行現址勘查,分別就基地紋理、綠環境、使用者、如何回應基地問題、執行力和專業水平等五大面向為評選標準,最後選出首獎一名、佳作七名,競爭激烈。
齋明寺位於桃園縣大溪鎮齋明街,原名齋明堂,約成立於道光年間,日治時期曾加入日本曹洞宗系統並改名為齋明寺,名稱便從戰後沿用至今。現存主要建築是一幢興建於一九一一年間的小巧三合院,裝飾平素,酷似民居,因擁有百年歷史而被列為三級古蹟。週邊還有萃靈塔與敬字亭等附屬建築,過去曾因可以眺望大溪街鎮,而被列為大溪八景之一,吸引騷人墨客未曾間斷。
一九九九年,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接棒為第七任住持後,興起還原古寺原貌並興建新禪堂的想法。孫德鴻描述初次到訪齋明寺時,「可以感受到該寺小巧且順勢而建的特質」,「顯然前人興築時,並未過度破壞原始地貌。」因此如何處理尺度和新舊建築的關係,及如何滿足僧團所需空間外,又能維持老建築的小巧與精緻,成為關鍵。
這項增建案自二○○四年十二月設計開始,至二○一○年八月施工結束,完成地上、地下各一層樓的新建築,透過沒有「化妝」的清水混凝土建物,呈現宗教建築的寧靜氛圍,孫德鴻自述:「很像在作減法,尤其是構思設計的時候,我們盡力把心中的許多東西拿掉,那些設計人一輩子都放不下的東西。」
桃園》古道健行 尋幽訪勝景【聯合報/記者吳佩玲/桃園報導】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printpage.jsp?f_ART_ID=13134
步道健行是近來林務局積極推行的運動,步道健行除了吸取森林散發的芬多精,還可以觀賞多樣生態;桃園縣政府農業局委託桃園縣野鳥學會出版「休閒步道生態手冊」,就是要告訴民眾,人與生態可以平衡發展。
農業發展局表示,這本生態手冊遴選多條休閒步道,有大溪中正公園、齋明寺古道、御成古步道、角板山、小烏來風景區、虎頭山公園等。
以齋明寺為例,這條道光年間由大溪師傅就地取材鋪設的鵝卵石步道,全長約500公尺,環山坡而建,原是作為員樹林居民通往齋明寺的主要交通要道,過去信徒踩著步道前往參拜、朝聖,近來民眾到此踏青,搭配齋明寺古建築,頗有尋幽訪勝的感覺。
野鳥學會表示,齋明寺古步道旁有惜字亭、景觀亭、萃靈塔,沿線種有錫蘭橄欖,入秋後果實累累,橄欖葉面由綠轉紅,風一吹來,紅葉落滿整地,在夕陽照射下,份外美麗。而且寺外山泉水,百年來仍潺潺地流著,沿著步道的各式杜鵑,在春天來臨時,相互競逐綻放;步道左側還有筆筒樹、桂竹林、山黃麻與油桐花,尤其油桐花開時,花瓣似雪般地飛落步道,讓人不忍踐踏。
鳥會表示,古步道植生豐富,也是賞鳥最佳景點,不少留鳥、冬候鳥、夏候鳥、外來種駐足,有鳳頭蒼鷹、大冠鷲、魚鷹、喜鵲、紅尾伯勞、台灣紫嘯鶇、鉛色水鶇等,對賞鳥初入門者倒是練功的最好場所。
【聯合報】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