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8 21:00:23瀏覽4472|回應2|推薦94 | |
<交惡>音義探討
五零年代<中蘇交惡>,報章雜誌連篇累牘的報導,在新聞標題和文章中不斷出現<交惡>,許多人望文生義,以為是:中蘇雙方外交關係變壞了,就讀作ㄐ丨ㄠ ㄜˋ(交往惡化)。我也頗以為然。多少年後,翻查詞典,殊不知<交惡>在詞典中的音義,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才知自己愚昧。謹探討如下,敬請指教。
從網路搜尋可知,<交惡>是一個相當常用的詞語: Google搜尋約有 3,270,000 項結果(3百27萬則) 雅虎奇摩交惡 搜尋結果約102,000個 (10萬2千則)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交惡 ㄐ丨ㄠ ㄨˋ
<交惡>一詞最早出於<左傳>,東京大學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春秋左傳註疏>註:兩相疾惡。疾是憎恨,今作嫉;惡是厭惡 討厭 憎恨。疾惡就是憎惡,同義複合詞,惡音ㄨˋ,跟「疾惡如仇」的疾惡不同,那是動賓結構,意為憎恨惡(ㄜˋ)人。 <周鄭交惡>是鄭國一再偷取周國麥禾,所以周國就和鄭國彼此憎恨仇視。 交是交互 交相 相互 彼此,惡是厭惡 討厭 憎恨,複合成<交惡>,就是相互憎惡(ㄨˋ),結果則是彼此關係惡(ㄜˋ)化,關係變壞了。但是,不能把語句的意思,代替詞語的結構意義,所以仍應讀作ㄐ丨ㄠ ㄨˋ。
<交惡>的語句結構常是: 甲乙(或二者)交惡,如<中蘇交惡>,<兩人交惡>;或是:(甲)與乙交惡,如<美與蘇交惡>,如已知主語甲則可省略,如<與神交惡>(省略主語我)。 <君子交惡(ㄨˋ),不出惡(ㄜˋ)聲>是作為君子人者與人相互憎恨,但是不說人的壞話。
茲引<左傳>原文如下: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 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左传·隐公三年》 <古文觀止>卷一選文篇名<周鄭交質>,網路解說如下: <周鄭交質>的歷史背景: 周鄭交惡發生於前720年,鄭國侵犯東周的國境。 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後來,周平王寵信,有意擢升虢公忌父、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怨恨周王,周王隨即澄清,並以王子狐入鄭為人質,鄭國遂派遣世子忽入 周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
但是大陸網路詞典<漢典>音義一分為二。()內為筆者加注。 1交恶jiāoè (ㄐ丨ㄠ ㄜˋ) 双方感情破裂,互相憎恨仇视(依此解釋應讀ㄐ丨ㄠ ㄨˋ) 周郑交恶。——《左传·隐公三年》 2 交恶jiāowù (ㄐ丨ㄠ ㄨˋ) 关系变坏;互相憎恨仇视(前半解釋是交恶的結果) 两国交恶(後半解釋與前同,兩讀舉例用法沒有差別) 網路<互動百科>說:交恶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双方感情破裂,互相憎恨仇视。(音義如下) 交恶–读音jiāoè (ㄐ丨ㄠㄜˋ)(依釋義應讀ㄐ丨ㄠ ㄨˋ) 周郑交恶。——《左传·隐公三年》(前面說是現代詞 ,是一个专有名词,這兒又舉古文用例)
可見今人使用古文詞語未能深入了解,常常望文生義,以為解釋能通就好了。再加ㄧ些詞典不能詳加解說分析,也常以訛傳訛,也就造成更大的困擾。
|
|
( 知識學習|語言 ) |